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6章 我们只是在进行军事演习(1/1)
闻明军至,联军将领多有惧意,忧蓝玉因盟约不守而发怒。
然蓝玉至后,仅略阅账册,察地形,随即于联军大营设宴。
且当众赦免人数不足之国,言大明重态度,不足者无需勉强。
言德里苏丹国乃蛮夷,再强亦不及蒙元。
只要破其前锋,便可长驱直入,无需过分紧张。
此言若出自他人,将领或不信。
但蓝玉为太子朱标妻舅,随徐达、常遇春征战,功绩显赫,声望卓着。
论战绩,无人能及;论身份,朱元璋亦深信之,谁敢违逆?
数日间,联军沉浸于半狂欢之中。
见蓝玉骑射之技,明军装备之精,底层士兵亦无忧虑。
联军士气高涨,胜利氛围弥漫。
而德里苏丹国守军,不明局势,仅于联军附近驻扎。
闻庆贺歌舞,将领诧异。
若非明军加入,或已发起攻势,击败联军。
谈及守军反应,恰有一巧合之事。
1292年
明军的辉煌战绩与赫赫威名,经商人渲染,已传遍四方,给守军士兵与将领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压力。
时光荏苒,人心难测。
联军连续数日沉浸在庆贺之中,德里苏丹的军队逐渐对明军的精锐程度产生了怀疑。
部分将领蠢蠢欲动,欲试探明军虚实。
正当他们筹备行动之际,又一股强大的明军自远方突袭而来。
斥候远观此军,如猛虎下山,威压逼人。
联军营地迅速扩张,近乎原先的两倍。
一些联军士兵面对此景,惊愕不已,瞠目结舌。
然而,短暂的震撼过后,联军士兵爆发出阵阵高呼,声浪滔天,士气高涨。
蓝玉闻讯,立即率领各部军队前来会合,队伍绵延不绝,宛如无尽之河。
蓝玉外表粗犷,实则心思细腻。
接到旨意后,他便将兵马分为数队,分批行进。
此举既确保粮草充足,避免被敌军偷袭,又能迷惑敌人,使其难以摸清其兵力。
他对异族并无好感,更无信任,因此与联军汇合后,蓝玉佯装轻敌,以掩藏真实意图。
至于诱敌之策,蓝玉确有此意,他曾设想,若德里苏丹军前来,便将其围歼于边境。
然而,数日过去,敌军按兵不动。
蓝玉深知此次会师会让敌军更加戒备,未来的行动将更为艰难,不禁轻叹一声。
在掌握部下行进路线与情报后,蓝玉再次召开军事会议,为最终决战做全面准备。
他正商讨对策之际,对面的德里苏丹军却几近混乱。
斥候带回的消息迅速在军中传开,主将厄里斯随即召集全军,预备即刻出征。然而,目睹那绵延不绝的明军,厄里斯也不免心生慌乱。
明军人数难辨,但规模之庞大显而易见。更有流言四起,声称明军调集十万大军,联手他国共伐德里苏丹。
一时间,军中士气低落,士兵们纷纷思谋逃离。厄里斯虽心知此状,却束手无策。
他困惑不已,为何明军会突然大军压境。两国素无交集,亦无恩怨。即便与蒙元梁王有所纠葛,也非他们直接出面,无论从情从理,都不应将矛头指向他们。
尽管困惑,消息的传播却未曾受阻。撤退的风声弥漫军中,部分士兵已悄然逃走,将消息扩散开来。
不仅民间议论纷纷,德里苏丹国的朝廷亦人心惶惶。甚至有朝臣提议,与图格鲁克王朝的叛臣联手御敌。要知道,德里苏丹国名义上仍属图格鲁克王朝,只是新王即位后,国内动荡,国土缩减,臣子们已不认为能再保持王朝之名。
然而,与叛徒合作,毕竟有辱国体。
第375章 天竺妥协了
若仍为先王统治,进言之人恐已遭处决。但新王主政,且为人仁厚,出身军旅,局势方得稍缓。
由于年幼,他无法采取严厉手段处理国事。
种种因素交织之下,当联合的提议摆在新王面前时,他竟点头同意尝试。
面对内忧外患,他确无良策。
于是,德里苏丹国一边加强军事防御,集结更多兵力;一边派遣众多斥候,力图潜入他国刺探情报。
经多番努力,一个震撼人心的消息传回了朝廷。
消息一到,新王立即召集大臣紧急商议。
坐在王位上,他显得格外紧张与不安。
一位将军问:“大王,您要宣 ** 么吗?是动员令还是其他?”
新王下意识地挺直身躯,挥手示意手下传递消息。
内官应声,快步取来文书,大声宣读。
宣读完毕,大臣们面面相觑,无言以对。
他们原本以为,联军仅是阿瓦王朝与白古王朝的军队,在刻意防范德里苏丹国。
起初,两方势力增兵、挂不同旗帜时,军中并未起疑,只当是双方的策略。
增兵边境,初衷仅为防范两国交战波及德里苏丹国。
然而,当明军旗帜出现,守将已感事态不妙。
他屡次向皇宫送信,却屡遭拦截或传令兵逃逸。
因此,多数大臣根本不知明军已与联军联手。
否则,之前也不会流传明军集结十万大军欲攻德里苏丹国的谣言。
而今谣言破灭,非但未带来安心,反而更添惶恐。
之前尚可借地势拖延明军,或借外交向邻国施压,使之配合。
如今,邻国已被大明拉拢 ** 军。
看这形势,无疑是要对德里苏丹国发动一场 ** 之战。
一时间,殿内气氛沉重压抑。
新王咳嗽一声,转而质问将军。
“我欲知晓,消息何以迟至今日方至?再者,明军何以现身彼处,其意图何在?”
连串质问,令将军哑口无言。
大臣们此刻更是心乱如麻。
据传,大明宛若天神,其军中更是人才济济,一人之力可敌百人。
即便传言有所夸大,但至少以一敌十应非难事,否则他们又怎能战胜强大的蒙元?
往昔,他们或许心存侥幸,以为能凭借地形之利与补给之困,对付明军。
然而,而今联军已成,往昔优势荡然无存。
明军若有意,此地将步步沦陷,守军迟早溃败。
短暂的沉寂后,新王目光扫视众人。
见无人应答,他轻叹一声,再次发问:
“大明何故攻我?莫非因昔日我们与小国联手,意图夺取安南等地?”
此事隐秘,且为先王所为,此刻被新王提及,显得有些突兀。
大臣们依旧沉默,无人敢轻率开口。
若非此因,他们此刻又无良策,非但不能解围,还可能背上诋毁先王之名。
又是一阵沉默,终于有人打破:
“大王,联军既已组建,目标显然针对我国,可明军为何迟迟未动?”
新王闻此,似见一线生机。
他点头道:“正是,本王亦感困惑!尔等之中,可有人能解此谜?”
此言一出,众人仿佛看到了一线希望。
立刻有人附和:“大王,我国与大明素无恩怨,即便往日有误,亦无实质争端。想明军此行,意在威慑,欲等我方给出一个说法,或是欲求某些利益?”
此说漏洞百出,但在巨大的压力下,众人只顾求生,忽略了所有破绽。
有人向新王提议:“大王,我们或许能诱骗蒙元的梁王前来,再将其献给大明,以求和解。”
此议一出,响应者众多。
但随即而来的问题是,大明军队近在咫尺,梁王若非愚钝,怎会自投罗网。
先前确有协议,允许梁王残部经德里苏丹国北返。
然而现下,使者能否寻得梁王尚不确定,即便寻得,他又岂会轻易卷入这场纷争。
尽管如此,众人仍鼓励新王尝试。
半日之内,德里苏丹王国便想出诸多策略,核心皆是欲与大明和谈,以求自保。
新王听取众议后,以特定名义颁布诏令。
他组建了一支豪华的使团,并搜集各地特产,以期取悦大明军队。
或许因直接派遣使者显得突兀,又或担忧被拒影响士气,当一切准备就绪,新王却犹豫不决。
随后数日,全国上下笼罩在紧张与恐慌之中,静待新王决断。
与此同时,明军中,蓝玉将大明兵法改编为联军能理解的内容进行传授。
明军按兵不动,一则是等待时机,二则是蓝玉需熟悉军队,便于指挥。
他的心腹已分赴各军担任指挥官,只待稍加训练,蓝玉便能灵活调度全军。
第376章 蓝玉:别误会,我们只是在进行军事演习!
接连数日,大明联军似乎也察觉到了德里苏丹国的动态。
原本分散于军营的联军,开始分批移动、集结。
1297年
隐匿于暗处的德里苏丹国斥候,一时难以判断敌军确切人数。
加之距离遥远,斥候亦无法掌握军队的完整动向与目标。
边境线上,肃杀氛围弥漫。
正当德里苏丹国对大明联军的意图捉摸不透时,大明军队竟直接展示了火器。
隆隆炮声,如天雷滚滚,令人心悸。
联军备受鼓舞,而德里苏丹 ** 队则陷入恐慌。
短短两日,逃兵数量翻倍。
随后,联军以特定阵型,有序地向德里苏丹国边境进发。
若非对明军意图不明,加之守将已接获和谈准备通知,战事或已一触即发。
德里苏丹国守军深知,一旦开战,边防军恐难逃覆灭之虞,因此上下皆显紧张与谨慎。
蓝玉在军营中,望着德里苏丹国的反应,神情微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