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5章 我该高兴才是(1/1)
“听说解缙已夺院试案首。”
“不知他能否成为此次秋闱的解元。”
“解缙才华横溢,解元之位非他莫属。”
解元,即秋闱榜首。
考生们议论纷纷,对叶轩那些难度极高的考题记忆犹新。而解缙竟能在府试与院试中连连夺魁,令人惊叹不已。
“快看!”
“孙浩来了!”
“那位传说中的黑马,寒门骄子,曾在县试中胜过解缙。”
此次秋闱,究竟谁能摘得解元桂冠,尚难预料。
“此次秋闱,定有看头。”
“即便不及那些大才子,我也必当全力以赴。”
......
“我们筹备良久。”
“对叶轩的考题也多有钻研。”
“此次秋闱,我们定能通过!”
......
陈景闻言,不禁嗤笑。
“叶轩的考题,我都未参透,就凭你们?”
“若你们真能参透,我陈景愿拜你们为师。”
他的嗤笑引得众考生纷纷侧目。
“此人何人?”
“如此狂妄。”
“他自称陈景。”
“陈景?何人?”
考生们一脸茫然。
见他们不识自己,陈景额上青筋暴起。
他好歹在院试中名列第三,仅次于解缙与孙浩。
可这群人知解缙,识孙浩,却不知他陈景。
这让他心中怒火中烧。
陈景面色铁青,考生们被他的气势吓得纷纷退避。
乡试在即,他们可不想惹事。
陈景强压下怒火,冷冷环视众人:“我是陈景,此次秋闱,榜首必属我!”
言罢,他转身步入贡院。
其他考生面面相觑,对这位曾经的院试第三毫无印象。
解缙望着贡院大门,心中澎湃。
秋闱终至。
此次,我定要夺得解元!
不知叶轩此次会出何难题。
但无论何种难题,我必能解答!
解缙信心十足。
孙浩身着略显泛白的淡蓝长袍,背着小包袱,双手紧握带子,脸颊绯红。
“秋闱!”
“过了此关,我便为举人!”
“我誓要奋力闯过这一关!”
孙浩的心声,也是众多考生的共鸣。他们认为,一旦跨越这道门槛,便能成为举人,一切辛劳便都值得。
即便未来的会试可能失利,也无关紧要。
重要的是,此次必须成功。
“无论叶轩的考题何其刁钻,我都将全力以赴,力求榜上有名!”
“毕竟,这是三年一度的盛会。”
“一旦错过,便是三年的漫长等待。”
“因此,我必须竭尽全力,争取通过秋闱!”
考生们在心底为自己打气,深知此次考试非同小可,这是通往更高阶层的唯一途径,是他们摆脱平民身份的关键一步。
“相信自我,我必定能行!”
“考题又能奈我何?”
“再难,也总有解答之法。”
“对于叶轩的考题,我早已习以为常。”
“任凭他如何设难,我亦无惧。”
“此次秋闱,我誓要通过!”
考生们在心中默默为自己加油,渐渐地,这份信念甚至让他们开始说服自己,认为自己已经能够克服叶轩这个“难关”,能够应对他出的任何考题。
即便心中存有一丝迷茫,也告诉自己可以蒙混过关。
随后,贡院大门开启,考生们有序排队,经过严格检查,由小童引领至各自考场,步入久违而略显陈旧的号房。尽管考场已提前打扫,但仍透露出岁月的痕迹。
考生们各自落座,接过考题。满怀信心的他们打开考卷,瞬间,目光凝固,嘴巴微张。
这考题……
考生们凝视着考题,头疼欲裂。
尼玛,这样的题目,叫人如何坚持?
实话实说,初见题目的瞬间,他们几乎都想放弃。
非是他们无能,实在是这题目太过离谱!
第333章
考生们心声:叶轩,请别再出如此“正常”的题目,我们真的怕了!
贡院四周,士兵身披铠甲,手持长戟,神色严峻,铁血气息扑面而来,冰冷的目光审视着过往人群。
贡院内,乡试正如火如荼进行。身着官服的考官们在走廊间来回巡逻,脚步声细微而规律。
此时,号房内的考生们呆若木鸡,目光聚焦于手中的考卷。
第一题:二。
考生们瞪大双眼,横竖打量,却看不出丝毫端倪。
就这?没了?!!!
考生们感到窒息,这“二”究竟意欲何为?出题考官究竟想表达什么?他们该如何作答?
出题考官,请现身一见,我们保证不会……算了,假话!
考生们内心的防线瞬间崩塌。
这是什么鬼题目啊啊啊啊!!
他们在心底哀嚎,灵魂仿佛要扭曲成一幅《呐喊》。
杨春并非新晋秀才,他已有过一次乡试落榜的经历。此次是他第二次参加乡试,为此他已苦读三年,志在必得。
然而,他听闻此次科举的主考官叶轩出题极难,且从350县试至乡试,一直是叶轩出题,未曾更换。
这让杨春心生好奇,为何此次科举如此特别?
以往科举考试,从县试至乡试,皆由地方官员命题,而此次却破例由京城主考官叶轩统一出题,且全程未换他人。
似乎这一届的科举,所有题目都将出自叶轩之手。
他持谨慎之心,回顾了叶轩以往所出考题,并与本届考生共同研习天文、地理、算术、断案律法及民间百艺。
这些学科于他而言,皆属陌生领域。
初接触时,以为易如反掌,却不料入门之路艰难险阻。
这些学问愈学愈深,欲在短时间内掌握精通,凭他平庸之资,实属妄想。
事实亦如此,天文、地理、算术、断案律法及民间百艺,他费尽心力,也不过勉强入门。
“愿此次乡试题目不要太难。”
杨春闭目祈祷,随后缓缓睁眼,瞥向考题。
第一题:二。
杨春盯着这个“二”,一脸茫然。
这是何意?
他记得叶轩曾出过类似题目,乃是一个“0”,尚且能通过外形猜测其意。
而今仅一个“二”,从何解起?
他反复审视,仍不得其解。
“叶轩出题,果然非同凡响。”
“太难了。”
杨春苦思冥想,终无所得,只得跳过。
第二题:
“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
杨春读罢,一脸困惑。
他反复研读,试图辨识其中人物。
诸葛亮?王安石?
申?商?
皆是何人?
杨春皱眉沉思,直觉此乃史论题。
与第一题相比,此题略显正常,然难度亦不低。
杨春在第二题上徘徊,苦思冥想。
众考生大多与杨春相似,皆在第二题上驻足不前。
第一题对他们而言,如同天书。
而第二题,虽能理解,但需细细品味。
就连解缙、孙浩、陈景这些佼佼者,也对第二题感到困惑。
但他们对叶轩的题目已有所习惯,故而并未表现出太大惊异,只是继续审题。
他们决定先通览全卷,将能答之题尽数解答。
于是,解缙等人毫不犹豫地转向第二题:
“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
“申商……”解缙陷入沉思,脑海中浮现出申不害、商鞅等法家人物。
他隐约有所感悟,但若深入剖析,恐耗时良久,于是继续浏览。
接着是第三题:赋得“云补苍山缺处齐”,得“山”字,五言八韵。
解缙见状,眉头紧锁。
此事颇为蹊跷。
这真的是钦命试题吗?
为何如此中规中矩?
难道暗藏玄机?
以叶轩出题之独特,怎会如此简单?
解缙心生疑惑,不禁自我怀疑。
他揉了揉眼,再次审视题目,第三题依旧未变。
解缙对这题颇感不适,叶轩以往出题风格迥异,如今却一本正经,让他一时难以适应。
“呼。”
“叶轩出题正常,对考生而言,实为幸事,我该高兴才是。”
解缙长舒一口气,专注审题,于脑海中思索。
试帖诗,源自唐代,亦称赋得体、试律诗,乃科举考试时所作之排律。
然至宋代王安石变法,试帖诗被废。
试帖诗惯用五言正格,即每句五字,仄起式。两句为一联,末字押韵,两韵为一排,故两联四句为一排。唐宋时,三排六韵十二句为一首诗,而今则需五言八韵,即五字一句,八韵十六句。题目格式常为“赋得某句,得(限,用)某字”。
解缙脑海中涌现试帖诗诸般规矩:格律上与律诗同,需讲究粘联、对仗、韵律;风格上亦有要求,诗有赋比兴,试帖诗则多诠题、足题、结题等。此试帖诗题,看似易,实则难。
解缙略过第三题,转至第四题,乃策论题:“安国全军之道”,语出《孙子》火攻篇,意指国君将帅不可因怒兴师,须以国家利益为出兵之准绳。此题颇为正经。
众考生亦在审题,除第一题外,余皆正常,皆感诧异,叶轩此番出题怎会如此?其变化之大,令人心生畏惧。
第334章,考生们议论纷纷:秀才怎会出此难题?莫非要我等下跪求降难度?叶轩此次乡试考题,确非常态。
首题“二”便显奇异。
未来,“二”竟含贬义,用于辱骂。
幸好考生们对此浑然不知,否则定会误以为叶轩借题羞辱。
新晋秀才望着考题,面露苦色,心中煎熬。
叶轩以往出题已属离奇,而此次更是离奇兼难,令他们倍感棘手。
往届屡试不中的秀才,初遇叶轩考题,本以为再难亦有限度,却发现自己大错特错。
此番考题,堪称无情之难,令人望而生畏。
太难了,究竟如何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