第941集:绿色效果初步显现(1/1)

刘好仃推开机修班办公室的门时,老周正蹲在地上翻一本泛黄的维修日志。听见动静抬头,手里还捏着半截铅笔。

“换完了?”刘好仃问。

“最后一组密封圈刚拆下来,拍了照,登记了批次号。”老周把本子合上,“明天一早就能出更换方案。”

“好。”刘好仃点点头,转身走向技术组办公室,“走,开会。”

会议室灯刚亮,小林已经把投影打开。屏幕上是空白表格,标题写着“绿色生产效果评估数据汇总”。小张坐在前排,手里转着笔,看见刘好仃进来,立刻坐直。

“数据的事,不能再拖。”刘好仃把保温杯放在桌上,“咱们改了这么多地方,到底有没有用,得拿出真凭实据来。不能光靠感觉说话。”

小张举手:“可有些老设备没连中控系统,能耗和排放数据得靠人工抄表,误差大,还费时间。”

老周也跟着点头:“三号炉的烟气分析仪上周坏了,修了两天,中间三天数据是估的。”

“那就补。”刘好仃说,“缺数据不等于没数据。谁负责哪块,现在就分清楚。小林,你牵头做个分工表,每个环节都要有人盯。设备缺记录的,这两天补抄一遍;传感器不准的,联系厂家校准。”

小林应了一声,低头在本子上记。

“还有,”刘好仃环视一圈,“这次评估不只是为了看成绩,更是为了以后能改得更准。今天多记一个数,明天就少走一步弯路。”

散会后,小林拉着小张去车间抄表。两人一个拿记录本,一个拿手电筒,在管道和阀门间穿梭。抄到冷却塔时,小张指着压力表说:“这表指针老是抖,读数来回跳,记哪个?”

“记中间值,再备注‘波动大’。”小林说,“反正刘师傅说了,宁可多写几句,不能漏一条。”

另一边,刘好仃带着老周去翻三个月来的生产日报。纸堆摞在档案室角落,落了薄灰。老周一边翻一边嘟囔:“这字是谁写的?跟蚯蚓打架似的。”

“别挑了,能认出来就行。”刘好仃抽出一份,吹了吹灰,“你看,这是改造前的月均能耗,再看这份——”他翻到下一页,“上礼拜的,降了八个百分点。这不是运气,是实打实省出来的。”

老周盯着数据看了半天,忽然笑出声:“你还记得九七年那会儿?厂里搞节能竞赛,咱们贴标语、关电灯,最后就省了三个百分点,厂长还请全车间吃烧鹅。”

“现在不吃烧鹅也得干。”刘好仃把报表夹进文件夹,“那时候是省小钱,现在是闯新路。”

三天后,所有数据终于收齐。小林整理出一份完整的报告,分发到每个人手里。会议室里安静得能听见翻纸声。

小张最先开口:“总体看,废气中二氧化硫降了三成二,氮氧化物降了二十八,跟上次第三方检测差不多。”

“废水回用率提到了七成一。”小林补充,“比目标还高三个点。”

“能耗呢?”刘好仃问。

“综合能耗降了百分之九点六。”小张念着,“其中余热预热贡献最大,占了四点一;电动叉车错峰充电省了两个点;废料回炉又省了一点八。”

刘好仃笑了:“加起来快八个点了,剩下的是大家集体努力的结果。”

话音未落,老周突然皱眉:“等等,我这儿有个问题。上周三的排放数据突然跳高,虽然只持续了半天,但和其他日子比,像是出了岔子。”

小林立刻翻到那页:“我也注意到了。那天正好是新密封圈更换期间,是不是施工影响了监测设备?”

“查。”刘好仃说,“数据有波动就得弄明白。咱们现在不是为了交差,是为了搞清楚到底哪块灵,哪块还不灵。”

当天下午,技术组召集分析会。小赵带着数据图上台,一条条曲线铺开。

“我们排查了那天的生产记录。”他说,“发现是二号熔炉临时加料,导致燃烧不充分,烟气成分波动。但根本原因不在操作,而在助燃风温控制系统响应滞后。”

“也就是说,”刘好仃接过话,“我们的绿色工艺跑得快了,有些老设备跟不上节奏。”

“得优化控制逻辑。”小赵说,“或者给系统加个缓冲模块。”

“记下来。”刘好仃在本子上划了一笔,“这不是退步,是进步带来的新问题。说明我们走到了更深的地方。”

就在这时,门被推开,林工走了进来,手里拎着一个文件袋。

“听说你们在分析数据?”她坐下,“我带了环保局最新的区域排放对比图,可以帮你们横向看看效果。”

她把几张图表投影出来。其中一张显示,本厂所在片区的玻璃企业平均减排率为百分之十八,而他们的工厂达到了百分之三十一。

“你们不光自己改得好,”林工笑着说,“还把片区的平均值拉高了五点七。”

会议室里有人吹了声口哨。小张咧嘴:“咱这是带头大哥啊。”

“别得意太早。”老周虽然嘴上这么说,脸上却藏不住笑,“数据好看,不代表万事大吉。万一哪天环保局来突击检查,咱们可不能现抱佛脚。”

“所以才要常态化监测。”刘好仃站起身,“从今天起,每周出一份绿色生产简报,谁都能看。问题不遮,成绩不吹,咱们自己盯着自己。”

又过了两天,简报第一期贴上了公告栏。标题很简单:“绿色生产,我们做到了什么”。

底下列着九项关键指标,每一项都标着改造前后的对比。最底下是一行手写补充:“VOC-207来源已查明,旧密封圈全面更换中,预计五日内完成。”

工人们围在栏前看,有人指着数据议论,有人掏出手机拍照。老李看完,转身对徒弟说:“看见没?咱们炉子调得每一把火,都算数。”

傍晚,刘好仃巡完车间,顺路去化验室取最新一份检测报告。小赵递给他一张纸:“东区雨水沟昨天采样,VOC-207浓度降到检测限以下。”

“清零了?”刘好仃问。

“清零了。”小赵笑着点头,“新密封圈装上后,三天内就没了踪影。”

刘好仃把报告折好,塞进工作服口袋。路过三号炉时,老李正用红外测温仪检查炉壁温度。

“怎么样?”刘好仃问。

“稳得很。”老李把仪器递过来,“你看,温差不到三度,比以前穿棉袄还暖和。”

刘好仃接过仪器,屏幕上的数字清晰稳定。他抬头看了眼屋顶,光伏板在夕阳下泛着微光,像一片片银色的鱼鳞。

回到办公室,他翻开日程本,在“排查VOC-207来源”后面画了个勾。接着写下新的一行:“启动绿色生产二期优化筹备”。

刚写完,小林敲门进来,手里拿着一份传真。

“南光王工发来的,”他说,“他们那个余热余压双回收模块,下周正式投产,邀请我们去现场观摩。”

刘好仃接过传真,看了两眼,放进抽屉。

“先不急。”他说,“把手头这套跑熟了,再去学新东西。”

小林刚走,电话响了。是环保局的号码。

“刘师傅,”对方声音轻快,“省里准备推一批绿色生产示范企业,我们推荐了你们厂。材料要得急,您看什么时候能交?”

“明天就能给。”刘好仃说,“我们有现成的数据。”

挂了电话,他没动,坐在椅子上静静看了会天花板。然后起身,走到白板前,拿起记号笔。

他在左边写下“已实现”,右边写下“待突破”。左边密密麻麻填满了字:减排、节能、回用、认证……右边还空着,只有一条横线。

他想了想,在横线下写了两个字:“循环”。

写完,他退后一步,端起保温杯喝了口茶。茶凉了,他也不在意。

第二天一早,全厂晨会上,刘好仃站在车间门口的小平台上。

“过去一个月,咱们干了三件事。”他声音不高,但每个人都听得到,“第一,把该换的设备换了;第二,把该调的工艺调了;第三,把该查的问题查了。”

他顿了顿,从口袋里掏出那份检测报告。

“现在我可以告诉大家——”他举起纸,“咱们的烟囱比以前干净了,排水比以前清了,电费比以前少了。这不是我说的,是数据说的。”

人群安静了几秒,然后不知谁先鼓了掌,接着掌声一片。

老周站在后排,低头看了看自己记满数据的本子,又抬头看向刘好仃。

“接下来呢?”他大声问。

刘好仃看着他,笑了。

“接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