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好钢用在刀刃上(1/1)

看完粮仓,一行人去往云领制衣厂。

陈建安稍稍落后几步。

看着于劲松龙行虎步,大步向前,身后众多工作人员亦步亦趋,如同众星拱月。

他不禁心生感慨。

大丈夫当如是,必须要建立一番功业,才不枉活一世。

想到这,他深吸口气,追了上去。

“吱吱、吱吱……”

刚进入院子,就听见一阵嘈杂的叫声。

挨着院墙边上,足足三排长长的铁笼。

里面养着狐狸、水獭、兔子。

另一边还有屠宰车间,制皮车间。

最重要的,则是制衣车间。

整个厂区范围已经比当初的知青大院,足足扩展了三倍。

原来的院墙早已拔掉,现在根据新的规模重新砌了高高的围墙。

男女知青们,也已经不住在这里,而是重新盖了宿舍。

“建安,这里规模不小啊。”

“苏俄地处严寒地带,最喜皮货。”

“你这是挠到他们的痒处了。”

于劲松背着手,环看一圈,点评道。

黑省地处北部边陲,与苏俄接壤,接触甚多。

随着两国关系有回暖迹象,无论是政治还是工业、商业方面,联络都明显增强。

于劲松也想着在苏俄那边多挣些外汇。

现在看来,陈建安居然走到了前面。

“于省长,制衣车间在这边。”

陈建安上前两步带路。

直接带着于劲松走进一道大门。

“吸烟的同志们请注意一下,我们这里是无烟车间,不许见明火。”

这个年代香烟也属于奢侈品,普通农民一般吸不起,都是吸自家种的旱烟。

但跟随于劲松的那些省里干部,自然吸得起。

有位干部手里就正夹着半截烟卷。

现在还没有禁烟的概念。

那名干部听到之后明显一愣。

“既然有这个规定,那就要遵守,我相信陈村长自有一番道理。”

于劲松回头看了一眼。

那名干部赶紧将烟头怼在墙上熄灭,然后将烟头装进自己的口袋里。

这才向于劲松露出尴尬的笑容。

“建安,你说说为啥这么规定?”

于劲松饶有兴致地看向陈建安。

“制衣车间空气干燥,堆满了可燃物。”

“就算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中,也漂浮着许多容易燃烧的颗粒。”

“稍微不注意,就会引起火灾。”

“我们救火设备有限,只能从源头入手,彻底禁烟。”

这个年代对火灾确实不够重视。

或者说,还没有这个观念。

陈建安却知道,火灾隐患多么严重。

说到这里,他眼神一转。

“于省长,正好您在这里,我想请您帮帮忙,跟消防的同志们申请一批灭火器。”

由于工业薄弱,现在消防队配备的灭火器也不多。

陈建安自己的面子显然不够大,根本要不来。

“好小子,雁过拔毛啊。”

于劲松笑了。

眼神中透着欣赏。

他就喜欢陈建安身上这种干工作的劲头。

“行,回头你要多少,报个数。”

于劲松稍微回头。

金秘书立刻在本子上记下。

陈建安心里清楚,无论啥事,上了金秘书那个本子,基本就妥了。

厂房进门部分,都是些中年妇女,正在对皮料进行初步的处理。

这些本村妇女干习惯了针线活,动作又快又稳。

于劲松点点头,很满意。

“苏俄人有钱,只要咱们货好,他们肯定舍得购买。”

“只是货品的质量一定要跟上,别搞一锤子买卖。”

于劲松嘱咐道。

“于省长您放心,我们秉持的观念是,无论做人做事,都要以诚信为本。”

“这个车间生产出来的产品,会经过严格检验。”

“一道是她们自己检查。”

“另一道是我单独车里的质量检测小组。”

“那些产品上都暗刻了标号,谁出了问题,就找谁。”

陈建安深知质量的重要性。

无论制衣厂还是酿酒厂,都单独成立了质检组。

避免厂子内部自检造假。

再加上产品上留下了标号。

是谁的责任一目了然,这样大家都不敢敷衍。

于劲松听着不停地点头。

“你这套办法好,没人能浑水摸鱼。”

“省里那些厂子,就没有这个制度,搞得一塌糊涂。”

“我看那些厂长们,真该来你这里学习一下。”

说起省里那些国企,于劲松语气中有着浓浓的不满。

明明拿着最好的政策,占据最好的地理位置,引入了最多的人才。

可是生产出来的产品,却很难让人满意。

如果不是计划经济,强制销售。

恐怕没人会买。

一旦上层改革落实,进行充分的市场竞争。

省里这些厂子能行吗?

于劲松目光深渊,已经提前看到了危机。

可惜,下面那些既得利益的官员们看不到这一点。

想改个,让他们进行改变,简直比登天还难。

这也是为什么于劲松看到陈建安之后,这么高兴的原因。

他的所作所为,实在太对自己的胃口了。

只是目前政策风向还不明确。

陈建安也太年轻。

贸然提拔到高位,反而容易成为出头鸟,树大招风,被人攻击。

最好的办法,还是让他在这里折腾吧。

真要是做出足够过硬的成绩,到时候再提拔,别人也说不出什么。

想到这,于劲松深深看了陈建安一眼,心里已经打定了主意,以后一定要多关注这个年轻人。

于劲松继续向厂房深处走去,忽然听到一阵“咔哒咔哒的声音。”

“那里是什么?”

前面出现一道门。

陈建安面上稍显得意,上前一把将门拉开。

一间宽敞明亮的屋子顿时暴露在众人眼前。

十几台缝纫机整齐排列,正在同时运作。

年轻的女人们,正在对材料进行精加工。

咔哒咔哒的声音,正式从缝纫机上发出。

“建安,你们厂真阔气啊,一口气买了这么多缝纫机?”

于劲松很惊讶。

这个年代,结婚的硬件之一,就是缝纫机。

普通人家也只有在新人结婚的时候,才舍得买一台。

可这间屋子里,足足有十几台,全都是崭新的。

“好钢就要用在刀刃上。”

“缝纫机虽然花费了一笔钱。”

“可是效率提升之后,厂里可以挣更多的钱。”

“这笔投资,非常值得。”

陈建安解释道。

第一批十几台缝纫机,是给女知青们练手的。

她们年轻,学东西快。

等她们熟练了,就会购买第二批缝纫机,让女知青们培养村里的年轻女人。

这样迭代的速度,应该可以赶上苏俄那边货品购买增长的速度。

否则全都靠手工,远远跟不上。

于劲松听了陈建安的这个论点,赞同地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