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刺杀 - 3(1/1)
阿依不死心地随手把额发往受伤的一侧额角扒拉扒拉,起身迎上前,却微微侧身,把受伤的一侧向后偏转,藏进烛光的暗影里,假装没事似的笑道:“殿下今天回来得早,用过饭了吗?”
拓拔濬一把把她拽到面前,托起她的下巴开始研究她的脸,不出意外,一眼就看到额角一条两寸多长的伤口以及发丝间没有完全拭净的血痕。咬牙咒骂道:“这些刁民,恩将仇报。本王这就派人把他们都抓起来!”说着便高声召唤江辅,被阿依一把捂住嘴,笑着劝道:“别别,不至于!不至于!”
拓拔濬怒气不减,挣开阿依的手,斥道:“怎么不至于?这么大的一个伤口……”明明是满腔怒火,但看着阿依的伤,怒火却都化成了心疼,“请大夫看过了吗?”
“看过了,没事,皮肉伤。”阿依微笑着拉他坐下,“有于阗的伤药,过几天就好了。”
拓拔濬人虽坐下,眼睛却始终没有离开阿依的伤,痛心地说:“也不知道是谁克谁,你跟我出来这一次,一直都在受伤。”
阿依听了这话,神色立刻黯淡了下来。道:“说不定我真的是个克天克地的命……”
拓拔濬一听话音不对,立刻打断了她。怒道:“别胡说!”
阿依自嘲一笑,低头搓着衣角,道:“我没胡说。我的父母都死了,国公府也……”
“这跟你有什么关系?”拓拔濬紧握住阿依的手,急道:“谁家里还没死过人?难道都是被谁克死的吗?你的母亲是被慕利延杀的,国公府是因为拓拔余的陷害,你的父亲是受了如意夫人的牵连,这些都跟你没有关系。”
正说着,阿娜尔在外敲门,禀报道:“王爷、良娣,外面有位道士求见。”
两人对视一眼,皆是满心疑惑:“道士?什么道士?”
“他说有筹粮妙计,特来献于王爷和良娣。”
听说有筹粮之计,二人眼睛都是一亮,暂时抛开了命格之事,命阿娜尔把那道士引进来。
那道士进屋来,向拓拔濬与阿依一稽首,口中却道:“经年未见,阿依姑娘别来无恙?”
这道士一语道破了阿依的真名,两人皆是诧异,他竟与阿依是旧识?阿依盯着他仔细打量了许久,迟疑道:“这位道长确实有几分眼熟,但……我实在不记得曾在哪里见过。”
道士颔首微笑,道:“那年在平城外的河边,贫道曾被蛇咬,是姑娘救了贫道一命。”
阿依惊诧地绕着道士转了一圈,道:“你……你是昙曜法师?你怎么……你怎么变成道士了?”
“昙曜法师?”拓拔濬依稀有些记忆,问:“是国公府送去东宫,请我父王协助送出城去的那位法师?”
道士深深一揖:“当年被官府追杀,多亏国公府与太子殿下出手相助,贫僧才捡回一条性命。”
阿依命阿娜尔搬来张椅子给昙曜请他坐下,道:“我以为法师出了平城会去西域。”
昙曜摇了摇头,脸上露出一丝无奈与坚毅,缓缓说道:“阿依姑娘,佛法无边,众生皆有佛性,贫僧又怎会因一时之难便放弃传播佛法的责任呢?只是太武皇帝在世时灭佛兴道,平城之内,佛法难行,贫僧只得假扮成道士留在大魏,以求一线生机,继续传教。其实平城以外,灭佛的法令并未如平城这般严格地执行,仍有许多人信奉佛教。贫僧便一直道皮佛骨,在平城以外传播佛法,虽艰难险阻,但只要有一线希望,贫僧便不会放弃。”他微微一笑,接着道:“说来也巧,贫僧最近游历到了山阴县。今日正遇到灾民聚集,贫道远远便看见粥棚旁一位女子被众人围攻,看身形气质,与贫僧记忆里的阿依姑娘有七八分相似,上前查看,果然是阿依姑娘。一打听才知道,阿依姑娘如今已是高阳王的侧妃,随高阳王前来赈灾。贫道心中感激当年的救命之恩,特来拜会,以表谢意。”忽然想起一事,向前微微欠身,关心道:“姑娘今日被飞石击伤,可要紧吗?”
阿依淡淡一笑,虚扶了扶受伤的额角,摇头道:“一点小伤,不要紧。”
拓拔濬问道:“法师刚才说有筹粮妙计?”
昙曜点头道:“贫僧听说,朝廷此次赈灾,因为粮食短缺,许诺的粮食无法全数交付,而城中的富户虽有存量,但哄抬粮价,赈灾款难以承受。贫僧有一计策,可以让那些富户心甘情愿地把家里的存粮都献出来,而且不取分文。”
拓拔濬的眼中光芒闪耀:“愿闻其详!”
昙曜目光中透出一丝睿智,“其实太武皇帝驾崩之后,灭佛之举已然渐趋缓和。这附近州县的百姓大多皆是佛教的虔诚信徒,虽如今佛道并修,但内心始终对佛法敬仰有加。贫僧在游历中发现,民间甚至出现了‘民凿道像,内藏小佛’的虔诚之举,足见百姓对佛法的敬仰之心并未因时局而改变。”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贫僧以为,可利用此情势筹粮。山阴县附近有一处山峦,地势险峻,常有云雾缭绕,若在此处巧为佛影,对外宣称‘老君降世,石壁显三清圣光’,并言需建塔镇护,百姓定会信以为真。待建塔之事一出,便放出风声,称塔基地宫将镌刻捐粮三百石以上者姓名,佛祖庇佑子孙九世。如此一来,那些富户信徒定会倾囊相助。”
拓拔濬微微皱眉,质疑道:“此计虽好,但本王担心富户们未必会相信,毕竟建塔之事非同小可,他们若心存疑虑,岂不是徒劳无功?”
昙曜微微一笑,从容道:“王爷有所顾虑,亦是人之常情。但贫僧在附近州县小有名气,那些富户信徒对贫僧也颇有信任。若由贫僧出面,晓以大义,动之以情,他们定会相信。而且,建塔所需资金,也可请富户们慷慨解囊。用这些钱召集灾民去做劳工,让他们有钱可赚,度过灾后的难关。如此一来,既解了百姓饥荒之苦,又为富户们积了功德,实乃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