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滑之术:乱世中的生存智慧(1/1)
董烈被斥后,朝廷局势愈发微妙。汉帝虽不满权臣专权,却无实权抗衡,见谷阳城兵农商三业兴旺,便暗中派内侍送来密诏,封石禾为“镇东将军”,许他自行募兵护境,实则想借谷阳城的力量牵制朝中各方势力。
消息传到京城,立刻掀起波澜。以司徒王允为首的忠臣派听闻后,连夜派门生送来了一封亲笔信:“石将军手握雄兵,当以安天下为己任。如今奸佞环伺,百姓流离,若将军能坚守初心,护农通商、保境安民,便是天下之幸。”信中还附上了洛阳周边灾情的详细奏报,恳请谷阳城调拨余粮赈济灾民。
而此时,失势的董烈并未甘心。他让心腹李儒改名换姓,再次潜入洛阳,这一次却绕过了冯渊,直接找到了石禾军中的一个旧识——偏将周奎。周奎曾因粮草短缺克扣过军饷,被石禾重罚,心中一直怀恨在心。李儒找到他时,递上一箱金银:“董太尉说了,只要将军肯在军中散布谷阳城‘拥兵自重、意图谋反’的流言,再设法拖延赈灾粮的运输,将来必有你封侯拜将之日。”周奎看着满箱财宝,眼中闪过贪婪,当即应下。
石禾收到王允的信时,正在共耕田查看新麦长势。他读罢信,对张燕叹道:“王司徒字字恳切,句句不离百姓,这才是臣子的担当。”当即下令打开粮仓,调拨三万石粮食,由赵虎亲自押送前往灾区,临行前反复叮嘱:“务必亲自交到灾民手中,不得经他人之手。”
可粮食刚出谷阳城,周奎便暗中让人在军中散布谣言:“石将军私藏粮草,不肯上交朝廷,如今却借赈灾之名收买人心,怕是要反了!”一时间,军中人心浮动,几个不明真相的士兵竟在营中议论纷纷。赵虎得知后怒不可遏,想将造谣者抓来问斩,石禾却拦住他:“谣言止于智者,若强行镇压,反而显得心虚。”
他随即召集全军将士,站在粮仓前敞开大门:“诸位请看,谷阳城的粮食,一半入军需,一半济灾民,账目全在账房,任何人都可查验。我石禾若有半分私心,甘受军法处置!”将士们看着粮仓中堆积如山的粮食,又想起这些年石禾与他们同吃同住、从未克扣粮饷,谣言不攻自破。周奎躲在人群中,脸色一阵青一阵白。
与此同时,张燕在洛阳城的眼线传来消息:李儒化名“李先生”,频繁与周奎接触,还暗中勾结了几个灾区的贪官,准备在赈灾粮过境时动手脚。张燕立刻将消息告知石禾:“这些人想劫走粮食,再嫁祸给咱们,让朝廷治罪。”
石禾眼中寒光一闪:“敢动赈灾粮,便是与天下百姓为敌。传我命令,让赵虎在粮队必经的野狼谷设伏,务必活捉李儒,查清背后主使。”他特意嘱咐:“留活口,我要让天下人看看,到底是谁在借天灾行阴谋。”
三日后,野狼谷果然传来厮杀声。李儒带着贪官豢养的死士袭击粮队,却不知赵虎早有准备。一番激战,死士被尽数歼灭,李儒被生擒活捉,从他身上搜出了与周奎、贪官的往来书信,字字句句皆是如何截留粮食、构陷谷阳城的阴谋。
石禾将李儒与书信押解至洛阳,当着前来巡查的御史面公审。李儒起初还想狡辩,可当周奎被押上堂,见了书信后瘫倒认罪,他便再无抵赖余地。真相大白后,洛阳百姓怒不可遏,纷纷咒骂董烈与贪官“丧尽天良”。汉帝得知后震怒,当即下令将李儒斩首示众,周奎革去军职流放边疆,连坐的贪官多达十余人,董烈也因“教唆构陷、危害赈灾”被削去太尉之职,彻底失势。
事后,王允亲自来到谷阳城,对石禾深施一礼:“将军以诚信破谣言,以智勇擒奸佞,保住了灾民的活命粮,真乃忠臣也。”石禾扶起他:“司徒言重了,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
张燕在旁感慨道:“其实真情与假意、忠臣与奸臣,从来都不难分辨。真心者,言必及民,行必务实;假意者,言必称利,行必藏私。就像王司徒的信,字里行间都是灾民疾苦;而董烈的计,步步都在算计权势。”
那日之后,谷阳城“忠勇爱民”的名声传遍中原,不仅百姓纷纷归附,连朝中不少有识之士都暗中与石禾往来,愿为谷阳城的三业兴旺出一份力。石禾与张燕站在三业阁上,看着往来的商队、耕作的农夫、巡逻的士兵,心中愈发清楚:乱世之中,唯有以真情待民、以忠诚报国,才能在波谲云诡的明争暗斗中站稳脚跟,才能让谷阳城的希望之花,在风雨中开得愈发繁盛。
董烈倒台后,谷阳城虽赢得了民心,却也成了朝廷各方势力试探的焦点。有朝臣奏请汉帝调石禾入京辅政,明着是重用,实则想将他调离根基;也有地方诸侯派人送来厚礼,名为“结盟”,实则想拉拢谷阳城的兵力与商路。石禾每日收到的书信堆满案头,有示好,有试探,更有暗藏机锋的胁迫。
这日,王允的门生再次到访,带来一封密信。信中王允直言:“京城水深,各方势力皆欲拉拢将军,然真心者少,利用者多。将军若一味刚直,恐遭群起而攻之。沈先生《处世策》有云‘外圆内方’,当学水之形,遇方则方,遇圆则圆,方能在漩涡中保全自身。”
石禾将信递给张燕,眉头微蹙:“王司徒是让我学圆滑?可我向来不喜拐弯抹角,是非曲直,明说便是。”张燕读罢信,却轻声道:“将军以为,圆滑便是虚伪吗?前些日子处理冯渊之事,您没有直接问罪,而是让他交出药材管理权,这何尝不是一种圆滑?若当时一味强硬,商盟必乱,洛阳商路也会受损。”
她指着窗外的桃树:“您看这树枝,遇到狂风会弯腰,却不会折断;若是硬挺,反而易被吹断。圆滑不是没原则,而是把原则藏在柔软的方式里。就像咱们和胡商打交道,若只谈利益不谈情谊,他们怎会冒险帮咱们寻胭脂根?若一味退让不讲底线,又会被视作软弱可欺。”
恰逢此时,南方诸侯刘表派使者前来,名义上是“赠送良种”,实则想让谷阳城低价供应桃花布,还暗示若不答应,便会阻断南方的染料运输。使者言辞傲慢,言语间不断试探石禾的态度:“刘将军说了,谷阳城若愿结好南方,将来粮草、兵源皆可相助;若是不肯,怕是……”
赵虎在旁按捺不住怒火:“这刘表分明是要挟!将军,咱们不必理会!”石禾却示意他稍安勿躁,对使者笑道:“刘将军的好意,石某心领。良种我们收下,至于桃花布,谷阳城的定价向来公平,但若南方商户愿来批量采购,我们可按‘友邻价’让利一成。至于染料运输,天下商路本就该互通有无,若真被阻断,损失的何止是谷阳城?”
这番话既没答应无理要求,也没直接拒绝,反而用“友邻价”给了台阶,又点出双方利益绑定的关键。使者一时语塞,只得悻悻离去。待使者走后,赵虎不解:“将军为何不直接回绝?这般绕圈子,岂不是显得咱们怕了他?”
石禾摇摇头:“刘表势大,眼下不宜与他翻脸。让利一成是‘圆’,守住定价底线是‘方’。若直接回绝,他断了染料,咱们的紫草染生意会受影响;若全盘答应,他必会得寸进尺。这般圆滑应对,既保了商路,也让他知道咱们不好欺负。”
张燕补充道:“就像染布时的固色,太过刚硬的染料容易脆裂,掺些柔化剂反而更耐用。处世也是如此,全然刚直,易被外力摧折;只剩圆滑,又会失了本心。咱们要学的,是‘外圆内方’——外在的应对可以灵活,内心的原则必须坚守。”
不久后,汉帝果然下旨召石禾入京。石禾接旨后,并未立刻应召,而是让张燕备了两份厚礼:一份是谷阳城的新粮与紫草布,送予汉帝,附信称“谷阳城百业初兴,需臣镇守,待秋收后必入京述职”;另一份是共耕田的高产稻种,送予朝中重臣,信中详述农耕之利,不提政事。
这份“圆滑”的应对,让汉帝找不到问责的理由,朝中重臣也因稻种之事对石禾多了几分好感。王允得知后,在信中赞道:“将军已悟圆滑真谛——不为妥协,只为更好地坚守。”
这日,石禾与张燕在染坊查看新布,见工匠们正用柔化剂调和染料,染出的布料既鲜亮又柔韧。石禾拿起一匹布笑道:“你看这布,刚硬则易断,柔软则无骨,刚柔相济才是好布。人在乱世立足,何尝不是如此?”
张燕点头:“圆滑不是违心讨好,而是避开锋芒的智慧;不是放弃原则,而是曲线达成目标的策略。就像咱们对商盟、对胡商、对朝廷的种种应对,看似绕了弯,实则始终在朝着‘护民、兴商、守土’的方向走。”
夕阳透过染坊的窗棂,照在布料上的桃花纹路上,柔和而坚定。石禾渐渐明白,所谓圆滑,从来不是随波逐流的世故,而是乱世中保护初心的铠甲。它让真情不被辜负,让忠诚不被埋没,让谷阳城在各方势力的夹缝中,既能守住底线,又能稳步前行——这便是圆滑的真正意义:以柔克刚,以智保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