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9章 欲擒故纵,先使其狂(1/1)

若胡惟庸不惹事,他便没有理由整治胡惟庸等人,也就无法废除传承千年的丞相制度。

……

丞相之职源自商、周时期的家臣宰职,本意是辅佐君主处理政务。

战国时期,君主集权官僚政体逐渐成形,各大国普遍推行了某项制度。

秦国受三晋影响,置相较晚。待秦朝一统六国后,因缺乏有效的管理体制,国家陷入无序状态。于是,秦始皇推行了集权制度,即某制度,作为国家管理的核心。该制度原本仅是秦国的一种职务,但随着秦国疆域的不断扩大,政治管理的范围也日益广泛。因此,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通过设立这一制度,实现了全国管理体制的统一,使政治制度更为健全和稳定。

此后,该制度经历了复杂的发展变化。秦汉时期实行

宋代,**权力被分割为三部分:宰执、三司、枢密使,三者相互制衡。

相权因此被削弱,强化了皇帝对政权的直接掌控。

至元朝,废除了三省制度,转而实行一省制,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总理国政。

中书省虽设中书令一职,却仅为虚名,由皇太子兼任,实际权力掌握在左右丞相手中。

中书省下辖六部,尚书为长官,侍郎为副,共同处理政务。

明初,**政治制度大抵沿袭元朝,亦设中书省及左右丞相。

朱元璋鉴于中书省丞相与地方行省权力过大,遂行改革。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作为丞相被朱元璋处死,中书省与丞相之职亦被废除,并严令后世子孙不得再设**丞相一职。

六部地位随之提升,负责处理国家大事,六部各自 ** ,尚书平级,唯皇帝居于其上。

至此,秦汉以来延续千年的**丞相制度宣告终结。

......

在胡惟庸的宅邸,宦官带领众人前来宣旨。

胡惟庸等人跪地听旨。

“奉陛下之命……”

“……任命胡惟庸为左丞相。”

“钦此!”

胡惟庸激动得浑身颤抖,满脸通红,双手接过圣旨,一时语塞。

望着手中的圣旨,他有种如梦似幻之感。

仕途坎坷的他,本以为失去靠山李善长后,再无出头之日,不料竟被任命为丞相。

“恭喜丞相。”

宦官笑言。

“多谢。”

胡惟庸激动得不知所措。

自己现今位居左丞相。

位居极巅,仅次于皇权。

往昔需倚仗李善长,而今,已无需任何人,唯皇帝在上。

“未料我胡惟庸竟有此转机。”

“此乃天赐之遇!”

“真是美妙至极。”

胡惟庸忽而转念,李善长失势或非坏事。

若非李善长倒下,

丞相之位,恐难落至己身。

第229章 胡惟庸权倾天下,主宰朝堂!

辞官之后,李善长不再身着绯红官服,转而如同普通农夫,日出耕作,日落而息。

阳光炽烈,空气干燥。

李善长在田间,挥锄耕作,汗水满面,后背衣衫尽湿。

“老爷,天气炎热,近午时了,您且歇息片刻。”

仆人立于田埂,手提茶水、食物呼唤。

李善长望一眼刺眼日光,扛起锄头至树荫下,坐于田埂。

他揉着臂腿,叹道:“人老了,这身子骨不中用了。”

仆人笑道:

“老爷您精神矍铄,年轻人都不及呢。”

“这是厨房为您准备的午膳。”

仆人边说边取出食盒内食物,倒上一杯茶,递给沉思的李善长。

“老爷,请用。”

李善长回过神来,接过茶,目光闪烁。

虽年岁已高,但精神饱满。

仆人皆知,朱元璋却言其老,令其辞官。

李善长心有不甘,但又无可奈何。

木已成舟,他业已辞官。

“虽失官职,好歹还活着。”

“我为朱元璋付出诸多,最终却一无所有。”

李善长的脸上浮现出一抹嘲讽的笑意。

“老爷!”

“老爷!!!”

远处,一名仆人急匆匆地向树荫下的李善长跑来,满头是汗地凑到他耳边低语了几句。

李善长正欲饮茶的动作戛然而止,一脸愕然。

“这话可真?”

他眉头紧锁,似乎难以置信。

“千真万确。”

“此事已广为流传。”

仆人点头确认。

李善长一口饮尽杯中茶,双眼流露出困惑。

朱元璋竟任命胡惟庸为左丞相?

这是何用意?

胡惟庸与他交情匪浅,更是他的姻亲。

朱元璋对此不可能不知情。

然而,他明知如此,仍坚持任命胡惟庸为相。

这着实令人费解。

胡惟庸与他同属 ** ,无论谁为丞相,实则无甚差别。

但最令人不解的是,朱元璋竟还剥夺了他的丞相之职。

所以……

朱元璋罢免他,是为了给胡惟庸腾位置?

这不合常理。

明朝设有左右丞相,他只占据其一。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朱元璋曾废黜过一位丞相——杨宪。

如此一来,丞相之位便空出一个。

即便朱元璋不罢免他,也可任命胡惟庸。

难道是因为朱元璋担心难以掌控两位同派的丞相,故而将他罢免?

谜团重重。

朱元璋提拔胡惟庸的意图何在?

胡惟庸确有能力,但在李善长看来,他并无丞相之才。

提拔胡惟庸,简直是德不配位。

朱元璋究竟意欲何为?

他为何如此行事?

是他担心李善长权势过大,还是忧虑提拔过多淮西勋贵,导致淮西势力坐大?

如今,浙东党自杨宪被诛后便已失势。

淮西党因成员被贬,士气受挫。

双方争斗终告一段落。

此时,朱元璋提拔了淮西 ** 胡惟庸。

此举让淮西党在浙东党面前占得上风。

目前朝中无人能制衡胡惟庸,他或将独揽大权。

胡惟庸亦能利用李善长的人脉与关系。

李善长困惑不解,朱元璋究竟意欲何为,即便他智谋过人,也无法揣度。

他人更是无从猜测。

朱元璋竟胆敢将目光投向流传千年的制度,意图废除。

朝堂之上,金碧辉煌,气势恢宏。

熏炉中白烟袅袅升起。

胡惟庸立于前排,身着绯红官服,身姿挺拔,满面春风。

“终于……轮到我站在最前!”

他内心激荡。

往昔,他总站在李善长身后,仰望其背影。

而今,他终于能站在最前列,引领百官。

这种掌控权势的美妙感觉,令他沉醉。

“这便是权势吗?”

他袖中手握成拳,眉眼间难掩兴奋。

自此,他位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身为丞相,再不必看人脸色,除皇帝外,无人敢对他不敬。

更妙的是,昔日的政敌杨宪已逝,上司兼前程阻碍李善长也已辞官。

朝堂之中,再无人能与他抗衡。

此情此景,无疑是最佳局面。

“未曾想,最终,我竟是最大赢家!”

胡惟庸心中暗喜。

朱元璋身着明黄龙袍,威严端坐于金丝楠木龙椅,目光凛冽地扫视着满堂朝臣。

他的视线在胡惟庸身上稍作停留,捕捉到了对方那得意的神情。

朱元璋的眼眸深沉了几分。

欲擒故纵,先使其狂。

他正是要让胡惟庸陷入疯狂。

胡惟庸越是嚣张跋扈,权势熏天,朱元璋便越是心中暗喜。

因为,这正是他所期望的局面。

若胡惟庸不狂,

朱元璋又何以寻得契机除去他,何以找到理由废除那千年的旧制?

“退朝!”

宦官尖细的嗓音回荡在宫殿之中。

朝臣们依次退出皇宫。

宫外,

一群原本依附于李善长的官员见胡惟庸走出,纷纷上前谄媚讨好。

“李丞相……不,现在应该称善长先生,他已退出朝堂。”

“只有胡丞相能引领我们。”

“日后我们全靠胡丞相了。”

“我们一切都听胡丞相的。”

一声声“胡丞相”,让胡惟庸飘飘欲仙。

他欣然接受。

这些人本就是李善长的旧部。

靠着李善长的关系网,胡惟庸轻易掌控了朝堂。

文武百官皆以其马首是瞻。

不久,胡惟庸便权倾一时,成为大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

第230章

刘伯温察觉危机欲辞官,朱元璋不允!求助马皇后!

朝堂表面平静,实则暗潮汹涌。

刘伯温身着绯红官服,立于大殿之中,双手隐于宽袖,目光瞥向一旁容光焕发的胡惟庸。

朝堂上文武百官隐隐以胡惟庸为首。

胡惟庸的一言一行,百官皆唯命是从。

即便有异议之声,也迅速被淹没。

一些支持胡惟庸的官员会站出来为他辩护。

令人不解的是,高坐上的朱元璋仿佛置身事外,任由事情演变。

他甚至对胡惟庸的纵容超乎寻常。

即便胡惟庸的见解有失偏颇,朱元璋也未加指正,反而称赞他。

“皇上究竟意欲何为?”

刘伯温平静的心境泛起了波澜,一股危机感涌上心头。

直觉告诉他,朱元璋在暗中策划着什么,但他捉摸不透,难以理解。

刘伯温陷入沉思。

以朱元璋的性格,绝不会轻易放过他们这些开国元勋。

往昔他们尚有用处,如今国家已定,他们反而成了累赘。

朱元璋不可能容忍他们分权。

李善长的遭遇便是明证,他贪 ** 势,断不会主动请辞,必然是朱元璋施压,他才不得已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