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爱才之心(1/1)

车队中,两辆军绿色吉普车上,下来七八名荷枪实弹的卫兵。

两个人在前面开道,两个人在后面守卫。

剩余人则守在了养牛场的门口,护卫十分森严。

其余两辆轿车上,下来五六个男女,一看就是文职人员。

这些都是于劲松从农业部门调来的,他们懂农业,正好可以仔细看一看。

“毛教授,你给予省长介绍一下,咱们养殖场的牛。”

陈建安招招手。

毛卫华赶紧过来。

“于省长,这位是咱们黑省农业大学的毛卫华教授,生物学专家。”

‘我们饲养的西北黄牛,就是他推荐引进的。’

陈建安也趁机向于劲松介绍。

“呦,你们村真厉害,居然还请大学教授来养牛?”

于劲松非常意外。

主动跟毛卫华握了手。

毛卫华心里往常忐忑。

他跟陈建安走的时候,名义上是来小河沿村接受劳动改造,接受贫下中农教育的。

现在面对于劲松,一点底气都没有。

“于省长,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

‘我们村养牛,准备出口给苏俄,质量差得可不行。’

陈建安指着牛圈里,毛色光亮的黄牛。

于劲松点点头。

他是学者型官员。

跟那些靠着人情世故上位的官员不同。

他是懂农业的,而且能力极强。

看了一会之后,就确认牛养得非常不错。

牛棚也非常专业。

这都是毛教授的功劳。

看来,专业的事,就是要专业的人来做啊。

于劲松看向毛卫华,目光中带着欣赏。

毛卫华却误会了。

以为于劲松看穿了自己的身份。

“于省长,我,我有罪……”

“我不该研究反动学术!我是人民的罪人……”

于劲松申请惶恐。

轻车熟路地说起了自己在大学挨批时,念的那些口号。

于劲松一愣,哭笑不得。

“毛教授,不必这样。”

“你做得很好,并没有罪。”

“反而是将科学技术带到农村来,带动了村里的发展,你是有功劳的。”

于劲松郑重说道。

“啊?”

‘我、我有功……’

毛卫华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没错,只要做对人民有益的事情,就是有功。”

“这一点,我回头会跟所有大学交代一下。”

这些年,运动对大学、对学术的破坏性,于劲松都看在眼里。

可是他只是一个人,无法违背大势。

即使知道这样做,会对省内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坏影响。

可是他也不敢逆风而行。

现在则不同了。

他总结了最近收到的诸多消息。

都显示了首长要改革的决心。

也许很快政策就要下来。

从运动为主,变成经济建设为主。

当然,这只是他私下猜测,不可能说出来。

“于省长,谢谢,谢谢您的肯定……”

毛卫华有种想哭的冲动。

这些年,受了多少委屈,只有自己知道。

看到毛卫华激动的样子,于劲松只是微微叹了口气。

“于省长,咱们去看下一个项目吧。”

陈建安适时开口,转换话题。

运动的话题太敏感,万一被有心人暴露出去,恐怕对于省长不利。

毕竟,他的位置太重要了,牵一发而动全身。

“嗯,听说你们村大丰收,正好去看看。”

于劲松也反应过来。

颇有深意地看了陈建安一眼。

小伙子脑筋很灵活啊。

很快,一行人来到了村里的仓库。

“现在仓库里还剩下一百万斤左右的粮食。”

‘我们村今年亩产突破一千一百斤,创造整个公社的历史记录。’

“不但完成了上交公粮任务,还超额上缴,收到徐社长表演。”

仓库里,许梅负责讲解。

于劲松看着她对各项数据信手拈来,不住地点头,眼睛里透出欣赏。

“没想到一个小小的村子,真是卧虎藏龙。”

“我看你当个会计太屈才了,完全可以来财政厅工作。”

于劲松起了爱才之心。

“多谢于省长的欣赏。”

“只是我不会在黑省待太久了,很快就要回城。”

许梅回应道。

“哦?”

于劲松有些意外。

“你老家是哪里的?”

“京城。”

许梅轻声应道。

“京城人?”

于劲松更加意外。

“我父母都已经恢复了工作,催着我回去呢。”

“所以,只能谢谢您的好意了。”

许梅拒绝了于劲松的邀请。

还特意看了陈建安一眼。

陈建安眉头蹙起。

他也是第一次听许梅说起这事。

以前可从来没有听她说起过父母的情况啊。

“没关系,工作虽然重要,但亲人相聚更加重要。”

“我也不会强人所难嘛。”

于劲松只是觉得有些可惜。

忽然,他似乎想起了什么。

“你姓许……”

“你父亲在什么单位?”

于劲松忽然问道。

“在部队里,具体不知道……”

许梅摇摇头。

于劲松眼神一凝。

他忽然想起,有位军方大佬最近已经副职。

难道许梅是他的女儿?

这也太巧了吧!

于劲松摇摇头,这事只能以后再求证了。

严格说来,已经属于保密信息。

他转换话题,又聊起了这次小河沿村的大丰收。

这才是他最感兴趣的事。

毕竟,现在黑省农业陷入困境,急需解决之道。

也许这里可以得到启发。

许梅就将陈建安上任以来做出的改革,农业的三个秘诀。

还有军垦团帮忙抢收的事,全都说了一遍。

她说完之后。

于劲松长出一口气。

“陈建安,你做得真不错。”

“很难相信,你居然只有十八岁啊。”

他感慨地看着陈建安。

“过完年就十九了。”

陈建安笑着道。

“呵呵,我十九岁的时候,还在上学呢。”

“那时候的思想可单纯了。”

“哪像你,已经将一个村子,治理得这么好。”

于劲松感慨着。

“于省长不必自谦,您的成绩和能力有目共睹,所以才能成为最年轻的省级干部嘛。”

陈建安了解于劲松的履历,堪称传奇。

“哈哈,你小子……”

于劲松伸出一根手指。

意思陈建安再拍自己的马屁。

“咱俩一个是最年轻的省级,一个是最年轻的村长,倒是有缘啊。”

于劲松看着陈建安,眼神中满是欣赏。

这种欣赏,跟刚才对许梅的欣赏还不同。

许梅是个能办具体事务的人才。

陈建安,却是一个值得培养的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