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0集:绿色工艺实施(1/1)

第二天一早,电动叉车的电瓶显示充到九十八就停了,老陈站在车前直挠头。刘好仃路过时听见他在嘟囔:“这车比小孩还挑食,吃饱了就不张嘴。”他没接话,只拍了拍车门,径直往车间走。身后小林追上来,手里攥着一份打印纸,脸上写着“有事要说”。

会议室门刚开,一股热气涌出来,空调还没完全压住早晨的人声。小张正把投影调好,屏幕上是一张生产流程图,红蓝线条交错,像谁打翻了一盒彩色毛线。老周坐在角落翻笔记本,眉头拧成一个“川”字。刘好仃把保温杯放桌上,杯子底碰着木面,发出“咚”的一声。

“今天不是讲设备,是讲工艺。”他打开本子,“昨天试装智能充电模块,说明咱们已经能动手改东西了。接下来,轮到生产流程自己动起来。”

没人说话,但几双眼睛都亮了。刘好仃知道他们在等什么。

“我知道有人在想,新工艺一上,产量掉下来怎么办?订单交不出,客户骂上门,最后锅还得咱们背。”他顿了顿,“我也怕。可怕归怕,不能因为怕就不走。”

小张举手:“那怎么走?从哪儿开始?”

“先请人。”刘好仃一指门口。

门推开,一位穿浅灰衬衫的女士走进来,肩上挎着包,手里提着一台投影仪。她把包放下,打开PPT,首页写着“清洁生产:从源头减排”。

“我姓林,环保局技术推广组的。”她声音不高,但字字清楚,“今天不讲大道理,就说三件事:第一,你们现在排的废气里,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能降三成以上;第二,废水回用率可以提到七十;第三,只要调几个参数,不用换大设备,也能见效。”

老周抬头:“有这么神?”

“不是神,是科学。”林工点开下一页,展示一组对比图,“比如你们熔制环节的助燃风温,现在是常温进风,如果用余热预热到两百度,燃料能省一成二,排放也跟着降。这不是新技术,是很多厂早就用熟了的。”

小张盯着图看了半天:“那为什么以前没人提?”

“因为以前没人专门算这笔账。”林工笑了,“节能和减排,听着是环保的事,其实是成本的事。省一度电,少排一公斤碳,最后都是钱。”

刘好仃接过话:“所以今天这会,不是动员会,是开工会。从现在起,咱们的生产流程,一条一条过,看哪段能绿,就改哪段。”

散会后,林工留下给技术员做小班培训。刘好仃带着老周和小张去车间,找一线工人聊。走到三号炉前,老师傅老李正盯着仪表盘。

“李师傅,新工艺试运行,您觉得顺不顺?”

老李抬头:“参数变了,火候得重新找感觉。就像炒菜换了锅,油温不一样,火候就得调。”

“那能调过来吗?”

“能,就是得练。”他咧嘴一笑,“我又不是机器人,学不会。但你们得给我时间,别今天改明天就考核产量。”

“不考核。”刘好仃说,“第一周只记数据,不压指标。出问题算我的,出成绩算大家的。”

回到办公室,小林递上一份表格:“我按林工讲的内容,列了个工艺优化清单,一共九项,优先级排好了。”

刘好仃扫了一眼:余热风预热、废料回炉比例调整、冷却水循环升级……每一项后面都标着预估减排量和可能影响的生产环节。

“做得细。”他点点头,“下午召集技术组,咱们一条条过。”

下午的会开了两个多小时。讨论到第五项“玻璃液澄清剂替换”时,争议来了。

“现在用的澄清剂含砷,确实污染大。”小张说,“林工推荐的新型环保添加剂不含重金属,但价格贵两倍。”

老周翻着报价单:“咱们一年用量不小,这一项就得多花六十万。”

“可环保是长远账。”小张坚持,“客户现在都问我们有没有绿色认证,这钱花出去,能换来订单。”

刘好仃没急着表态:“有没有中间路?比如先小批量试用,看看效果?”

技术员小赵插话:“可以。我们拿一个熔炉做对比实验,一组用老配方,一组用新添加剂,看成品质量、能耗和排放数据。”

“就按这个办。”刘好仃拍板,“先试一个礼拜,数据出来再决定。”

实验第三天,问题来了。新工艺运行时,自动送料系统频繁报警,显示“料流不稳”。工人几次手动干预,耽误了节奏。

刘好仃带人去查,发现是原料配比微调后,颗粒流动性变了,导致传送带堵料。他蹲在设备旁,伸手抓了把混合料,搓了搓。

“细了。”他说,“以前粗砂多,现在细粉比例高,容易结团。”

小赵记录:“那得调输送速度,还得改料仓出料口角度。”

“改。”刘好仃站起来,“今晚就动。别等大修,小修也得上。”

当晚九点,车间一角灯火通明。电工和机修工围着送料系统拆装调节阀。刘好仃站在旁边,手里拿着对讲机,时不时和中控室核对参数。

“速度降到百分之七十五试试。”

“好,降了。流量稳定了,但产量受影响。”

“再调角度,出料口开大五毫米。”

“开大了!……稳了!没报警!”

对讲机里传来一声喊。刘好仃松了口气,抬头看监控屏,数据曲线终于平滑下来。

“记下来,”他对小林说,“新工艺适配,不只是换参数,还得动硬件。以后改一项,先做全流程模拟。”

一周后,实验数据汇总。新添加剂组的成品合格率没降,能耗低了百分之四点三,废气中砷含量检测不到。唯一问题是成本。

刘好仃在会上说:“贵是贵,但值。咱们先在一个生产线全面启用,看看市场反应。要是客户真愿意为绿色买单,那就全线推。”

决定刚下,环保监测站的第三方检测人员上门了。他们带着采样设备,在烟囱、冷却区、废水口设了五个监测点。

“我们来做一次全厂环境数据复核。”负责人说,“确保你们的减排数据真实可靠。”

刘好仃安排人全程配合。三天后,报告出来:二氧化硫排放同比下降百分之三十一,氮氧化物降百分之二十七,废水回用率提升至百分之六十八。

会议室里,大家传阅着报告。老周看完,抬头:“这数据……真成了?”

“成了。”刘好仃把报告拍在桌上,“不是靠运气,是靠一步一步改出来的。”

小张忽然说:“林工提的那个环保添加剂,我查了资料,国内有两家厂在做类似产品,价格比进口低一半。要不要联系试试?”

“联系。”刘好仃说,“不光联系,约他们来厂里做技术交流。咱们不能光用,还得懂。”

又过了十天,绿色工艺全面铺开。余热预热系统稳定运行,废料回炉比例提到百分之三十五,电动叉车全部启用智能充电,避开用电高峰。中控室大屏上,能耗曲线持续走低,排放数据稳定在低位。

这天傍晚,刘好仃巡完车间,顺手拐进化验室。技术员小赵正盯着一份新出的检测报告,眉头紧锁。

“怎么了?”

“第三方昨天在厂区东侧雨水沟采样,发现一种微量有机物,浓度不高,但不在常规检测名录里。”小赵指着数据,“他们建议我们查查来源。”

刘好仃凑近看:“叫什么名字?”

“暂定编号VOC-207,初步判断可能来自某种密封材料分解。”

“查。”刘好仃说,“从原料仓库到设备密封件,一条线捋一遍。既然我们做绿色,就得绿得彻底。”

他转身要走,小赵在后面喊:“刘师傅,林工说,有家国外企业刚发布一种生物基密封胶,零挥发,就是贵。”

“贵也记下来。”刘好仃头也不回,“先知道有没有,再想怎么用。”

回办公室的路上,他路过三号炉。老李正带着徒弟调试新装的流量计,看见他,扬了扬手里的扳手。

“新工艺跑顺了!今天产量达标,排放还低!”

刘好仃笑着点头。走到楼下,抬头看屋顶,光伏板已铺了大半,工人正在固定最后一排支架。

手机响了,是小林。

“刘师傅,我刚收到南光王工消息,他们那个余热余压双回收模块中试成功了,效率提升百分之十五,邀请我们下周去参观。”

“收到。”刘好仃说,“先把手头这套跑稳,再去想下一步。”

挂了电话,他推开办公室门,日程本摊在桌上。他翻开新的一页,笔尖顿了顿,在第一行写下:“排查VOC-207来源”。

刚写完,小赵气喘吁吁跑进来,手里举着一张纸。

“查到了!东区雨水沟的微量有机物,可能来自冷却塔的旧密封圈,材料老化后析出。库存还有二十套同批次的,还没换!”

刘好仃站起身,抓起外套。

“通知机修班,今晚就把所有在用的旧密封圈拍照登记,明早八点前拿出更换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