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陆逊传(五)(1/1)
建兴元年,陆抗被任命为奋威将军。太平二年,魏国将领诸葛诞献出寿春投降东吴,陆抗被任命为柴桑督,率军赶赴寿春,打败了魏国的牙门将、偏将军,升任征北将军。永安二年,又被任命为镇军将军,负责统领西陵的军务,管辖范围从关羽驻守过的地方一直到白帝城。永安三年,朝廷授予他符节,允许他遇事可自行决断。
孙皓即位后,给陆抗加官为镇军大将军,兼任益州牧。建衡二年,大司马施绩去世,陆抗被任命为都督,统领信陵、西陵、夷道、乐乡、公安等地的军务,办公地点设在乐乡。
陆抗听说都城的政令有很多漏洞,心里充满忧虑,还考虑得很长远,于是上疏说:“臣听说德行相当的情况下,人多的能战胜人少的;实力相近的情况下,安定的一方能控制危难的一方。从前六国之所以被强大的秦国兼并,西楚之所以要向汉高祖称臣,就是这个道理。现在敌人(指晋国)控制着天下大部分地区,不只是函谷关以西的地盘;他们占据的九州之地,也不只是鸿沟以西那么点地方。咱们国家对外没有结盟国家的援助,对内也没有西楚那样的强大实力,政务混乱,百姓还没安定,可议论国事的人,却只靠着长江、高山这些地理优势来固守国土。这其实是守卫国家最次要的办法,不是有智慧的人首先该考虑的。臣常常远想战国时期各国存亡的征兆,近看蜀汉灭亡的教训,从典籍里考证,在现实中验证,常常半夜里摸着枕头睡不着,吃饭时也忘了吃东西。从前匈奴还没消灭,霍去病就推辞了皇帝赏赐的府邸;汉朝的教化还没纯正,贾谊就为此悲痛哭泣。何况臣是皇族的亲戚,世代蒙受朝廷恩宠,个人的荣辱得失,和国家紧密相连,生死离合,从道义上也不能苟且偷生。臣日夜忧虑不安,想到这些就心情沉重。侍奉君主的道义,是即使冒犯君主也不能欺骗;做臣子的节操,是要为国家献出生命。臣恭敬地把当前该做的十七条建议陈述如下。” 可惜这十七条建议的原文已经失传,所以没记载下来。
当时何定在朝中玩弄权术,宦官也参与朝政,陆抗又上疏劝谏说:“臣听说开创国家、继承家业,不能任用小人,那些搬弄是非、行为不正的人,《尚书》里早就告诫过要防备。所以贤人才会对此怨恨指责,孔子也为此叹息。从春秋时期到秦汉,国家灭亡的灾祸,没有不是因为任用小人引起的。小人不明白治国的道理,见识又短浅,就算让他们尽心尽力,也不足以担当重任,更何况他们本来就心怀奸诈,喜好和厌恶还容易改变呢?他们一旦担心失去自己的地位,就会无所不用其极。现在把重要的职务交给他们,授予他们独断专行的权力,却希望天下太平、风气清正,这是不可能的。现在朝中的官员,特别有才华的虽然少,但有的是名门后代,从小接受教化;有的能在清苦中自立,才能足够任用。完全可以根据他们的才能授予官职,把那些小人罢免,这样社会风气才能清正,政务才不会混乱。”
凤皇元年,西陵督步阐占据城池反叛东吴,还派使者向晋国投降。陆抗一听说这事,当天就开始调配各路兵马,命令将军左奕、吾彦、蔡贡等人直接赶赴西陵,又下令让军营赶紧修筑坚固的包围圈 —— 从赤谿一直到故市,里面用来围困步阐,外面用来抵御晋国援军。将士们白天黑夜不停地赶工,紧张得就像敌人已经打到眼前,大家都累得苦不堪言。
众将都来劝陆抗:“现在咱们全军士气正盛,赶紧去攻打步阐,等晋国援军到的时候,肯定能把西陵攻下来。何必费力气修包围圈,白白耗费士兵百姓的体力呢?” 陆抗解释说:“西陵这城地势本来就坚固,城里的粮食又充足,而且城里用来防守的工事器械,都是我以前提前规划好的。现在咱们反过来攻打它,不仅没法很快攻克,北边的晋国援军肯定也会赶到;到时候咱们没做好防备,内外同时受敌,怎么抵挡得住?” 可众将还是一心想攻打步阐,陆抗每次都没同意。宜都太守雷谭的劝说尤其恳切,陆抗为了让众人服气,只好同意让他们试着攻一次。结果进攻果然没占到便宜,大家这才安心修筑包围圈,把西陵牢牢围住。
这边晋国的车骑将军羊祜率领大军向江陵进发,众将又觉得陆抗不该离开江陵去西陵,陆抗却坚持说:“江陵城池坚固、兵力充足,没什么可担心的。就算敌人真的攻占了江陵,他们也肯定守不住,损失的不过是一小块地方。可要是西陵被步阐牢牢占据,南边山区的那些少数民族都会被煽动叛乱,到时候引发的麻烦,根本说不清!我宁可放弃江陵也要去救西陵,更何况江陵本来就很牢固呢?”
早先时候,江陵一带地势平坦,道路通畅,陆抗曾命令江陵督张咸修建一座大堤坝拦水,让水流慢慢淹没平坦的区域,这样既能防止敌人来犯,也能阻止内部叛乱。羊祜本来想利用这座堤坝蓄的水,乘船运送粮草,还故意放出消息说要拆了堤坝,让步兵和车马通行。陆抗一听说,马上让张咸赶紧把堤坝毁掉。众将都很困惑,多次劝说陆抗别这么做,可陆抗根本不听。后来羊祜率军到了当阳,听说堤坝已经被拆了,只好改成用车运粮,白白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另一边,晋国的巴东监军徐胤率领水军赶赴建平,荆州刺史杨肇也率军来到西陵。陆抗立刻做好部署:让张咸坚守江陵城;公安督孙遵沿着长江南岸巡逻,抵御羊祜;水军督留虑、镇西将军朱琬去抵挡徐胤;自己则亲自率领三军,靠着之前修的包围圈对抗杨肇。
没想到,将军朱乔和营都督俞赞突然叛逃,投奔了杨肇。陆抗立刻判断:“俞赞是军营里的老部下,知道咱们的兵力虚实。我一直担心那些少数民族士兵平时训练不够,如果敌人要进攻包围圈,肯定会先打他们驻守的地方。” 于是当天夜里就调换了少数民族士兵的驻守位置,全换成经验丰富的老将领来防守。
第二天,杨肇果然攻打原来少数民族士兵驻守的区域。陆抗下令军队转身反击,弓箭和石块像下雨一样砸向敌军,杨肇的士兵死伤无数,尸体都堆在了一起。杨肇在西陵城外耗了一个月,实在想不出破敌的办法,只好在夜里偷偷撤军。陆抗想追击,又担心步阐在城里养精蓄锐,趁机找机会突围,手里的兵力不够分。于是他只下令敲响战鼓,让士兵们做好追击的样子,并没有真的出兵。可杨肇的士兵本来就慌慌张张,一听鼓声更害怕了,纷纷扔下铠甲拼命逃跑。陆抗趁机派轻装士兵跟在后面追击,把杨肇的军队打得大败,羊祜等人也只好率领大军撤退。
之后陆抗顺利攻占西陵城,处死了步阐的家族成员和他手下的主要将领官员,至于步阐手下的普通士兵和百姓,经他请求赦免的有好几万人。陆抗修整好西陵的防御工事,就率军向东返回乐乡。即便打了这么大的胜仗,他脸上一点骄傲的神色都没有,还是像平时一样谦虚平和,所以将士们都真心拥戴他。
(《晋阳秋》记载:陆抗和羊祜之间,有着春秋时期郑国子产、吴国季札那样的君子之交。陆抗曾经送酒给羊祜,羊祜毫不怀疑地喝了;陆抗生病时,羊祜送药给他,陆抗也毫无顾虑地服用。当时的人都觉得,像华元、子反那样的君子交情,在这两人身上重现了。《汉晋春秋》记载:羊祜撤军回去后,更加注重修养德行、树立诚信,来安抚东吴百姓。陆抗常常告诫边境的守军:“晋国那边一心做好事,咱们这边却老做残暴的事,这不等于是没打仗就先认输了吗?咱们只要守住自己的边界,不贪图小便宜就行了。” 从那以后,吴、晋两国边境出现了难得的平和景象:成熟的粮食留在田里,两国人都不会去抢;牛马跑到对方境内,只要派人打招呼就能领回来。在沔水岸边打猎时,东吴士兵捉到受伤的晋国人,都会送回去。有一次陆抗生病,向羊祜求药,羊祜把刚配好的药送给他,说:“这是上好的药,我自己刚配好还没来得及吃,看你病得急,就先送给你了。” 陆抗拿到药就吃了,手下将领有人劝他小心,陆抗根本不回应。孙皓听说两国边境关系这么和睦,就责问陆抗,陆抗回答:“就算是一个城镇、一个乡村,都不能没有讲信义的人,更何况是大国呢?我这么做,刚好能反衬出羊祜的德行,对他其实没什么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