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1集:技术需求调研分析(1/1)
刘好仃把白板上的“第一步,把病看明白”又看了一遍,顺手用笔圈住“病”字,画了个箭头指向下方空白处,写下两个字:“查药”。
“今天开始,咱们不光写病历,还得搞清楚哪副药治什么病。”他转身对围在桌边的几个人说,“昨天大家列的问题,我看了,条条都戳在点子上。现在要做的,是看看市面上有哪些‘药’能治这些‘病’,而且得是咱们吃得起、吞得下、不闹肚子的。”
小张翻着笔记本,抬头问:“那咱们从哪儿查起?”
“从头到尾。”刘好仃拉开椅子坐下,“销售接单不准、生产排产慢、仓储效率低、物流反应迟——哪一块卡了,就查哪一块对应的数字化技术。先摸清都有什么‘方子’,再看哪个适合咱们。”
老吴搓了搓手:“我懂叉车、懂仓库,可什么云计算、智能调度,听着像科幻片台词。”
“没关系。”刘好仃笑了,“咱们不是要当程序员,是要当会看病的掌柜。掌柜不懂药理,但得知道什么症状该找什么大夫。”
会议室里一阵轻笑,气氛松了下来。
“这样,”刘好仃站起身,在白板上画了个大圈,“咱们分三组。小张你牵头,查生产排产和订单同步这块的系统;老吴带人看仓储自动化和库存预警技术;小王负责物流配送的数据联动和路径优化工具。每人先把自己的‘药方本’摸熟,三天后碰头。”
小张举手:“那要是看不懂呢?说明书比用户手册还厚。”
“那就问。”刘好仃说,“打电话、发邮件、预约演示,人家卖系统的,巴不得你多问。问到他们烦,才算咱们没白问。”
散会后,办公室顿时热闹起来。小张抱着笔记本电脑蹲在角落查资料,老吴翻出以前合作过的设备商联系方式挨个打探,小王则拉了个表格,把市面上常见的物流调度软件列成清单,一行行往下填功能对比。
两天后,刘好仃把人又叫到会议室。
“来,各自说说,都发现了啥?”
小张先开口:“我查了七家做生产协同系统的公司,功能倒是全,能自动同步订单、排产、物料需求。可有一半要求我们先把ERP升级到最新版,还得配两个专职运维。”
“咱们有吗?”
“没有。而且培训期最少三个月。”
老吴接过话:“我这边更现实点。有家公司推智能货架,说能自动识别缺货,还能联动补货指令。听着不错,可他们设备是按标准仓设计的,咱们这老仓库柱子多、通道窄,装上去怕是转个身都费劲。”
小王叹气:“物流这块更麻烦。最先进的系统能实时算最优路线,还能根据天气、车况动态调整。可它得连上咱们所有车辆的GPS和油耗数据,现在车上装的还是五年前的记录仪,连蓝牙都没有。”
刘好仃听着,没打断,只在本子上一条条记下。
“所以,”他合上本子,“咱们的问题不是没‘药’,而是‘药’太猛,咱们身子弱,扛不住。”
没人笑,但都点头。
“那怎么办?”小张问,“难道就只能继续手抄单子、微信对账?”
“不。”刘好仃摇头,“药太猛,可以换温和的。治高血压的药有好几种,不一定非得用最强的。咱们要找的是——有效、副作用小、吃得起、还能长期服用的。”
他站起来,在白板上画了三条线。
“第一,技术不能脱离现实。系统再先进,装不上、跑不动,就是摆设。第二,实施难度得分级。哪些能三个月内上马,哪些得半年准备,得排个序。第三,别指望一剂根治,咱们得学会‘慢调理’。”
老吴嘀咕:“可这‘调理’得调到什么时候?”
“调到哪天客户打电话来,不是催货,而是说‘你们这回送得太准了’。”刘好仃笑了笑,“那一天不会明天就来,但只要咱们一步步走,总会到。”
接下来几天,团队调整了调研方向。不再一味追求“最先进”,而是重点考察“最适配”。
小张发现有一款轻量级订单协同工具,不需要升级ERP,用网页端就能打通销售和生产数据,初期投入不到二十万。他当场申请了试用账号,拉上两个部门的同事一起测试。
老吴联系到一家本地设备商,对方提出可以定制窄通道智能货架,虽然功能简化了些,但核心的库存预警和自动补货提醒都能实现。对方还答应先在华南一仓做试点,效果不好不收费。
小王则找到一个物流数据中间件,能把老式记录仪的数据转换成新系统能读的格式,相当于给旧车装了个“翻译器”。他拉着IT同事一起测试,发现数据延迟控制在十五分钟以内,勉强够用。
刘好仃把三组的进展汇总,组织了一次跨部门讨论会。
“现在问题来了,”他指着投影上的对比表,“这些技术单独看都能用,可真要一起上,就得有人协调。比如小张的订单系统要调用仓储数据,老吴的货架要反馈库存,小王的物流工具又要实时更新位置——谁来管这些数据怎么传、传给谁、出错了找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会议室一下子安静了。
“这不归我管。”小王小声说。
“也不归我。”老吴摇头。
“IT说他们只负责硬件维护,软件接口得业务部门自己谈。”小张摊手。
刘好仃没生气,反而点点头:“这就对了。技术本身不难,难的是谁来牵头,谁来拍板,谁来兜底。咱们厂里没有‘数字化推进办’,可事儿得有人推。”
他拿起笔,在白板上写下:“实施难度评估标准”。
“以后咱们评一个技术能不能上,不光看功能、看价格,还得看三条:第一,技术适配度,能不能在咱们现有条件下跑起来;第二,部门协作成本,需要几个部门配合,协调难度多大;第三,后期维护门槛,有没有专人会用、会修、会升级。”
“这三条,每条满分五分,加起来十五分。低于八分的,直接pass;八到十二分的,试点;十二分以上的,重点推进。”
老吴举手:“那谁打分?”
“你们。”刘好仃指了指在座的每一个人,“谁用谁评。技术是为人服务的,使用者最有发言权。”
从那天起,团队开始按新标准给每一项技术打分。
小张的订单协同工具得了11分——功能实用、投入低,但需要销售和生产部门每周开会核对数据,协作成本中等。
老吴的定制货架得了9分——适配度高,可后期维护得依赖厂家,自主性差。
小王的物流中间件只得了7分——技术可行,但稳定性未经长期验证,一旦出错,物流调度全得瘫痪。
刘好仃把所有评分表钉在办公室墙上,像挂了一排成绩单。
“别看分数低就泄气。”他说,“分数不是判死刑,是帮咱们看清路有多陡。陡的路走得慢点,但只要方向对,早晚能到山顶。”
又过了三天,团队再次聚齐。
“现在情况是,”小张总结,“咱们想找的‘完美方案’不存在。每项技术都有短板,要么贵,要么慢,要么依赖外部。真要上,得拆开用,一步步来。”
老吴补充:“而且,部门之间得有人专门协调。不然今天你改个字段,明天我收不到数据,又得吵起来。”
小王点头:“还有,咱们得培养自己的人。不能每次系统出问题,都等厂家来救火。”
刘好仃听完,翻开笔记本,写下一行字:“技术需求调研结论:要求高,难度大,需分步走,重协同,强自主。”
他合上本子,抬头说:“结论出来了,路也清楚了。接下来,咱们该想想——怎么走第一步。”
小张刚要开口,手机响了。
他看了一眼,眉头一皱,站起来走到窗边接起电话。
刘好仃和其他人等在原地。几秒钟后,小张转过身,脸色有点发紧。
“刘师傅,”他说,“刚才是IT那边打来的。他们试了试那个订单协同系统的数据接口,发现销售部用的表格模板,和生产部的格式对不上。系统能连,但数据一传过去,全乱码了。”
会议室里没人说话。
“问题不大。”刘好仃站起身,“改格式就行。”
“可……”小张犹豫了一下,“销售部说,他们这个模板用了八年,客户都认这个格式,不能改。”
刘好仃的手停在白板笔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