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6章 入侵波兰-立陶宛(1/1)

随着明军如闪电般迅速地光复丹麦,整个国家都沉浸在喜悦之中。而最高兴的人,莫过于丹麦国王弗雷德里克三世了。在他准备归国之前,他特意绕道来到了莫斯科,亲自面见大明皇帝朱由校。

这一天,五十一岁的弗雷德里克三世终于见到了五十五岁的朱由校。两人一见面,弗雷德里克三世便热泪盈眶,他紧紧地拉住朱由校的手,激动地喊道:“哥哥啊!”

朱由校也被弗雷德里克三世的热情所感染,微笑着回应道:“兄弟,别来无恙啊!”

寒暄过后,弗雷德里克三世突然将他的长子——年仅十四岁的未来丹麦-挪威国王克里斯蒂安五世,以及长女——年仅十三岁的安娜·索菲公主推到了朱由校的面前。

弗雷德里克三世恳切地对朱由校说:“哥哥,我希望您能成为我长子的教父,并且迎娶我的女儿安娜·索菲公主为妃子,以此来加强你我两国之间的邦交。”

朱由校听到这话,差点没被吓得尿裤子。他瞪大了眼睛,难以置信地看着弗雷德里克三世,心里暗自嘀咕:“这老头是不是疯了?我都年过半百了,他居然想让我娶一个比我孙女还小的小丫头当妃子?”

要知道,弗雷德里克三世可是个诚挚的天主教徒,按照教义,他本应该遵循一夫一妻制才对。可现在,他却突然提出这样的要求,实在是让朱由校吓得不轻。

要知道,此时此刻,整个欧洲都联合起来,齐心协力地共同抵制朱由校所领导的大明帝国。而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作为大明帝国皇帝的朱由校,竟然拥有着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这样庞大的后宫阵容!这种情况在天主教的教义中,绝对是无法被容忍的。

然而,面对朱由校的坚决回绝,弗雷德里克三世却展现出了一名合格政治家所应具备的冷静和理智。他并没有因此而恼怒或放弃,反而巧妙地退而求其次,提出了一个新的方案:是否可以从大明的众多皇子中挑选出一位合适的人选,来迎娶丹麦的长公主呢?

为了促成这桩婚事,弗雷德里克三世甚至不惜开出了一个极具吸引力的条件:一旦这位大明皇子与丹麦长公主完婚,他愿意将挪威作为嫁妆一同陪嫁给这位皇子。这个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朱由校一下子有些措手不及,难以立刻开口拒绝。

毕竟,虽然此时的挪威国土面积相对较小,人口也颇为稀少,而且地理位置处于北冰洋附近,一年之中仅有一个半季节。但是,这里却拥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是一个天然的氧吧。更重要的是,后世的挪威人生活安逸,国民的综合素质非常高,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养老胜地。

这也非常符合他,为了避免帝国末期朱明子孙被新晋皇朝推翻,而死无葬身之地的悲惨命运。这也是他之所以打破了太祖皇帝定下的不称臣不纳贡、不结亲的祖训的缘由。

朱由校回忆了一下,陈德嫔所生的皇九子朱慈?焕,刚满19岁,正在上海军大学。他眼珠子一转,便和弗雷德里克三世定下了这门亲事。双方约定了,等朱慈?焕完成大学学业即刻前来欧洲与安娜·索菲公主完婚,并继承挪威国王的王冠。

弗雷德里克三世更是表示,回国之后,他会倾全国之力在奥斯陆修建一座宏伟的王宫作为夫妻二人的新婚贺礼。

双方在非常友好的氛围下结束了此次结亲的商议。

三日之后,弗雷德里克三世留下了安娜·索菲公主,带着全家回到了哥本哈根。而安娜·索菲公主则将坐上火车被送往京城。

即将和其同去京城的还有一封朱由校的圣旨。其内容为,册封皇九子朱慈?焕为襄王;皇十二子朱慈烜为荆王;皇十五子朱慈焯为淮王;皇十六子朱慈灼为岷王。至于年仅十岁的皇十七子朱慈炳、五岁的皇十八子朱慈焱则并没到封王的岁数,暂时不加以封赏。

圣旨中还提到了将送丹麦国王之长女安娜·索菲公主去京城就读初中,并赐婚与皇九子襄王朱慈?焕。

......

二月初,吴三桂与济尔哈朗所部合兵6个军、斯拉夫5个军、共计23万大军兵分三路直插波兰而来。

其中,吴三桂任第一路总指挥,率第7、8军配以斯拉夫第1、第2军,合兵8万自明斯克出发直奔华沙而去;济尔哈朗亲率第二路总指挥,率第9、10军配以斯拉夫第3、4军合兵8万直插后世奥地利加利西亚地区;戚升可为第三路军总指挥,率领第11、12军配以斯拉夫第5军合兵7万自光明城出发,直接卢布林。

这三路大军旨在一举将波兰切割成三块,使其无法形成有效的抵抗。

明斯克的冻土在军靴下发出碎裂的脆响。吴三桂勒住战马,看着第7军的士兵正将大明产的雪地靴分发给斯拉夫盟军。那些穿着羊皮袄的哥萨克骑兵用粗糙的手指抚摸着靴底的防滑纹路,靴筒内侧绣着的 “明” 字在寒风中微微颤动。“9点准时出发。” 吴三桂的身影裹在貂皮斗篷里,腰间的佩剑撞击着马鞍上的望远镜 —— 镜筒里还留着昨日勘察地形时的冰碴。

随着明军大规模的入侵,波兰-立陶宛联合王国国王约翰二世自然不会束手就擒。为了应对明军三路入侵,他选择了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策略。派出了菲利浦·德·布里托为首的两万大军在利沃夫至斯特雷一线布防,以阻挡戚升可的第三路大军。第二路则交给了由巴伐利亚组织的神圣罗马帝国军队对抗。

而吴三桂所率领的第一路明军则留给了波兰名将—亚列马?维什涅维茨基及其麾下四万波兰-立陶宛联军去对付。

虽然看似合理的布置,实际上将原本就不多的部队分散使用,使得波兰再也没了预备队,为后来的快速败亡埋下了伏笔。

殊不知,大明帝国除了明面上看得着的二十多万大军,其身后的东乌克兰草原上,还潜伏着一支规模达到十万之众的被明人戏称为“罗圈腿兵团”的日缅混编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