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4章 此时气候宜人不寒不暑(1/1)
唐代“茶圣”陆羽,为探究茶之种植、采摘、焙制与品鉴,曾在阳羡南山,即今日宜兴,深入考察,并着《茶经》。
其《茶经·一之源》记载:阴崖阴林,紫者最佳,绿者次之;笋者上选,芽者次之。
陆羽品尝僧人所献阳羡茶后,称赞其芳香冠世,推为上品,可供皇室享用。
自此,阳羡茶名扬四海,被列为贡茶,有“阳羡贡茶”之美誉。
杨乾知忽然后退一步,仔细打量叶轩,仿佛重新认识一般。
终缓缓吐出几个字:
“叶兄夫人真是豪气。”
他深知叶轩之妻沈蓉乃江南首富沈万三之女,但今日方觉首富之豪。
这宜兴阳羡茶,价格不菲,以他微薄俸禄,难以负担。
叶轩闻言,白眼一翻。
这不是明摆着吗?
他媳妇儿是江南首富之女,能不豪吗?
杨乾知厚着脸皮,边品茶边与叶轩闲聊。
“日前听闻朝堂纷争再起,大臣们对相国举措不满,争吵不休,若非皇上制止,恐怕要吵上一整天。”
相国即指胡惟庸,此时朝堂唯他一位丞相。
“我说,这般争斗有何意义?”
“还不如叶兄你自在。”
“家有 ** 。”
“又有家财万贯的老丈人撑腰。”
“生活真是美滋滋啊。”
“当时我怎就没娶个有钱的呢?也能像叶兄这般自在。”
杨乾知如此陈述。
然而,他也只是随口一提罢了。
明朝重视农业,轻视商业。
士农工商的阶层划分中,商人地位最低。
即便朱元璋曾一度因叶轩的缘故,对商人态度有所缓和,并支持商业活动,但当下明朝对商人的贬低态度依旧显着。
迎娶商人之女,将遭人唾骂,为世人所不齿。
杨乾知自然不敢效仿叶轩迎娶商人之女。
叶轩毫不客气地瞥了杨乾知一眼,反驳道:“你若真想娶,谁又能拦得住你?”
杨乾知一时语塞,连连摆手。
“我家那位可不是好惹的。”
“倘若我真带回个商人之女,她绝不会放过我。”
“乡试即将来临。”
“叶兄可有备考?”
杨乾知生硬地转移了话题。
叶轩喝茶的动作一顿。
天气渐热,乡试临近,确实该着手准备考题了。
叶轩道:“倒是被杨兄提醒了。”
杨乾知未在叶轩处多留,蹭了顿茶后,便回去苦读了。
乡试非同小可,是秀才们晋升为举人的关键一役。
成为秀才,仅是初具功名;而一旦成为举人,便近乎预备官员,地位显赫。
因此,尽管明知在叶轩的高难度考题下,举人之路艰难,大明学子们仍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
大明各地,秀才们已开始行动起来。
茶楼酒肆间,新晋秀才与多年不第的老秀才们纷纷聚集。
“听说今年的主考官是叶轩,他的考题极难。”
“想通过此次乡试,恐怕不易。”
“那些新晋秀才,想必深有体会。”
“叶轩的考题岂止是难,简直是难上加难。”
一位自县试起便接触叶轩考题的秀才感叹道。
“我沉浸诗书数十载。”
“此番必能高中!”
一位曾落榜的秀才言道。
“这半载光阴, ** 夜钻研叶轩出题之道,料想此次乡试应能过关。”
一位自县试便熟识叶轩题目的秀才,话语渐显迟疑。
众多新晋秀才满怀信心,然为数不多。
与此同时,叶轩正琢磨乡试题。
礼部之中,叶轩着绯红孔雀纹官服,端坐案桌后,桌上散落数份公文。
他迅速批阅完毕,转而沉思乡试题。
“究竟该出何题?”
叶轩琢磨着。
题目不宜过难,亦不可过易。
过易则缺乏挑战,恐令考生失望。
过难则恐淘汰众人,致使会试、殿试无人。
如此,朱元璋交托的选拔人才重任何以完成?
一旦被责,或许会被扣俸禄,或遭降职,或有其他惩处。
扣俸禄无妨,那微薄俸禄本就不足日常开销。
降职亦无所谓,职位本不高,又能降至何处?
至于其他惩罚,叶轩自信对朱元璋尚有价值,性命无忧。
最坏打算,携沈蓉及岳父一家,遁至罗网所控小国,做个逍遥土皇帝。
叶轩思绪纷飞,脑海中杂念丛生。
叶轩回溯前世,回忆这一届科举三年间的所有考题,逐一记录于白纸之上,随后开始仔细筛选。
“这道不行,太过简单,毫无挑战性。”
“乡试考题怎会如此浅显?”
“这怎可取?考生见了如此简单的题目,怎会满意?”
“得难一些才行。”
他逐一审视,时而摇头,时而点头,却又迅速否定:
“这个尚可,但也不行,太过平庸,不符我的出题风格。”
“这道挺好,只是亦不适用,不合时代气息。”
叶轩挑挑选选,犹如市集上挑菜的主妇,对每一道题目都苛求完美。
半晌过去,叶轩得出结论:乡试题目着实难选。
为何他会如此苦恼?皆因朱元璋将科举三年主考官的重任托付于他。
蓦地,叶轩忆起一事:古代科举,为防舞弊,每轮主考官皆不相同。换言之,他本不必负责所有考题。然而,朱元璋并无换人之意,显然是让叶轩从县试至殿试,全盘主持。
叶轩心中暗叹:失策!早知如此,应向朱元璋提些意见才是,绝不能让他觉得自己出题轻松。
朱元璋此举,着实过分,将如此重担压于一身,美其名曰能者多劳,实则将他当作免费劳力,资本家行径暴露无遗。
叶轩甚至想,某日朱元璋若真遭人非议,他也不会惊讶。
“唉,穿越到明朝,竟还是难逃社畜命运,可悲可叹。”
“在朱元璋手下做事,实属无奈。”
叶轩心中暗叹。
“朱元璋的吝啬可是出了名的。”
但科举考试并不频繁,且考后闲暇时光长,叶轩只需负责出题,其余事务皆由杨乾知等人打理。因此,作为科举主考官,他并不觉辛劳。
毕竟,杨乾知等人比他更为忙碌。
有了这样的对比,叶轩的心情舒畅了许多。
“就选这道题了。”
心情愉悦之下,叶轩迅速从记忆中挑选出合适的考题,满意地点点头。
考题虽难,但科举,尤其是乡试,理应有所挑战。若无难度,岂不失了乡试的意义?再者,学子们应已习惯他的出题风格。
“叶大人,这里有份公文需转交于您……”
礼部官员于乾,同时也是科举考官之一,手持薄公文步入。
叶轩微笑:“来得正好。”
于乾一脸疑惑。
“公文给我,我正有事要吩咐。”
“去召集所有科举考官,我有重要事项宣布。”
于乾迅速行动,不多时,众人便齐聚叶轩面前。
“大人,可是关于科举之事?”
有人问道。
“秋闱将至,这是此次乡试的考题。”
叶轩直接展示了考题。
杨乾知等人接过考题,细看之下,不禁倒吸一口冷气。
“叶大人,这考题……”
“考题有何不妥?”
叶轩平静地望向众人。
杨乾知等人一时无语。
你自己出题,却自己不解?
此题如此之难,
你究竟如何构思得出?
简直是疯狂至极!
如今仅是乡试,
非殿试之比!
你出此难题,意在淘汰所有考生?
究竟有何深仇大恨?
自县试至乡试,考官们屡屡目睹叶轩设难题刁难考生,不禁疑虑重重,叶轩与这群考生莫非真有深仇?
并无深仇。
但那难题又是为何?
若非深仇,他们怎能信服?
他们预感,叶轩欲将考生逼至绝境。
然而转念一想,
亦有其益处。
能解答此等奇难之题的考生,绝非泛泛之辈。
常人岂能解答?
经叶轩难题筛选,最终上榜者,必为人中翘楚。
“究竟何人,能解答叶轩所有考题,直至殿试?”
“此人,已非人所能及?”
“是否会选出与叶轩同样智谋超群的奇才?”
“极有可能。”
“嘶——那可真是骇人。”
“那人是否会再提出如考成法般折磨人的规矩?”
“那我们还如何生存?”
杨乾知等人目光交汇,恐惧愈发加深。
第332章
众考生:这考题,非我们不能,实乃我们确实不能!
乡试临近,
考生络绎不绝汇聚省城,
南北直隶考生分赴两京。
乡试题目迅速送达省城与两京主考官手中。
乡试前两日,
主考官、同考官及相关人员步入考场,实施“锁院”。
“秋闱即将拉开帷幕。”
“贡院内闲杂人等,一律清退。”
“需提前规划并公布考生的号房分配。”主考官向在场众人宣布。
明初,南北两京乡试主考官定为翰林官,各省则教官与耆儒并用。
“遵命。”同考官及相关人员齐声回应,随即着手考场布置,妥善安排考生号房,并将贡院内无关人员悉数清退。
各省与两京的主考官、同考官及工作人员一番忙碌后,乡试之期转瞬即至。
八月初九,考生汇聚贡院门外。此时气候宜人,不寒不暑。
“叶轩此次会出什么难题呢?”
“定是艰涩古怪之题,毋庸置疑。”
“我们已苦读半年有余。”
“此次秋闱,定能顺利过关。”
考生们在贡院外聚首热议,静候入场。他们不时望向门外那些身着红银甲胄、手持兵刃的士兵,他们层层守护贡院,严禁闲人靠近。
贡院门口,数位小将及身着官服的文官严阵以待。
“瞧!”
“解缙来了!”
“大才子解缙!”
突然间,原本安静的贡院门口沸腾起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不远处树荫下的解缙身上。他自信满满,气质清冷孤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