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4章 御前会议(1/1)

天启三十九年(1659年)正月,正值寒冬之际,莫斯科的克宫却热闹非凡。朱由校在此召开了一场重要的御前会议,与会者皆是一时之选。

列席的前阁臣包括卢象升、史可法、洪承畴、孙传庭、茅元仪、袁崇焕等人。由于铁路已经延伸至叶卡捷琳娜堡,洪承畴等四位名臣得以在近期抵达莫斯科,为俄战区的政府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列席的武将则有多尔衮、济尔哈朗以及14个军的中将军长,以及几十名日籍、斯拉夫籍将领。如今的俄战区,明军本土军队多达45万人马,俄仆从军也有10万人马,再加上刚刚赶到的从缅甸抽调而来的日缅籍官兵10万人马,总兵力竟然达到了惊人的65万人!

然而,与此同时,大明帝国面临的局势却异常严峻。罗马教廷毅然决然地回绝了交出耶稣会的请求,这无疑给双方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而神圣罗马帝国也毫不犹豫地撤回了外交人员,使得外交局面愈发紧张。此外,波兰和奥斯曼一直对大明帝国心怀敌意,这无疑给朱由校的决策带来了更多的挑战。

如果不采取强硬手段,罗马教廷可能会继续挑衅,甚至可能会联合其他国家一起对抗大明帝国。

在这个关键时刻,朱由校深思熟虑之后,终于下定决心,向众臣宣布了他的计划。

在北方战线,朱由校决定快速攻灭瑞典。和瑞典的战争已经持续了快三年了,是时候彻底解决该国了。他认为,只有通过武力手段,才能让瑞典屈服并割让部分国土,从而削减其国力,为最终吞并该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而在南方战线,朱由校则决定采取相对温和的策略。他计划稳住奥斯曼帝国,甚至可以考虑与其结盟,共同针对波兰和神圣罗马帝国。这样一来,不仅可以避免与奥斯曼帝国发生冲突,还可以借助其力量来对抗其他敌人。

至于西线,朱由校决定集中优势兵力猛攻波兰。他相信,只要能够在短期内攻灭波兰,就可以顺势攻入神圣罗马帝国和荷兰,消灭这几个反抗大明帝国的罪恶势力,还欧罗巴以太平。

众臣们听完朱由校的计划后,纷纷表示赞同。灭国之战,在坐的这些文臣武将不要太熟悉。

异教徒?不存在的,君不见如今的大明帝国既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东正教,只要是愿意臣服于大明帝国,不管你是什么教都是好教。以大明帝国海纳百川的胸怀,没有什么教是不能折服的。

然而,朱由校心里清楚,这个计划虽然看似完美,但实施起来却充满了变数和困难。战争的胜负往往难以预料,任何一个小小的失误都可能导致全盘皆输。但无论如何,他都决心要为大明帝国的未来而战,哪怕道路再崎岖,他也绝不退缩。

制定好方针后,便是要做好战争的前期准备了。

去年底,国内再次运来了一批重要的物资——一百门火箭炮车。然而,这所谓的一百门火箭炮车,实际上更应该称之为一百辆。这是因为它们的拖拽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不再依赖骡马,而是采用了先进的蒸汽机车。

这些蒸汽机车的轮胎以及火箭炮车的轮胎,也从木制变成了钢圈加一层橡胶轮子,这种橡胶轮子可不是后世的汽车轮胎。有了这层橡胶轮子加上工匠研发出来的减震弹簧,整个跑车在行驶过程中,再也不会颠簸。只不过这种跑车是吃煤炭的,所以他们的后勤部队相比起其他兵种显得会更加奇葩一些。

这一百辆火箭炮车与之前的两百门炮车一同被朱由校单独编练成军,重建成了第200火箭炮师。该师下辖三个团,师长一职则由朱由校的长女安宁公主朱淑婷的驸马,河西四大名将之一的孙思克担任。

与此同时,失去了两个火箭炮团的近卫第1师和第2师也各自得到了补充,新增了一个75毫米野炮团。尽管如此,这两个师在火力方面仍然受到了较大的影响,与之前相比大打折扣。

不过,此时一个师在瑞典前线,一个师在波罗的海沿岸防守,已经基本上用不到这种炮车了。

除了组建火箭炮师之外,朱由校还有一个惊人之举——他竟然将从缅甸调来的整整十万援军直接扔到了莫斯科城外!这一举动并非出于他的狠心,而是因为接下来这支由日缅籍官兵组成的援军,将要承担起更多艰巨而又肮脏的任务。

要知道,欧罗巴的气候异常寒冷,如果这些士兵不能迅速适应这种恶劣的环境,又怎能在战场上为大明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呢?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当这些士兵得知要出城挨冻时,他们不仅没有丝毫怨言,反而兴奋得嗷嗷叫!

原来,这十万人马中有一半是日籍士兵。自从他们前往缅甸后,便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获得了一系列优厚的福利。每个人都分到了十亩荒地,还有种子等物资,而且政府还一次性免除了他们三年的田赋。有了这样的生活保障,这些人打起仗来自然更加拼命,毫不惜命。

相比之下,另一半缅籍官兵的命运就没那么好了。他们都是缅族的,之前由于抵抗明人,不仅失去了家园,所有的财产也都被充公。如今被编入军队,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赎罪的方式。政府说了,只要他们安心当满五年兵,也能享受十亩荒地和免税三年的福利。

不管是赎罪也好,日子有了盼头也罢,这些人此时无不是为了大明帝国的户籍而豁出性命。这也是大明帝国军队所向披靡的根本原因。

日子一天天过去,而战争的准备一天都没有停下来。

一支支军队冒着严寒,开赴前线。无数的斯拉夫人推着板车将物资送往前线,整条莫斯科至基辅,莫斯科至里加,莫斯科至斯莫棱斯克一线,运输队络绎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