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6章 誓师(1/1)
抚宁城外的演武场上,数千名禁军火器营的士兵,已经列成了三个整齐的方阵。他们的动作,如同一台精密的机器,整齐划一,没有一丝一毫的杂乱。
在军官尖锐的哨声与响亮的口令下,第一排的鸟枪手,完成了最后的装药与通条压实。他们沉稳地将那根长长的枪管扛上肩膀,冰冷的贴腮板紧紧靠在脸颊上,目光通过准星,死死地锁定了百步之外,那些立在地上的稻草人靶子。
“放!”
一声令下,百枪齐发。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中,一团团浓密的白色硝烟瞬间腾起,将整个阵地笼罩。与此同时,第一排的士兵立刻后退,开始有条不紊地进行下一次装填。而早已准备就绪的第二排士兵,则立刻上前一步,在硝烟尚未散尽之时,举枪,瞄准,完成了第二轮齐射。
紧接着,是第三排。
这便是大明军中早已失传,如今又被重新拾起并加以改进的“三段击”战术。三列士兵轮番上前射击,形成了一道几乎没有间断的、持续的火力弹幕。
待到硝烟散去,远处的那些草人靶子,早已被打得千疮百孔,破烂不堪,仿佛经历了一场钢铁的风暴。
这惊人的威力,让所有在场的围观者,都陷入了深深的震撼。县令方堂与师爷李菁,更是看得目瞪口呆,他们从未想过,火器操演,竟能达到如此精准而高效的境地。
事实上,这种战术,其源头可追溯至明初的西平侯沐英。至永乐年间,京师神机营已将其系统化。而如今,在汤若望等西洋人的参谋与毕懋康等能工巧匠的改进之下,禁军早已掌握了更为复杂的“六段击”、“九段击”乃至“半回旋”等欧罗巴先进战术。
今日崇祯所演示的,不过是其中最基础的三段击。其目的有二,一为向天下示威,展现朝廷新军的赫赫军威;二为安抚军心民心,让所有人都看到,朝廷有必胜的把握。至于真正的战术底牌,他并不打算这么早就全部掀开。
操演结束,崇祯走上高台。他拔出腰间的天子剑,直指东北方的山海关,用一种激昂而又充满了愤怒的声音,向着麾下十万将士,发表了誓师之言。
“将士们!”他的声音,通过传令兵的层层接力,响彻了整个演武场,“盘踞在山海关的吴三桂,曾是我大明辽东总兵,食朝廷俸禄,掌天下雄兵!然,他却在虏寇入关之际,不思抵抗,拥兵自重,弃地入关!”
“他入关之后,不思为国效力,反而勒索朝廷,索要无度!如今,更是与北方的建州女真暗通款曲,意图不轨!此等行径,与叛国何异?此等逆贼,与国贼何异?!”
说到此处,崇祯毫不犹豫,用锋利的天子剑,在自己的左手手掌上,划开了一道深深的口子。鲜血,顺着他的掌心,滴落在那黄土之上。
他高举起流血的手掌,向着三军将士,立下了血的誓言。
“今日,朕在此立誓!不破山海,不擒吴贼,誓不回京!”
“众将士,可愿随朕,饮马辽河,破关杀敌!”
“愿随陛下,破关杀敌!”
“愿随陛下,破关杀敌!”
英国公张世泽、山东总兵牟文绶等一众将帅,率先跪倒,高声响应。紧接着,台下十万将士,无论禁军、山东军还是援剿官军,皆被天子这股一往无前的气势所感染,他们高举起手中的兵器,发出了山呼海啸般的怒吼。
“生擒吴三桂!扬我大明威!”
整个演武场,士气已然沸腾到了顶点。
誓师之后,大军即刻开拔。崇祯皇帝亲率十余万朝廷大军,自抚宁浩浩荡荡东出,兵锋直指山海关。那连绵不绝的军阵,那遮天蔽日的旌旗,让所有看到这一幕的朝廷官员与地方百姓,都信心大增,他们相信,在这样一支天子亲领的雄师面前,任何叛逆,都将被碾得粉碎。
然而,就在关外大军士气如虹之时,山海关之内,却是一片风声鹤唳。
当崇祯亲征的消息,确切地传入吴三桂耳中时,这位素来倨傲的平西伯,彻底慌了神。他万万没有想到,那位深居宫中的皇帝,竟真的有胆量御驾亲征!
他慌忙下令,收回所有派驻在关外的军队,将临榆一线拱手让出,全军龟缩于山海关之内,企图据险固守。
四月十五日,就在朝廷大军启程的当天,吴三桂一边派心腹,带着密信,快马加鞭地奔赴关外,向清军求援;一边,则在自己的帅府之内,摆下了一场“鸿门宴”。
被宴请的,是山海关内所有重要的文武官员。其中,便包括了朝廷正式任命的正选总兵高第,以及那位被吴三桂软禁多时、对他极为不满的前密云总兵唐通。
吴三桂知道,自己还不能公开扯起反旗。表面上,他依旧要遥奉朝廷正统。这场宴席的目的,便是要试探一下,这些朝廷系的将领,究竟是何态度。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吴三桂挥退了所有下人。他亲自为众人斟满酒,脸上带着一丝莫测的笑容,突然开口,直接挑明了话题。
“诸位,”他的目光,缓缓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如今,皇帝亲率大军而来,不日即将兵临城下。本帅想问一句,你们觉得,皇帝此来,是要杀你们,还是要杀我吴三桂?”
这个问题,如同一道惊雷,在宴席上炸响。
所有人都停下了手中的动作,气氛瞬间变得剑拔弩张。
正选总兵高第,心中警铃大作,他缓缓地站起身,手已经按在了腰间的刀柄上,沉声道:“平西伯,你这是何意?”
而被软禁多时、早已憋了一肚子火的唐通,更是勃然大怒。他“霍”地一下站起,一脚踹翻了面前的桌案,酒菜翻倒一地。
他指着吴三桂的鼻子,冷笑道:“吴三桂!收起你那套鬼蜮伎俩!我只问你一句,你到底是忠于大明,还是要做那千古罪人!”
公开的决裂,在这一刻,已无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