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0集:新挑战:品牌全球化数字化转型(1/1)
刘好仃把小张递来的平板翻到下一页,七起投诉的流程图在屏幕上铺开。每一行记录都像一根细线,牵出一堆人名、时间、操作节点,密密麻麻地缠在一起。他盯着“备货确认”那一栏,几乎每一起都有“系统自动同步”四个字,可实物却一次次没跟上。
“系统说有,货不一定在。”他低声说,像是说给空气听,又像是说给谁提醒,“它不会走路,人得走。”
小李站在旁边,手里还捏着杭州客户的反馈单,声音有点发虚:“要不……咱们再加一道人工复核?每个流动仓发车前,派人再点一遍?”
刘好仃没立刻答。他抬头看了眼墙上的大屏,物流数据正不断跳动,红的绿的,像一群不听话的萤火虫。他知道,再加一道人工,确实能堵住眼下的漏子,可人会累,会走神,会换班。今天能点一遍,明天呢?后天呢?问题不会少,只会换个模样冒出来。
他合上平板,转身走向会议室:“叫老吴、小张、调度组的小王,还有IT那边的负责人,十分钟后开会。”
十分钟后,六个人围坐在桌边。刘好仃把平板往中间一放,屏幕还停在那张投诉流程图上。
“咱们这一个月,把车跑顺了,把路线压短了,把成本省下来了。”他开口,声音不急,也不轻,“可客户照样等货,照样投诉。为什么?”
没人说话。
“因为我们还是靠人盯人,靠经验猜,靠事后补。”他敲了敲屏幕,“系统是摆设,数据是死的。我们改的,都是皮毛。”
小王低头搓着手,声音小得几乎听不见:“我那天……真以为库存够。”
“不是你的错。”刘好仃摇头,“是系统的错,也是我们的错。我们以为优化就是改路线、调排班,其实不是。真正的优化,是让系统能自己发现问题,提醒人,甚至代替人做决定。”
老吴皱眉:“你是说……搞数字化?”
“不只是搞,是必须搞。”刘好仃从文件夹里抽出几张打印纸,推到桌中央,“这是我昨晚查的。隔壁省那家做陶瓷的,去年上了智能调度系统,订单一进来,系统自动算生产周期、物流路线、仓储分配,连天气变化都考虑进去。他们现在交付准时率98%,客户投诉降了七成。”
小张眼睛一亮:“他们用的是什么系统?”
“大数据驱动的。”刘好仃指了指其中一行数据,“他们能提前两周预测哪个城市会爆单,提前把货调过去。咱们呢?等客户打电话催,才手忙脚乱发流动仓。”
会议室安静了几秒。
IT负责人迟疑道:“这种系统……技术门槛高,投入也大。咱们厂里现有的设备,怕是撑不住。”
“我知道。”刘好仃点头,“可问题是,不搞,咱们就得一直这样——今天叉车坏了没人修,明天备货错了没人管,后天司机又因为补贴闹情绪。我们像一群补锅匠,东一锤子西一锤子,补不完。”
他顿了顿,声音沉下来:“市场不会等我们补完。客户也不会。我们得从‘救火’变成‘防火’。而防火,得靠系统,靠数据,靠真正的数字化。”
老吴摸了摸下巴:“可咱们从没搞过这种大工程,从哪儿开始?”
“就从现在开始。”刘好仃翻开笔记本,写下一行字:品牌全球化数字化转型。
“我们不是要做一家深圳的玻璃厂,我们要做一家能走向全球的品牌企业。”他抬头,“客户在杭州、在苏州、在成都,未来可能在东京、在柏林。他们要的不是‘差不多’,是要‘准’,要‘稳’,要‘快’。这些,靠人盯不出来,靠经验拼不出来。只有数字化,才能让我们跟得上。”
小张举手:“那……第一步做什么?”
“第一步,摸清家底。”刘好仃合上本子,“所有人,从明天起,把咱们现在的业务流程一条条理出来——从客户下单,到生产排产,到仓储发货,再到物流配送。每一个环节,谁在做,怎么做,用什么工具,耗多少时间,全记下来。”
老吴问:“记这些,是为了写报告?”
“是为了找病根。”刘好仃说,“哪些环节靠人硬撑,哪些信息传递靠微信传截图,哪些决策还在靠‘我觉得’。这些,都是数字化要改的地方。”
IT负责人点头:“这工作量不小,但可行。”
“第二步,”刘好仃继续说,“找药方。你们去查,现在市面上有哪些成熟的数字化解决方案,适合我们这种规模的企业。别一上来就盯着最贵的,也别只看便宜的。我们要的是能用、好用、长期能升级的。”
小张掏出手机准备记,刘好仃却摆摆手:“别用手机。拿纸笔,一个字一个字写下来。这件事,不能浮在屏幕上,得刻进脑子里。”
散会后,走廊里只剩下刘好仃和小张。
“刘师傅,”小张犹豫着开口,“您说的全球品牌……咱们真能行?”
刘好仃停下脚步,笑了笑:“你觉得,十年前咱们敢想流动仓这事儿吗?敢想数据能指挥司机走哪条路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小张摇头。
“可现在呢?”
小张笑了:“现在觉得,好像也没那么难。”
“对。”刘好仃拍拍他肩膀,“难的是第一步。只要迈出去,路就会慢慢显出来。”
第二天一早,办公室里多了几张白板。一张贴着“业务流程梳理清单”,一张写着“数字化痛点汇总”。小王在上面写了第一条:“销售接单后,生产排产平均延迟6小时——信息靠邮件转发,无人跟进。”
老吴在另一张纸上记:“华南三仓夜间效率低,主因夜班补贴三年未调,人员流动性大。”
小张则埋头在电脑前,翻着行业报告,突然抬头:“刘师傅!我发现一家做智能仓储的公司,他们的系统能自动识别库存偏差,还能联动物流调度——和咱们的情况很像!”
刘好仃走过去看了看:“记下来,列为重点考察对象。”
中午,IT负责人拿着一份资料过来:“查了十家服务商,技术方案五花八门。有的要用私有云,有的推SaaS平台,有的还要我们先换一批新服务器。”
“成本呢?”
“最低的前期投入也要两百万,还不包括后期维护和人员培训。”
刘好仃盯着那串数字,没说话。
下午,团队聚在会议室,开始分类评估。有人主张先上仓储系统,有人觉得该从生产排产入手。争论到一半,小张突然说:“我发现一个问题——销售部的订单数据,和生产部接到的,经常对不上。有时候规格改了,销售没同步,生产按老版本做,等发现时已经晚了。”
“这个问题存在多久了?”刘好仃问。
“至少一年。”小张苦笑,“他们说是‘沟通问题’,可我觉得……是系统没打通。”
刘好仃在本子上写下:“销售与生产信息不同步——数字化转型重点解决项。”
会议快结束时,IT负责人指着其中一项技术方案说:“这个基于云计算的数据分析平台,功能最全,能整合供应链各环节。但它要求我们配备专职数据工程师,每年维护费也要八十万。”
“我们有吗?”
“没有。”
“能招吗?”
“招得到人,但培养起来至少半年。”
刘好仃看着那行字,久久没动笔。
散会后,他站在窗边,楼下是厂区的装卸平台。一辆货车正缓缓倒车,司机探头张望,旁边工人打手势指挥。那一幕,和十年前没什么两样。
他掏出手机,拨通一个号码:“您好,我想咨询一下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顾问服务……对,是全流程的。我们是一家制造企业,规模不大,但想认真做一次升级。”
电话那头声音清晰,他一边听,一边在笔记本上记下几个关键词:需求诊断、分步实施、技术适配。
写完,他抬头看了眼会议室的方向。灯还亮着,小张正趴在桌上整理资料,老吴和小王在白板前讨论着什么,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
他合上本子,往会议室走。
门还没推开,就听见小张的声音:“刘师傅说得对,光靠人盯,盯不住。可要是系统能自动提醒库存不足,能提前预警配送延迟……咱们是不是就能睡个安稳觉了?”
老吴笑:“那我以后就不用半夜爬起来看物流单了。”
刘好仃推开门,手里拿着刚打印出来的一页纸。
“找到了。”他说,“一家专门帮制造企业做数字化转型的咨询公司,他们上周刚帮一家五金厂做完系统升级,从下单到交付,全程数字化,客户投诉降了八成。”
小张眼睛一亮:“他们收多少钱?”
刘好仃把纸递过去:“先免费做一次需求评估。”
小张接过纸,突然问:“那……我们是不是该准备一份自己的‘病历’?把所有的流程问题、数据断点、人为漏洞,全都列出来?”
刘好仃笑了:“你这比喻,挺准。”
他走到白板前,拿起笔,在“品牌全球化数字化转型”下面,重重画了一条横线。
然后写下第二行字:第一步,把病看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