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0章 友聚(1/1)
冬日上午,太平胡同。
雪后的太平胡同,路面被踩实成一条灰白的带子。
两旁低矮的房檐挂着冰溜子,在清冷的阳光下闪着微光。
与光字片类似,这里的街道也拓宽了不少,拆了对面几间摇摇欲坠的老房,露出了后面刷着新灰浆的墙面,看着齐整了些。
周秉昆和郑娟并肩走着。郑娟穿着新做的碎花棉袄罩衫,围巾裹得严实,只露出一双亮晶晶的眼睛,脚步轻快。她指着不远处:“看,昆儿,就是那两间,带新窗框的。”
郑家的变化不小。原本一间低矮的土坯房,如今并排连成了两间,新砌的青砖墙基,糊着白灰,窗户换成了明亮的玻璃窗,贴着郑娟过年时剪的红窗花。
推开刷了新漆的木门,屋里暖烘烘的,烧得挺旺的炉子驱散了寒气。
“妈!光明!”郑娟扬声喊道。
郑母正坐在炕头,就着窗外的亮光纳一双厚实的鞋底。
听见声音,她抬起头,脸上绽开慈祥的笑容,眼角的皱纹都舒展开了:“娟儿!秉昆来啦!快上炕暖和暖和!”
她的气色比几年前红润许多,早年因过度劳累佝偻的腰背似乎也挺直了些,说话中气也足了。这几年清闲下来,吃喝不愁,身子骨硬朗了不少。
“婶子。”周秉昆笑着应道,把手里提着的两包点心和一块深蓝色的厚实布料放在炕桌上,“给您带了点心和布,天冷了,您和光明做身厚棉袄。”
“哎呀,又破费!你们能常来看看,比啥都强!”郑母放下针线,连忙下炕要倒水。
“妈,您坐着,我来。”郑娟麻利地拦住母亲,去拿暖水瓶。
这时,里屋门帘一掀,一个戴着厚厚眼镜、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棉袄的少年走了出来,是郑光明。
十三岁的少年,身量抽条了不少,脸上褪去了孩童的稚气,多了几分书卷气。他手里还拿着一本摊开的初二物理课本。
“秉昆哥!姐!”光明推了推眼镜,声音清亮,带着见到亲人的喜悦。
“光明,看书呢?”周秉昆打量着他,眼神里带着赞许。他知道光明学习刻苦,四年里连跳几级,已经是初二的学生了,这在太平胡同都是独一份。
“嗯,下周期末考试了。”光明有些腼腆地笑了笑,把书小心地放在炕沿。
“好小子,有出息!”周秉昆用力拍了拍光明的肩膀,“好好念,以后能推荐上大学,给咱争光!”
光明用力点头,镜片后的眼睛闪着光。
郑娟张罗着午饭,是热腾腾的酸菜猪肉炖粉条,贴了一锅金黄的玉米饼子。饭菜虽简单,但一家人围坐在热炕上,吃得格外香甜。
郑母不停给周秉昆夹肉,絮絮叨叨说着街坊邻居的变化,谁家儿子进厂了,谁家闺女嫁人了,言语间充满了对眼下安稳日子的满足。
周秉昆和郑娟安静地听着,偶尔应和两句,屋里弥漫着一种平淡却踏实的暖意。
饭后,又陪着郑母说了会儿话,周秉昆和郑娟才起身告辞。郑母一直送到院门口,拉着郑娟的手,又嘱咐周秉昆:“秉昆啊,娟儿跟着你,我这心就放肚子里了。你们好好的,比啥都强。”
“放心吧,婶子。”周秉昆郑重地点点头。
下午,周家小院比过年还热闹。新扩的堂屋里,炉火烧得旺旺的,大家挤坐在炕沿和长条板凳上。
桌上摆满了瓜子、花生、冻梨,还有孙赶超带来的两瓶散装白酒和肖国庆拎来的一包难得一见的麦乳精。
孙赶超和肖国庆如今都是北机厂木柴分厂的管理层了。孙赶超穿着崭新的蓝色工装,头发梳得一丝不苟,嗓门依旧洪亮:“哥几个,瞅瞅我这‘大罗马’!刚托人从上海捎回来的!”
他撸起袖子,亮出手腕上锃亮的手表,脸上是掩不住的得意。旁边的于虹拍了他一下,嗔怪道:“显摆啥!”
脸上却也带着笑。厂里分的那套三室一厅的楼房,彻底改变了他们的生活。
肖国庆还是那副憨厚样,佟青叶安静地坐在他身边,怀里抱着刚满周岁的儿子。
肖国庆搓着手:“赶超那表是稀罕,可咱那楼房是真宽敞!九十平!亮堂!以前做梦都不敢想!”
佟青叶笑着补充:“是啊,厨房带阳台,冬天晾衣服都不冻手了。”
吕川坐在稍远点的板凳上,推了推眼镜,语气带着点知识分子的含蓄:“我们酱油厂效益也不错,今年扩建了车间。”
他妻子乔春燕,穿着件时髦的枣红色毛衣,手腕上也戴着块小巧的“上海”表,快人快语地接话:
“是不错!可跟咱北机厂比还是差一截!你们猜我那新楼房多大?”
她故意停顿一下,环视一圈,“一百一十多平!带独立卫浴!”她语气里的自豪感几乎要溢出来。吕川在一旁笑了笑,没接话,但眼神里也透着满足。
唐向阳和董卫红坐在靠门的位置,显得安静些。唐向阳在北机厂技术科,戴着副眼镜,斯斯文文。
董卫红依偎着他,脸上带着终于安定的幸福。她轻声说:
“多亏了向阳,也赶上北疆大开发的政策好,我才能从北小营调回来。”她顿了顿,声音更低了些,
“陶俊书……她也算有个着落了,嫁给了建设兵团二师宣传科的姚立松科长,总算是……脱离苦海了。”话语里带着对知青岁月的复杂感慨。
郝冬梅抱着周承东,坐在炕沿边。听到董卫红提起知青点,她眼神动了动,主动接过了话茬:“是啊,卫红,咱们那会儿……真不容易。冬天凿冰取水,手上冻得全是裂口。”
她伸出手,指节处依稀还能看到淡淡的疤痕印记。董卫红眼圈微微泛红,用力点头:“可不是!夏天蚊虫咬,冬天冻掉脚趾头……现在想想,都像上辈子的事了。”两个曾经有过隔阂的女人,在这一刻,共同回忆的艰辛岁月悄然消融了过往的芥蒂。
孙赶超端起粗瓷酒杯,里面是散白酒:“来来来,别光唠嗑!为咱们现在的好日子,为秉昆哥绵绣前程,咱们走一个!”
众人纷纷举杯,连不喝酒的郑娟和于虹她们也端起了装着白开水的杯子。
“干!”
辛辣的酒液滚过喉咙,屋里气氛更加热烈。大家七嘴八舌地畅想着未来。孙赶超说要给于虹买辆“永久”自行车;
肖国庆计划着等孩子大点送托儿所,让佟青叶也去厂办夜校学点文化;
吕川琢磨着写篇关于酱油工艺改进的文章;
乔春燕则盘算着托人从上海捎块呢子料做件大衣;唐向阳和董卫红相视一笑,小声说着攒钱买齐三大件……
周秉昆坐在主位,手里也端着酒杯,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听着老友们热烈的交谈。
他的目光扫过一张张熟悉而充满希望的脸庞,最后落在正在给孩子们分冻梨的郑娟身上。
她低垂着眼睫,嘴角噙着一抹恬静的笑,动作轻柔而利落。窗外,细碎的雪花又开始悄然飘落,无声地覆盖着这个刚刚苏醒的城市。
屋内炉火噼啪,人声喧腾,暖意融融,仿佛将窗外所有的严寒都隔绝开来。周秉昆静静地看着,眼神深邃,像在丈量着更远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