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陆逊传(四)(1/1)

不过陆逊对那些活捉的俘虏倒是很宽厚,专门安排人看管保护,不让士兵欺负他们。如果俘虏有家属一起来的,就允许他们团聚;要是有人在战乱中丢了妻子儿女,陆逊就给他们发放衣服粮食,好好安慰一番,再送他们回去。后来还有不少人被陆逊的仁厚打动,带着家人一起来投奔他。就连江夏郡的功曹赵濯、弋阳郡的守将裴生,还有少数民族首领梅颐等人,都带着自己的部下来归附。陆逊拿出自己的财物,全力接济照顾他们。(臣松之又反驳:这就好比把树林砍光、把鸟巢掀翻,却只保全几只幼鸟,这种小恩小惠,根本弥补不了之前的大暴行!)

当时曹魏的江夏太守逯式(逯,读音同 “录”)手里掌握着兵马,经常在边境骚扰东吴,而且他和曹魏的老将领文聘的儿子文休,早就有矛盾。陆逊听说这件事后,就想了个计策:他假装写了一封给逯式的回信,信里说:“收到你的信,知道你和文休的仇怨很深,已经到了不能共存的地步,你想前来归附,我已经把你的信秘密呈报给主公,并且召集了人马准备迎接你。你要悄悄做好准备,再和我约定具体的归附时间。” 写完后,陆逊把信放在吴魏边境,故意让逯式的士兵捡到。士兵把信交给逯式,逯式一看吓得魂都没了,赶紧把妻子儿女送回洛阳当人质。从此手下的官吏士兵都不再亲近信任他,最后逯式果然被曹魏罢免了官职。(臣松之对此也有看法:边境将领骚扰敌方,本来就是常事,就算逯式被罢免,换个人来也还是会这么做。只要对方不是野心极大、会造成大威胁的人,根本没必要为此耍这种小手段。把这种事当成高明的计策,实在不值得推崇。)

嘉禾六年,东吴中郎将周祗请求到鄱阳郡招募士兵,孙权把这件事交给陆逊商议。陆逊认为鄱阳郡的百姓容易动乱、难以安抚,不能去那里招募,否则恐怕会引发叛乱。可周祗坚持要去,结果没过多久,鄱阳郡百姓吴遽等人果然起兵造反,杀了周祗,还攻占了好几个县城。豫章、庐陵两郡那些原本就不安分的人,也纷纷响应吴遽叛乱。

陆逊一听到消息,立刻亲自率军讨伐,很快就平定了叛乱,吴遽等人只好投降。陆逊从投降的人中挑选出八千多名精锐士兵,豫章、庐陵、鄱阳三郡又恢复了安定。

当时东吴有个叫吕壹的中书典校官,偷偷玩弄权术,擅自作威作福,把朝廷搞得乌烟瘴气。陆逊和太常潘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两人每次谈到吕壹的恶行,都忍不住流泪。后来孙权终于醒悟,处死了吕壹,还深刻地反省自己,这件事在《孙权传》里有详细记载。

那会儿还有谢渊、谢厷(gōng)等人,各自向孙权提出建议,想兴办一些有利的事业、改革现有制度。(《会稽典录》记载:谢渊,字休德,年轻时就注重品德修养,亲自耕种田地,就算遇到困难也不显露愁容,也不改变自己的志向,因此出了名。后来被推举为孝廉,逐渐升到建武将军,就算在军营里,也很重视人才。骆统的儿子骆秀,被人诽谤,大家都怀疑他,没人能证明他的清白。谢渊听说后叹息道:“骆统(字公绪)英年早逝,是同僚们都惋惜的人。听说他的儿子品行端正、能言善辩,却遭到不实的诽谤,我本来指望各位能果断地为他澄清,可大家都犹豫不决,真让人失望。” 后来骆秀最终得以洗清冤屈,没留下任何污点,最后成为有名望的人,这都是谢渊的功劳。《吴历》说谢厷口才好、有谋略。)

孙权把这些建议交给陆逊,让他发表意见。陆逊说:“国家以百姓为根本,国力强盛要靠百姓的力量,财富也要从百姓身上获取。从来没有百姓富足而国家弱小,或者百姓贫困而国家强盛的道理。所以治理国家的人,得到百姓支持就能安定,失去百姓支持就会动乱。如果不能让百姓得到好处,却要求他们尽全力为国家效力,这是很难做到的。所以《诗经》里说‘能让百姓安居乐业,就能得到上天赐予的福禄’。恳请陛下施加圣恩,安抚救济百姓,等几年之后,国家的财力稍微充足了,再考虑兴办这些事业。”

赤乌七年,陆逊接替顾雍担任丞相。孙权专门下了一道诏书,里面说:“朕没什么德行,却顺应天命登上皇位,可天下还没统一,坏人到处都是,朕日夜都在担忧,连睡觉都不安稳。您天生聪明睿智,品德高尚显耀,一直担任上大将军,辅佐国家平定危难。立下超凡功劳的人,理应得到盛大的恩宠;身怀文武之才的人,必然要承担国家的重任。从前伊尹辅佐商汤兴盛,吕尚帮助周朝强大,朝廷内外的重要职务,您其实一人都担起来了。现在任命您为丞相,派持节守太常傅常去授予您印玺绶带。希望您能进一步彰显美德,继续成就美好的功绩,恭敬地服从君王命令,平定安抚天下四方。啊!您要总管三公的事务,教导文武百官,能不谨慎吗?请您努力吧!您之前担任的州牧、都护,以及掌管武昌事务的职务,还像以前一样兼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在这之前,太子和鲁王两宫都还没确定最终地位,朝廷内外的官员,很多都打发自己的子弟去宫里侍奉太子或鲁王,想借此攀附权贵。全琮把这事告诉了陆逊,陆逊却说:“子弟们要是真有才华,根本不用愁没机会被任用,不该私下托关系去谋求荣华富贵;要是没什么本事,这么做最终只会招来灾祸。而且我听说太子和鲁王势力相当,迟早会产生矛盾、互相争斗,这是古人最忌讳的事啊。” 全琮的儿子全寄,后来果然依附鲁王,还经常在背后挑拨离间,制造太子和鲁王的矛盾。陆逊特意写信给全琮,说:“您不学金日磾(汉武帝时贤臣,坚决不纵容儿子犯错)管教儿子,反而一直纵容全寄,最后肯定会给您家带来灾祸。” 全琮不仅没听进去,反而因为这事和陆逊产生了隔阂。

后来朝廷里开始有太子地位不稳的议论,陆逊赶紧上疏劝谏:“太子是皇位的正统继承人,地位应该像磐石一样稳固;鲁王是藩属之臣,待遇和地位应该和太子有差别,这样两人各得其所,朝廷上下才能安定。臣恭敬地叩头流血,把这些话禀报给陛下。” 他接连上了三四封奏疏,还请求亲自到都城,想当面和孙权辩论嫡庶的区别,来纠正朝廷的过失。可孙权根本没答应他的请求,反而把陆逊的外甥顾谭、顾承、姚信,都因为亲近依附太子的罪名,无辜流放外地。太子太傅吾粲,也因为多次和陆逊通信,被抓进监狱处死。孙权还多次派宫中使者去责备陆逊,陆逊又气又恨,最后生病去世,享年六十三岁。他家里没有多余的财物,一生清廉。

早些年,暨艳提出整顿官员选拔制度的议论,陆逊就劝过他,说这么做肯定会招来灾祸。他还对诸葛恪说:“在我之上的人,我一定会恭敬地和他们一起进步;在我之下的人,我就尽力扶持他们。可现在看您,气势上压制上级,心里轻视下属,这可不是安定德行的根基啊。” 还有广陵人杨竺,年轻时就出了名,陆逊却断定他最终会失败,还劝杨竺的哥哥杨穆和杨竺分家,划清界限。陆逊对人的预判,向来就这么准。他的长子陆延早早就去世了,次子陆抗继承了他的爵位。孙休在位时,追封陆逊谥号为 “昭侯”。

陆抗,字幼节,是孙策的外孙(陆抗母亲是孙策的女儿)。陆逊去世时,陆抗才二十岁,被任命为建武校尉,统领陆逊留下的五千兵马。他护送父亲的灵柩回到东边故乡安葬,之后又到都城建业谢恩。孙权拿出杨竺揭发陆逊的二十件事来质问陆抗,还禁止他和宾客见面,派宫中使者当面盘问。陆抗一点都不慌乱,不管问什么,都一条一条清晰地回答,孙权的怒气才渐渐消解。

赤乌九年,陆抗升任立节中郎将,和诸葛恪调换驻守地,去柴桑驻守。陆抗离开之前,把原来驻守地的城墙、堡垒都修缮完好,房屋也重新修整,就连军营里的住处、桑树果树,都不许随便损坏。诸葛恪进驻后,看到营地整整齐齐,像新的一样。可诸葛恪之前在柴桑的营地,却有不少损坏,诸葛恪心里特别惭愧。

太元元年,陆抗到都城治病,病好后准备返回驻地,孙权流着泪和他告别,说:“我之前听信谗言,和你父亲之间的君臣大义没能坚持到底,这事让我很对不起你。之前问你的那些材料,我已经全都烧了,不会让别人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