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兰州行辕献密函(1/1)

"密信被截?!"李辰浩猛地从病榻上撑起身子,冻伤的双手传来钻心的疼痛,他却浑然不觉,"赵明呢?他还活着吗?"

副将单膝跪地,额头渗出冷汗:"赵大人身中三箭,勉强突围,现在昏迷不醒。密信...确实落入了准噶尔人手中。"

帐篷内的空气仿佛凝固了。胤禛背对着众人站在帐门前,挺拔的背影如同一柄出鞘的利剑。李辰浩能看到他紧握的拳头,指节因用力而发白。

"殿下,"李辰浩强忍疼痛开口,"仓央嘉措的密信...我有副本。"

胤禛倏地转身,眼中闪过一丝惊诧:"你说什么?"

李辰浩艰难地从贴身的衣袋里掏出一块薄如蝉翼的丝绢,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蝇头小字:"为防不测,我在离开拉萨前誊抄了一份。真品上有仓央嘉措的金印和暗记,但内容完全一致。"

胤禛三步并作两步上前,接过丝绢迅速浏览。随着阅读深入,他眼中的光芒越来越亮:"这上面说准噶尔内部有分裂?大汗和他弟弟正在争夺权力?"

"正是。"李辰浩点头,"仓央嘉措在密信中提到,准噶尔主力之所以迟迟未大举进攻西藏,就是因为他们后方不稳。大汗的亲信和国师的势力明争暗斗,已经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

胤禛来回踱步,羊皮靴在毡毯上发出沉闷的声响:"所以他们在西藏扶植假达赖喇嘛,是想快速控制宗教势力,借此巩固内部统治?"

"不仅如此,"李辰浩指着丝绢上一段文字,"这里提到准噶尔国师秘密联系过仓央嘉措,表示愿意支持他,条件是与清廷断绝关系。这说明国师一派想通过控制西藏来增强在大汗面前的筹码。"

胤禛突然停下脚步,眼中精光四射:"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能公开揭露假达赖喇嘛的身份,不仅能让西藏僧俗反抗准噶尔,还会加剧准噶尔内部的分裂?"

"正是如此。"李辰浩肯定道,"而且密信最后提到,准噶尔大汗已经病重,一旦他去世,内乱必然爆发。仓央嘉措判断,这个时间点就在三个月内。"

帐篷内一片寂静,只有炭火偶尔发出的噼啪声。所有人都意识到这份情报的重要性——这不仅是关于西藏的危机,更是解决准噶尔这个西北大患的绝佳机会。

"传令!"胤禛突然高声命令,"全军拔营,全速赶往兰州行辕!同时派八百里加急,将密信副本和我的奏折先行送往京城!"

副将领命而去。胤禛转向李辰浩:"你能骑马吗?"

李辰浩毫不犹豫地点头:"能。"

胤禛看着他缠满绷带的双手和苍白的脸色,知道他在逞强。但时间紧迫,没有选择的余地:"我会让人准备一辆马车,尽量减轻颠簸。这次行动,我需要你在我身边。"

兰州行辕的大堂内,烛火通明。胤禛端坐在主位上,面前的长案铺满了地图和文书。李辰浩坐在下首,虽然脸色仍然苍白,但精神已经好了许多。十几名将领和幕僚分列两侧,气氛凝重而紧张。

"诸位,"胤禛开门见山,"根据密探带回的情报,准噶尔内部已经分裂,正是我们收复西藏、打击西北大患的最佳时机。我已上奏父皇,请求率军西进。"

一名年长的将领出列抱拳:"殿下,兰州驻军不足三万,若要进军西藏,恐怕兵力捉襟见肘。是否等朝廷调派援军再做打算?"

"来不及了。"胤禛摇头,"大法会就在明日,一旦假达赖喇嘛被公开承认,再想扭转局面就难上加难。"

"殿下,"李辰浩突然开口,"或许我们不必正面强攻。密信中提到,西藏仍有大批僧俗不满准噶尔控制,只是苦于没有领袖。如果我们能救出真正的达赖喇嘛,或者联系上山南的转世灵童..."

胤禛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你的意思是,发动西藏内部力量?"

"正是。"李辰浩指向地图上的几个关键点,"我们可以派精锐小队秘密潜入拉萨,一方面救出仓央嘉措,另一方面揭露假达赖喇嘛的身份。同时主力部队从青海推进,形成内外夹击之势。"

一名幕僚提出质疑:"但密信已被截获,准噶尔人必然加强戒备,潜入行动风险太大。"

李辰浩微微一笑:"正因密信被截,他们反而会放松警惕。"

"此话怎讲?"胤禛挑眉。

"密信上有只有我和仓央嘉措知道的暗记。"李辰浩解释道,"我在誊抄时故意改动了几个关键地名和人名,真品上的暗记则指向相反方向。准噶尔人拿到密信后,一定会被误导。"

胤禛若有所思:"所以你早有准备?"

"仓央嘉措教我的。"李辰浩眼中闪过一丝怀念,"他说在西藏,文字游戏是生存的必备技能。"

大堂内响起一阵低声的赞叹。胤禛沉思片刻,突然拍案而起:"就这么办!李辰浩,你负责拟定潜入计划;齐将军,你率五千精兵向青海推进,制造大军压境的假象;其他人做好出征准备,一旦圣旨到,立即西进!"

众人领命而去,大堂内只剩下胤禛和李辰浩。烛光下,胤禛的面容显得格外坚毅:"辰浩,这次行动凶险异常,你伤势未愈..."

"殿下,"李辰浩打断了他,声音坚定,"让我去吧。我熟悉拉萨地形,认识仓央嘉措,还有..."他顿了顿,"我欠卓玛一条命。"

胤禛深深看了他一眼,缓缓点头:"好。但你必须带足人手,不可再孤军奋战。"

"遵命。"

紫禁城乾清宫内,康熙帝端坐在龙椅上,手中拿着胤禛的奏折和密信副本,眉头紧锁。殿内文武百官分列两侧,气氛凝重。

"诸位爱卿,"康熙帝声音沉稳,"四阿哥奏请出兵西藏,诸位以为如何?"

大学士马齐率先出列:"皇上,臣以为不可。西藏地处偏远,补给困难,大军远征耗费甚巨。且准噶尔兵锋正盛,贸然开战恐非良策。"

兵部尚书隆科多立即反驳:"马大人此言差矣。密信已明示准噶尔内部分裂,此乃天赐良机。若坐失良机,待其内乱平息,必成大患!"

"隆大人所言极是。"另一位将领附和,"西藏乃西南屏障,若为准噶尔所控,我西北边防将永无宁日。"

朝堂上很快分成两派,争论不休。康熙帝静静听着,目光在众臣脸上扫过,最后落在一直沉默的八阿哥胤禩身上:"老八,你怎么看?"

胤禩恭敬出列:"回皇阿玛,儿臣以为四哥所奏确有道理。但大军远征非同小可,不妨先派使节与西藏僧俗接触,探明虚实再作定夺。"

这是折中之策,朝堂上不少大臣点头赞同。康熙帝不置可否,又看向太子胤礽:"太子以为如何?"

胤礽似乎没想到会被点名,略显慌乱:"儿臣...儿臣以为八弟所言有理。四弟性子急躁,恐有冒进之嫌。"

康熙帝眼中闪过一丝失望,随即恢复平静:"传旨,命胤禛暂驻兰州,加强边防,不得擅自出兵。另派礼部侍郎赫寿为钦差,前往西藏了解实情。"

这道旨意明显偏向保守派,主战的大臣们面露失望,却不敢多言。退朝后,康熙帝独留大学士张廷玉在御书房议事。

"衡臣,"康熙帝用张廷玉的字称呼,显得格外亲近,"你怎么看老四的奏折?"

张廷玉谨慎回答:"四阿哥洞察先机,所言切中要害。但皇上顾虑周全,先探虚实也是稳妥之举。"

康熙帝轻叹一声:"朕不是不明白老四的意思。只是..."他顿了顿,"朕担心他立功心切,贸然深入险境。准噶尔非等闲之辈,当年朕亲征尚且未能彻底平定。"

"皇上爱子之心,臣深有体会。"张廷玉低声道,"但四阿哥天资聪颖,处事沉稳,或许..."

"报!"门外太监高声打断,"兰州八百里加急奏折到!"

康熙帝眉头一皱:"呈上来。"

奏折是胤禛亲笔所写,详细分析了当前形势和作战计划,字里行间透着罕见的恳切。最后一段尤为动人:

"儿臣非为立功,实为社稷计。西藏若失,西北危矣。今准噶尔内乱,天赐良机,稍纵即逝。恳请皇阿玛准儿臣率精兵一支,相机行事,必不负圣望。"

康熙帝读完,久久不语。窗外夜色已深,烛光在他脸上投下摇曳的阴影。

"衡臣,"他终于开口,"拟旨吧。"

五日后,兰州行辕。

胤禛跪接圣旨,当听到"准尔所奏,授以抚远大将军印,节制西北各军,相机收复西藏"时,他眼中闪过一丝难以掩饰的激动。

"臣,领旨谢恩!"

使者退下后,胤禛立即召集众将议事。李辰浩站在军事地图前,详细讲解潜入拉萨的计划。

"根据最新情报,大法会已经结束,假达赖喇嘛暂时获得承认,但许多高僧心存疑虑。"他指着地图上的几条小路,"我们可以从这里潜入,先找到山南的转世灵童,然后..."

正讨论间,亲兵匆匆来报:"殿下,京城又来圣旨!"

众人惊讶不已,胤禛重新穿戴整齐出迎。这次来的竟是御前太监总管梁九功,手持明黄圣旨,身后还跟着一队御前侍卫。

"雍亲王胤禛接旨!"

胤禛跪地听旨,却听梁九功念道:"...着即回京述职,西北军务暂由副将代管..."

这道旨意与五日前截然相反,众将面面相觑。胤禛面不改色地接旨,但李辰浩注意到他指尖微微发白。

夜深人静时,李辰浩被秘密召入胤禛的内室。烛光下,胤禛正在写一封家书。

"辰浩,"他头也不抬地说,"你怎么看这道圣旨?"

李辰浩谨慎回答:"皇上必有深意。"

"是啊,"胤禛轻笑一声,"皇阿玛是在考验我。"他放下毛笔,将信纸折好,"明日我启程回京,但你按原计划行动。"

李辰浩震惊:"殿下!这...这是抗旨!"

"不,"胤禛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皇阿玛的圣旨是让我回京,没说不准继续准备西藏行动。你带精锐先行潜入,我回京面圣陈情后立即赶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他起身从柜子里取出一枚印章交给李辰浩:"这是我的私印,必要时可以调动边境的暗探和资源。"

李辰浩双手接过,感受到其中沉甸甸的信任:"殿下放心,属下必不负所托。"

"还有,"胤禛犹豫了一下,声音罕见地柔和下来,"如果找到仓央嘉措...告诉他,大清会保护真正的佛法传承。"

李辰浩郑重点头。窗外,一弯新月悬在兰州城头,清冷的月光洒在两人身上,仿佛为即将到来的征程洗礼。

黎明前的兰州城还在沉睡,一队商旅已经悄然出城。李辰浩扮作商队首领,带着二十名精锐密探,人人改换藏装,牵着驮满货物的骡马。

"大人,前面就是岔路了。"一名探子低声报告,"往西是青海道,往南是川藏线。"

李辰浩看了看天色:"走川藏线。虽然路途艰险,但能避开准噶尔的主要巡逻区。"

队伍转向南方,很快消失在晨雾中。与此同时,兰州城门大开,胤禛的仪仗浩浩荡荡出发返京。两路人马背道而驰,却怀着同一个目标。

五天后,当胤禛在乾清宫面见康熙帝时,李辰浩的队伍已经翻越了第一座雪山。

"老四,"康熙帝挥退左右,只留张廷玉在侧,"你知道朕为何召你回京吗?"

胤禛恭敬回答:"儿臣愚钝,请皇阿玛明示。"

"你奏折中提到的准噶尔内乱,朕已从其他渠道证实。"康熙帝缓缓道,"但朕想知道,你为何如此执着于西藏?"

胤禛抬头,目光清澈而坚定:"回皇阿玛,西藏虽远,却关乎西北全局。准噶尔控制达赖喇嘛,便可号令蒙古各部,届时我朝将腹背受敌。反之,若我朝保护真正的活佛传承,不仅能安定西藏,更能赢得蒙古各部归心。"

康熙帝眼中闪过一丝赞赏:"你考虑得很远。但朕听说你已经派人潜入西藏?"

胤禛心头一震,却不慌不忙:"儿臣确已派密探先行收集情报,但大军未动,静候圣裁。"

"好一个静候圣裁。"康熙帝轻哼一声,却无责备之意,"起来吧。张衡臣,把那份奏折给他看。"

张廷玉将一份密奏递给胤禛。胤禛展开一看,竟是李辰浩三日前从途中发回的密报!上面详细记录了沿途所见准噶尔兵力部署,以及西藏僧俗对假达赖喇嘛的普遍怀疑。

"这..."胤禛惊讶不已。

"你的密探很能干。"康熙帝意味深长地说,"朕已命四川、云南驻军做好策应准备。你回去准备吧,记住——"

"儿臣谨记。"胤禛深深叩首,心中一块大石落地。

当他退出乾清宫时,夕阳正照在紫禁城的金顶上,折射出万丈光芒。远在千里之外的雪山上,李辰浩似乎心有所感,回头望了望北方,然后继续向西藏深处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