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5章 闪电战(1/1)
在那个寒冷的正月十二日,北冰洋舰队铁甲舰分舰队犹如一支钢铁巨兽,威风凛凛地驶向奥胡斯的海岸。他们的任务是确保近卫第2师能够顺利登陆并展开行动。
当舰队抵达奥胡斯时,海面波涛汹涌,但这并没有阻碍他们的决心。在舰队强大火力的掩护下,近卫第2师的士兵们迅速而有序地踏上了沙滩。随后,三个重甲骑兵团和三个轻甲骑兵团如同一群脱缰的野马,撒开了蹄子,在丹麦的土地上狂奔。
这些勇敢的骑兵们身着厚重的盔甲,手持犀利的燧发枪和锋利的马刀,他们的身影在阳光下闪耀着寒光。他们的冲锋如同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席卷而过,让原本就对神圣罗马帝国的侵略心怀不满的丹麦百姓们为之振奋。
当丹麦百姓得知盟友到来的消息时,他们毫不犹豫地站在了明军一边。许多城堡的大门在明军骑兵还未抵达的时候,第一时间便被打开。而对于那些仍然坚守的城堡,骑兵们则利用携带的迫击炮进行轰击。
迫击炮的轰鸣声在丹麦的土地上回荡,爆炸的火光和浓烟笼罩着城堡。在这混乱的情况下,城堡内的守军很快便陷入了恐慌。因为城中的丹麦百姓们则利用明军攻城的良机,趁机发动了民变,他们与明军里应外合。明军负责攻击城墙和城门对神圣罗马帝国士兵造成杀伤;城中百姓则使用菜刀、杀猪刀、砍刀等一切能用的武器与城中的侵略军展开殊死搏斗,延缓他们增援城墙的行动,使得这些原本坚不可摧的堡垒在瞬间失去了抵抗能力。
就这样,在一片混乱和硝烟中,一座座城堡稀里糊涂地从神圣罗马帝国的手中丢失了。明军的胜利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民心所向的胜利。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是丹麦人民的盟友,是正义的扞卫者。
正月十五,这一天对于西兰岛来说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在明军的强大攻势下,整座西兰岛上的神圣罗马帝国军队毫无还手之力,全部城镇均落入了明军的掌控之中。岛上原本驻守的五千余神圣罗马帝国士兵,面对明军的猛烈攻击,要么惨遭杀戮,要么只能无奈地成为明人的俘虏。
正月十六日,近卫第2师的先头部队以雷霆万钧之势攻占了海宁,这一战略要地的失守,使得日德兰半岛被彻底切割成了两半,给岛上的侵略军造成了巨大的打击。
正月十九日,近卫第1师第5轻骑兵团如神兵天降般抢滩登陆英菲岛,他们的行动迅速而果断,让岛上的侵略军猝不及防。二十二日,米泽尔法特地区也宣告沦陷,这一地区的失守,彻底堵死了岛上侵略军通过陆路退回日德兰半岛的企图,使他们陷入了绝境。
正月二十五日,岛上的两千余侵略军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不得不高举白旗,向丹麦人投降。这一事件标志着明军在这场战争中取得了重要的胜利。
正月二十三日,北日德兰地区的奥尔堡也迎来了光复的时刻。至此,北部日德兰地区完全回归到了丹麦人的怀抱,丹麦人民为此欢呼雀跃。
正月二十七日,岑讷和帕兹堡这两座重要的城镇也相继落入明军手中,这使得上万名神圣罗马帝国士兵回家的陆路通道被彻底堵死,他们已经无路可逃。
二月初十,丹麦境内最后的四千余神圣罗马帝国士兵被迫放下了武器,向丹、明联军投降。这场战争以丹麦和明军的胜利而告终,丹麦成功地扞卫了自己的领土和主权。
至此,历经一个月之久的丹麦光复之战终于落下帷幕。这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对于神圣罗马帝国来说,仿佛只是转瞬即逝,但对于六万明军而言,却是一场惊心动魄的闪电战。
在这场战役中,明军以风驰电掣之势,迅速击溃了神圣罗马帝国那三万精锐部队。他们的行动之快,犹如雷霆万钧,让神圣罗马帝国完全措手不及。
这场战争的结果是惊人的。神圣罗马帝国原本好不容易通过从容克家族贷款武装起来的三万精锐部队,除了通过北海方向欧洲同盟军的船只撤出的五千余人外,其余的两万五千余人,要么在丹麦的土地上被明军击毙,要么成为了两国联军的俘虏。
这一战,不仅让神圣罗马帝国损失惨重,更重要的是,它使得这个本就不团结的帝国内部各诸侯之间的矛盾彻底激化,最终走向了分裂。
尤其是莱茵 - 普法尔茨伯爵卡尔一世·路德维希,这位在“三十年战争”后重新夺回其父部分领地的伯爵大人,有着一个极为特殊的角色。
他的幼妹普法尔茨的索菲,乃是朱由校的第六子吴王朱慈煊的正宫王妃。这一身份使得卡尔一世·路德维希与大明帝国之间建立起了一种微妙的联系。
如果不是因为那该死的大明帝国允许男子光明正大地迎娶三妻四妾,或许卡尔一世·路德维希早就迫不及待地与亲家公朱由校结盟了。毕竟,双方之间的结合和联姻本身对莱茵 - 普法尔茨这个多灾多难的选帝侯国来说都有着诸多的好处。
可惜的是,由于大明帝国的这一传统习俗,天主教徒卡尔一世·路德维希不得不放弃了与大明结盟的念头。
可是,世事无常,命运似乎总是喜欢捉弄人。短短一个月不到的时间,强大的神圣罗马帝国陆军竟然在丹麦本土被明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几乎全歼!
这一惊人的结果,犹如一记当头棒喝,让这位神圣罗马帝国七大选帝侯之一的莱茵 - 普法尔茨伯爵彻底醒悟过来。
然而,这位聪明绝顶的人物却并未显露出与大明帝国结盟的明显意图。相反,他巧妙地采取了一种更为隐秘的方式。他派遣了一名心腹密使,将一封用汉文书写的密信,神不知鬼不觉地交到了驻扎在丹麦的近卫第1军军长朱议汴的手中。
这封密信犹如一把钥匙,开启了一场精心策划的行动。朱议汴深知这封信的重要性,他不敢有丝毫怠慢,迅速将其转交给了朱由校。就这样,这封密信如同接力棒一般,在层层传递中,最终抵达了朱由校的手中。
与此同时,在大方向上,这位智者不断地向帝国皇帝——年轻的利奥波德一世上书,哭诉自己的困境和贫穷。他的言辞恳切,仿佛真的陷入了绝境。这种哭穷的策略,不仅让他在表面上与帝国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更使得其他诸侯国对他的行为产生了好奇和关注。
果然,有了他的带头,帝国内部那些大大小小的公爵国、侯爵国,甚至是面积和人口都相对较少的伯爵国,也纷纷开始效仿他的做法。他们或明或暗地与大明帝国进行接触,同时在表面上对帝国皇帝表示忠诚,却在实际行动中逐渐减少对帝国军队的支持。
如此一来,除了巴伐利亚选帝侯国、萨克森选帝侯国、勃兰登堡大选帝侯国以及神圣罗马帝国的主体哈布斯堡家族之外,超过三分之一的诸侯国都开始了听宣不听调的举动。这无疑给神圣罗马帝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加速了它比原时空更快地走向分裂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