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5章 实在可恶至极(1/1)

朱元璋一改往日的保守态度,不再依赖藩王攻打,而是打算主动出击,侵占殖民地。

他体内好战的血液沸腾,贪婪之心因无尽的财富而蠢蠢欲动。

大明的南方,还有无数疆土等待征服。

这都是财富与资源的源泉啊。

藩王能攻打他国作为殖民地,大明自然也能。

通过殖民地的掠夺与经营,定能收获颇丰。

那庞大的利益让朱元璋心生贪婪。

如此丰厚的利益,大明岂能独享,何必分给藩王?

凭借大明的百万雄师,征服南部的番邦小国易如反掌。

叶轩目睹朱元璋野心勃勃,仿佛欲征服天下。

他心中暗想:

“殖民地的财富和利益如此诱人。”

“任何人恐怕都难以抗拒这份 ** 。”

然而,朱元璋若欲征战他乡,叶轩陷入了沉思。

他的脑海中浮现出一个国家,这个国家与华夏历来不和,前世更是结下深仇大恨。

最关键的是,叶轩对这个国家心存不满。

“皇上,若您真有意征战,臣斗胆建议攻打东瀛。”

叶轩如同引诱般说道。

东瀛乃岛国,此刻并不愿向大明称臣。

这群倭寇还时常 * 扰南部沿海地区百姓,实在可恶至极。

既然朱元璋有意开战,叶轩索性将东瀛推了出来。

御书房内,青铜仙鹤铜炉飘出袅袅香烟,香气雅致,令人心静。

朱元璋头戴双龙戏珠翼善冠,灰白相间的发丝大多藏于冠内,仅鬓角和后脑勺的几缕露出。

人中与下巴蓄着灰白整齐的胡须,眼袋布满皱纹,面容苍老。

但眉眼间透露出上位者的威严,只是此刻这威严中夹杂着一丝错愕。

攻打东瀛?

他原意是征伐南部的番邦,并未将海外的小岛国纳入计划。

朱元璋轻抚胡须,东瀛国力不容小觑。

若大明向东瀛宣战,兵力若深陷其中无法自拔,后果将不堪设想。

此刻的东瀛,镰仓时代早已成为过往,正值南北朝 ** 之时,京都北朝与吉野南朝相互对峙,史书称之为“一天二帝南北京”。

朱元璋对是否攻打东瀛陷入沉思。回顾元朝,忽必烈曾两次意图征服东瀛,却均告失败。

公元1274年,忽必烈派遣洪茶丘统率大军287,500人及900艘战舰横渡大海,意图一举拿下东瀛。彼时东瀛正值镰仓时期,按理说,如此庞大的兵力与舰队足以征服之。然而,台风突至,致使元军战舰多损毁,士兵大量溺亡或失踪,忽必烈无奈撤军。

次年,忽必烈见武力征服无望,转而欲遣使招降,不料使臣竟被东瀛处死,令忽必烈大为震怒。

至1281年,忽必烈统一华夏, ** 南宋后,再次发起对东瀛的征服行动。此次,他派出了十五万大军,分兵两路进攻。然而,元军一登陆即遭东瀛军截击,伤亡惨重。随后,海上元军又遇台风,仓促建造的战舰不堪一击,损失巨大,第二次东征再次以失败告终。

此后,忽必烈虽有第三次东征之意,但因种种缘由未能成行。元朝蒙古军虽陆战骁勇,骑兵强大,但海战能力欠佳。加之天时地利不利,忽必烈终未能攻下东瀛。

两次东征惨败的事实,让朱元璋深感攻打东瀛之事棘手难解。

东瀛占据地理优势,意在海外征战,欲取胜,实属艰难。昔日忽必烈两度惨败,便是前车之鉴,即便动用了九百余艘战舰,十五万大军,亦未能征服东瀛。大明若欲攻之,恐亦非易事。

桌上茶香袅袅,与熏香交融,和谐无冲突。朱元璋摩挲着茶杯,眼帘微垂,思绪难测。

“爱卿,”他缓缓道,“你不觉得南边的群岛更易攻取吗?岛上皆是番邦,无论武器、财力、军力皆远不及大明,只需铁骑一出,便能轻易征服,使之成为大明殖民地。至于东瀛,虽分南北朝,双帝并存,但实力不容小觑。元朝曾试图攻之,结果如何?爱卿博学,应知元朝下场。我大明欲取殖民地,意在掠夺财富,而非无谓损耗。若攻不下东瀛,只会得不偿失。爱卿以为如何?”

朱元璋分析透彻,以为叶轩必明其理。

然叶轩却道:“皇上,臣持异议。”

朱元璋闻言,瞪目愣怔,看着叶轩。

他疑心自己听觉出错。

自己剖析得如此透彻。

莫非他未能领悟?

进击南方群岛,或是东瀛,不是很明确吗?

东瀛虽小,却是岛国。

其实力不容忽视。

加之地理条件优越。

大明若欲征服东瀛,恐难轻易得利。

相较之下,南方群岛既无深厚底蕴,亦无强大实力,攻取最为简便。

朱元璋暗暗深吸一口气,收敛惊讶之色,面容恢复平静,“朕倒想听听,爱卿有何见解。”

他欲知叶轩之见。

在他看来,叶轩此前失策,此刻不过是欲挽回局面,能有何高见?

朱元璋眼中闪过一抹戏谑。

叶轩不知朱元璋所想,正色为朱元璋剖析利弊。

“谦逊而言,南边诸国国力孱弱,易于征伐,但地势复杂,势力交错,攻取之后,难以固守。”

“再者,大明实力远超彼等。”

“那些国家犹如一盘散沙。”

“然而,一旦他们意识到大明之强大与恐怖,这些土着面对外来威胁,恐怕会团结一致,形成一股不小的反抗力量,对抗大明。”

“如此,他们将顽强抵抗。”

“凭借对地形的熟悉。”

“即便大明在装备、士兵素质等方面均胜一筹,也难以轻易取胜,若他们采取游击战术,大明更是难以应对。”

“综合考量。”

“首战选择南边诸国,并非上策。”

朱元璋眉头轻蹙。

未料叶轩竟能道出缘由。

且言之有理。

他不得不承认,叶轩所言甚是。

叶轩继续分析道:

“南边的群岛国家繁多。”

“每个小国力量微薄。”

“但联合起来则势不可挡。”

“他们能利用地形隐蔽,像沟渠中的老鼠一样与我们大明军队周旋。”

“真要开战,大明攻下南方群岛必将耗资巨大,费时费力。”

然而东瀛则截然不同。

“东瀛地域狭小。”

“孤立海外。”

“岛上势力分散,彼此为敌。”

“他们难以联合。”

“即便联合,力量也有限,且他们间恩怨深重,用离间计极易分化。”

“不像南方群岛国家众多,势力复杂。”

“离间他们极为棘手。”

南方群岛小国众多,至少有十几个,若要离间他们,得先研究他们的恩怨史,进行挑拨。

不说挑拨,光是研究这些资料就足以让叶轩头疼。

况且还需花费大量时间。

他本是个图安逸的人。

让他去研究这些,他自然不乐意。

当然,他不想让朱元璋攻打南方群岛,并非只因自己图安逸,还有其他诸多考量。

身为华夏子孙,他早就想对付东瀛。

如今有机会,为何不动手?

叶轩主张,直接行动。

况且如今战事频仍,武器威力尚未达到毁灭城市的程度。

更别提毁灭地球。

加之东瀛目前尚弱。

此时不动手,

还待何时?

叶轩力荐朱元璋,首战直指东瀛。

“东瀛之地,狭小有限。”

“攻占后便于治理。”

“东瀛四面被海洋环绕。”

“东瀛人战败后,难以逃脱。”

“岛上势力薄弱。”

“他们难以借助外力。”

“进攻东瀛,无其他阻碍。”

“最关键的是,东瀛资源丰富。”

“水资源充沛。”

“作为岛国,四周环海,拥有众多天然良港,船只通行便捷。”

“也因四面环海,海洋资源丰富。”

“此外,东瀛金银资源极其丰富。”

“拥有远东最大的金银矿藏,以及优质铜材。”

叶轩言及此,思绪飘远。

东瀛丰富的金银资源,促成了“康乾盛世”。

也因此,东瀛敢于对明朝、清朝采取傲慢态度。

《东倭考》记载,华夏商品在东瀛可换得五倍利润,再购东瀛货物回国,又可换得等额利润。

往返之间,华夏商船能获十倍暴利。

如此丰厚利润,源于明清制造业和农产品对东瀛的绝对优势,以及华夏货物在东瀛的极受欢迎。

同时,东瀛的外交策略也起作用。

东瀛压低本土产品价格,实行“信牌制”,根据清、荷国商船表现决定是否发放来年贸易许可。

这信牌让中外商队战战兢兢,费尽心机讨好东瀛。

在东瀛授意下,商队秘密提供军事、战备情报。

例如,康熙亲征噶尔丹的乌兰布通之战,我们以为清军大胜,康熙神武,实则东瀛早已知晓八旗伤亡惨重,苦战难支。

更甚者,清商按东瀛要求,秘密运送兵书、战马、军事人才至东瀛,传授武技。

清朝初期,铜钱紧缺。

制钱铜料匮乏,东瀛铜填补了这一空缺。东瀛铜产量丰富,品质优良,且价格低廉,深受清商欢迎。自顺治五年至康熙四十七年,六十年间,东瀛外流大量黄金白银,其中三分之二涌入清朝,黄铜外流数量更是惊人。据统计,1684年至1851年间,有3.3亿斤东瀛铜流入中国,使清朝获利颇丰。而清朝每年仅需以少量生丝、糖及手工业商品等低价物品,换回高价贵重的东瀛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