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5章 日日担忧大明别有图谋(1/1)

欲攻德里苏丹国,必先破孟加拉、胡马塔等小国。即便大明势力庞大,联合众多国家,德里苏丹国亦会早有防备。

这些国家未曾历经大战,所遇最大战事,不过数万人的交锋。他们误认为人多则战久。

一旦战事爆发,两地恐将陷入长期战乱,不少国家因地缘考虑,心生退意,却无人敢言。不与大明合作,则既失旧约之利,又成众矢之的,面临灭国之危。

因此,众人皆选择观望。朱元璋静待片刻,未见异议,便知自己猜想无误。

适才之言,实为试探,亦是叶轩之策。若朱元璋直言要求,恐遭推诿。而今其言辞含糊后转明确,反令众人觉此乃让步。

于是,朱元璋继续言道:

“不论国力强弱,单论战斗力,尔等实在颓废。大明虽愿承担更多,但亦有顾及不到之时。”

“此番行动,名为用兵,实为威慑,令天竺知晓尔等不可欺,也让天竺及他国明白,吾等已结盟,共进共退!”

此言一出,众人再次心生疑惑。

这究竟是何意?仅仅是为了震慑?莫非无需开战?亦或大明皇帝另有筹谋?

在众多揣测声中,朱元璋再度陷入沉默。

经过深思熟虑与等待时机的考量,朱元璋留给了众人充分的思索与揣测空间。

结局正如他所预料,使者们私下低语,却无人能洞悉朱元璋的真实意图。

“朕意使尔等各国,各出一万兵马,在天竺边境集结。此举既是展示力量,亦是锤炼军队,否则日后协同作战,缺乏默契,又如何收场,如何确保胜利?”

朱元璋此言一出,众人再度哗然。

他们皆对大明的庇护寄予厚望,闻此如同演习与 ** 之举,压力顿减。

至于后续是否真会开战,已少有人关心。

毕竟大明军威赫赫,且他们仅需出兵万人,即便战败,损失亦可承受。

甚至,战败后还可将责任推诿于大明,称是受其驱使。

德里苏丹的上层,只要不愚蠢至极,应不至于对他们赶尽杀绝。

而若战争告捷,以德里苏丹国的疆土划分,他们的国土或可扩张一倍有余。

此般 ** ,令不少人转而支持军事行动,甚至期盼开战。

不久,已有使者起身,对朱元璋表示赞同。

“大明皇帝陛下,我阿瓦愿率先响应陛下之邀,只是,外臣有一疑虑,恳请陛下解惑。”

朱元璋未曾料到,阿瓦王朝之人竟能如此熟练地运用汉语。

他审视对方片刻,随后示意其道出疑惑。

阿瓦王朝的相国随即言道:“陛下,外臣欲知,这些国家中,有些并不与天竺接壤,他们的军队将如何部署?再者,此次行动,大约需时多久?”

此问直击要害,实则众人皆心存好奇。

朱元璋点头,直言不讳道:“情况需具体分析,对于不相邻的国家,可派军协助邻国防守。届时,各 ** 粮等物资集中上交,再统一调配。”

“若天竺安分守己,我军不久即撤;若有异动,诸位便先看场大战,再行撤退!”

言下之意清晰:天竺若顺从或装傻,则相安无事;若不服,则开战。

使者们面面相觑,却无人反对。他们深知,除了归顺大明,已别无选择。大明强大的工业与军事力量,让他们深信大明军队若参战,必胜无疑。

最坏的结果,或许只是某时某地,因故停战议和。但对他们而言,损失不会太大,只要大明后续保持商贸便利,他们尚能承受。

于是,在阿瓦王朝相国的带领下,使者们纷纷向朱元璋表达支持与认可。

得此支持,朱元璋自然有所回馈。毕竟战争一起,这些人便是他的前锋,总得给予些许好处。

“任昂,传令户部、兵部,准备一批钱币、兵器,随时待命!”

众使者面前,朱元璋下令后,环视众人,继续说道:

“诸位可准备书信,告知国主,并将所需钱币数额上报朝廷。大明自会协助兑换,且请放心,兑换数额中有部分乃我大明赠予,定不让诸位吃亏!”

......

第373章 军事联盟行动!威震天竺!

朱元璋此言一出,众使者心中如获至宝。许多人面露喜色,仿佛提前欢庆佳节。

朱元璋阐明,获取钱币需付出代价,但在他们眼中,中原王朝的钱币近乎一种宝贵资源。

朱元璋亦言明,部分钱币将作为赠送,这已是莫大的恩赐。

平日里,诸多国家已通过多种手段从大明获取钱币,或篡改,或熔化重铸。

因冶炼技术所限,这些国家的钱币难以达到应有纯度,因此获得大明官府的钱币对他们至关重要。

至于可能的代价,他们并不以为意。

若无法从大明官府获取,他们仍需付出种种代价,从别处求取。

他们深信,大明朝廷不致将价格或代价定得比奸商还高。

尤为关键的是,朱元璋的话语中提及了武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虽未明言赠送或配发,但提及即意味着有商榷余地。

使者们自是感激不尽。

此次围猎,使他们对朱元璋的形象有了更鲜活的认知。

尤其是射杀雄鹿之景,在他们心中久久回响,令他们确信,若朱元璋真欲消灭他们,他们绝无胜算。

围猎后,朱元璋设宴,却未亲自出席,而是由太子朱标代劳。

宴会上,朱标屡次暗示,大明意在平等友好的氛围中合作。

但这绝不意味着大明可欺可背,望众人勿生异心。

朱标更赠予众人礼物,以示大明与他们结下的友谊。

然而,众人皆明,此乃朱标在告别,催促他们早日归国,敲定联盟与调兵事宜。

朱标赠送的礼物各不相同,有人甚至直接收到了武器。

那精湛的工艺,无疑是对众人的一种警示,勿生轻举妄动之念。

于是,使臣们衷心折服,纷纷回礼致谢后,知趣地离去。

此时大明,道路已焕然一新,行动便捷。

然而,一旦离开大明疆界,诸多事宜便大相径庭。

这种鲜明的对比,令人感到奇异的时代断层,也使使者在归国后,立刻意识到双方的差距。

那些曾心怀异志或欲对邻国动武者,此刻已胆寒,对朱元璋敬若神明,视大明为故土。

不久,各国纷纷着手组织、调集军队。

其中,有些国家地域狭小,仅相当于大明一府一县,平日军队寥寥,但为表诚意,不惜紧急 ** ,以凑足人数。

这些情报,均被锦衣卫暗中查明,并上报给朱元璋。

对于这些国家,朱元璋慷慨相助,在政策与资源上予以适当倾斜。

尽管此举可能增加大明开销,但在朱元璋看来,这种投资能明显惠及他国,使他们更好地为大明效力。

而他们的表现,亦不负朱元璋所望。

仅一月之间,大明便收到消息,大批军队已集结完毕。

连阿瓦王朝与白古王朝也摒弃前嫌,协同作战,并开通前往天竺的通道,供他 ** 队驻扎。

一番忙乱后,联军终得集结,只待朱元璋一声令下,便可行动。

德里苏丹国对此早已知情,惶恐不安,日日担忧大明别有图谋。

然至年关,德里苏丹国也未等来战讯。

而朱元璋这边,大明合作已初露端倪,针对天竺的行动也在悄然筹备。

朱元璋等人忙于国事之时,叶轩却显得悠然自得。

春节之日,叶轩参加完宫廷宴会后,慵懒地坐在暖炉旁。

正面,三个孩童尽情嬉戏,几位女士亦欢声笑语。

外界,仆人们遵循旧俗,忙着悬挂灯笼、张贴花纸。

叶轩被周遭氛围触动,心生感慨。

转瞬间,他已在大明度过了三个春秋。

大明巨变,他功不可没,却自觉改变尚浅。

尤其是灯笼高悬、烛火摇曳,令他忆起前世春节的光景。

那时,“万家灯火”已由电灯照亮。

而此间,灯笼虽雅致,却不及电灯之明亮。

叶轩沉思间,忽生一念:

“何不提前整理发电知识,让神造局加速电力研发?”

此言非虚,小规模电力试验已在进行,但受限颇多。

若叶轩提供资料,大明或能早日实现灯火辉煌。

然而,此举影响深远,涉及广泛。

叶轩犹豫不决,是否应立即推广。

再者,电力普及将带动煤炭等能源的大量使用。

他深知,技术飞跃至风力、水力发电,非一朝一夕之功。

叶轩深感责任重大,前路漫漫。

欲恢复前世生活水平,以大明现状,尚需时日。

若朱元璋知晓其念,恐自愧不如,并赐予封号、赏赐,以促其安心致力于此。

……

第374章 蓝玉率联军,征伐天竺

雪覆德里苏丹国边境。

联军营地绵延不绝,却无肃杀之气。

走近些,甚至能隐约听见营中的歌声与欢笑。

非联军军纪松弛,实则大明军队刚至边境。

朱元璋此番遣蓝玉统兵,马步军共两万,全权指挥。

联军原有人数七八万,蓝玉所率两万加入,总数骤增至十万。

联军中,部分国力贫弱之国,号称万人,实则难及其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