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国之栋梁,朝廷肱骨(1/1)
“道衍!”
“此事,你即刻着手筹谋吧。”
“切记,计谋阴狠无妨,无论是陛下还是本官,皆不介意。”
“我们只看重结果,你动作越大,陛下和我越是高兴。”
“目前,颖国公的首支海贸船队尚未归航。”
“待他归来,我会安排你与他深入交流。”
“届时,你既有原定计划为基础,又有颖国公的引荐,策略定能更上一层楼。”
“不过,此刻你可以先做些预备工作。”
“尽管放手去做,这是番邦外交司的大印,我直接交予你,人员调配随你心意。”
言罢,胡大老爷真的将新衙门的主印递给了道衍。
此举极大激发了道衍的斗志。
正所谓为赏识之人赴汤蹈火!
胡大老爷已如此支持,接下来就看道衍的表现了。
番邦外交司事务初启,胡大老爷便再次放手。
道衍和尚虽智谋超群,也被胡大老爷激励得勇往直前。
手握胡大老爷官印的他,权势滔天,毫无阻碍。
加之新司人员皆经过精挑细选,深知胡大老爷的背景,无人敢有二心。
道衍和尚因此倍感畅快。
这种指挥若定、团队齐心之感,令他极度兴奋。
两年的编书生涯压抑的野心与欲望,此刻终于爆发。
然而,掌握大权、迅速行动的道衍和尚,却不知胡大老爷早有后着。
对于名义上由自己组建的部门,最关键的人事与财务决策权,实际上并不依赖于那枚官印,
而是取决于胡大老爷的私人印章!
胡大老爷早已声明,日常事务可依照官印处理,
但涉及人员任免、调动、奖惩及大额资金支出,若无他的私印确认,即便是皇帝朱元璋亲临,也无法调动分毫。
这不过是胡大老爷多年官场生涯中的一点心得。
毕竟,身居高位,获取最多利益的同时,也意味着在关键时刻需首当其冲,承担风险。
然而,胡大老爷深知,主动承担风险与被动承受下属暗中转嫁的麻烦,有着天壤之别。
因此,为避免此类不快之事,他紧握财权,而将事务管理权放手。
道衍和尚知道吗?
他当然知道,并且十分乐意。
对于他这种心思细腻、头脑灵活的智者而言,
事先设定明确的界限与规则,随后放手让他自由发挥,才是真正的信任。
那种不加甄别、全权委托的做法,在他眼中满是陷阱。
要么是上司无能,只能依赖下属;
要么是上司早有预谋,只等甩锅,好处尽占,坏处全推给下属。
毕竟,全权委托不是?
而胡大老爷这种看似不信任的做法,实则蕴含着最深的信任。
通过控制财权与放松事权,他委婉地表明:
立功时,他要占大头;
但若出错,事权上的问题,他会替你承担。
若你在财务或权力上稍有差池,我必先拿你问罪!
对道衍和尚这样的智者而言,有条件且受限的信任,才是最真切的信赖。
他怎能不心生激奋?
于是,他热情高涨地投入工作,致使胡大老爷尚未隐匿府中五日,便有官员愁容满面地上门诉苦。
皆因道衍和尚的工作强度令人难以承受。
显然,道衍和尚意在采取高调且决定性的行动。
尽管他已自胡大老爷处获取诸多外国资料、见闻及简略地图,但仍觉不够稳妥。
因此,他驱使官员们如同疲惫的老驴,鸿胪寺、礼部等官员出身的老衙门更是首当其冲,被责令迅速搜集相关信息。
任何有关外国的消息,即便是只言片语,也必须呈报上来。
他手握番邦外交司大印,随意加盖公函。
曾共事的同僚持此公函来访,礼部与鸿胪寺皆难以推辞。
若仅限于此倒也罢了,权当是邻里串门。
但道衍和尚并未止步于此。
他还颁发公函,直接派人前往各州县。
目的何在?
寻找当地历史悠久的海贸世家。
他并不需要这些世家的财富或人力,但要求他们交出积累的海图、情报与见识。
若不交出?
哼,抄家的县令、灭门的府尹可不是空谈。
大印在手,道衍和尚毫不留情,签发公函时那份自在,真是畅快淋漓。
一封封公函直奔各地官员而去。
当地官员稍一打听,便知这新来的番邦外交司虽名声不显,但其首领胡惟庸,曾是大明的左丞相。
试问,你惧怕与否?
稍有迟缓,胡大人的脾气上来,后果自负。
更甚者,他无需在皇上跟前动作,只需一张小纸条送至六部任一衙门,便能让你霉运缠身。
好在,这外交司所求不难。
只需地方官员指引一二,协助压制地方豪强即可。
此乃公务,办妥了,地方官员亦能增光不少。
因此,尽管外交司官吏奔波劳碌,但在道衍和尚的精心安排下,少有不成之事。
大明国情如此,洪武年间,无论海商、豪商,谁敢与官府、朝廷作对?
事务进展颇为顺利。
各种渠道搜集的资料不断涌入外交司。
道衍和尚与留守人员日夜不息地整理这些信息。
原本指望在胡大人手下轻松立功升官的官吏们,如今被使唤得苦不堪言。
终于,有人不堪重负,前来向胡大人诉苦。
却遭胡大人两脚踹出门外。
“最真切的信赖干?”
此时,一向默默无闻的狗系统突然出现。
“恭喜宿主,于日常中领悟勤劳真谛,身心彻底放松!”
“摸鱼真好,摸鱼真妙,摸鱼的感觉太美妙!”
“特赐宿主优质辣椒种子两斤,望继续努力!”
看着提示,胡大老爷笑了。
真不错!
光是这种子,就足以让人体验到耕种的快乐了。
真有趣!
况且后院还空着呢!
——————
胡府后院那几亩被圈起的土地,如今已成为传奇。
土豆和番薯这两种为胡家立下赫赫战功的神物,皆出自这片土地。
可以说,胡家的根基就在此处。
胡大老爷如今的自在逍遥,多半要归功于这两亩地。
皇家亲家等关系不过是额外的加持。
真正奠定胡家基础的,还是这里。
这两年,胡大老爷看似四处闲逛,未曾过问此地。
这两亩地也一直闲置。
但实际上,胡府一直对这两块地极为重视。
不断往地里掩埋草木灰、秸秆等物,滋养地力。
毕竟,这块“宝地”可是立下大功的。
当然,也盼着有机会能种点什么。
如今,这个机会终于来了。
胡大老爷其实早已对辣椒念念不忘。
他虽不是嗜辣之人,但前世没少吃辣椒炒肉和火锅,久了不吃还真有些想念。
这下,终于能如愿以偿了。
胡大老爷将告状的下属赶出府门后,换上了一身简洁的粗布短打,便开始忙活起来。
辣椒种子若欲精心培育,必先育苗。
大明时期,无育苗大棚之高科技。
但依地制宜,寻替代之法亦非难事。
首要之事,乃令胡义筹备百余花盆。
此皆库房中存放一两年、火气已退之陶盆。
貌不惊人,实为种植高手之挚爱。
盆中土壤,亦非随意取之。
特自城外老林中,马车运来陈年腐土。
实则富含腐殖质之沃土。
一盆之土,已足供育苗之用。
胡大老爷则于每盆之中,小心播种,覆以薄土。
略浇水以保持盆土湿润,余下便是静候佳音。
此时,胡大老爷满身泥污,正于地上嬉戏。
不料,府中尚有好奇之人。
安庆公主闻公公于后院劳作,心生好奇。
公主于宫中常闻公公事迹。
父皇母后对其赞誉有加。
无论公私场合,皆评价极高。
“国之栋梁,朝廷肱骨”,此八字非轻易可担。
而胡大老爷似乎无所作为,却获此高评。
公主未嫁入胡府前,以为公公乃老成古板之人。
及至胡府,方知公公生活惬意至极。
摸鱼、摆烂、寻欢作乐……
胡大老爷在其他方面绝不逊色于人,唯独不沾烂赌与酗酒这等恶习。
初入胡府,不知深浅,但日子一长,安庆公主岂能避免与后院几位“姨娘”打交道?
尤为巧合的是,其中几位姨娘竟曾是宫中旧识。
在夫家重逢娘家人,无形间自是多了几分亲近。
安庆公主展露善意,那些宫中来的姬妾们哪有不接之理。
她们聪慧过人,岂会得罪这位出身尊贵的胡府少奶奶。
于是,安庆公主不仅学会了胡府的“家学”——麻将,还在闲聊中听闻了不少关于公公的八卦。
这些八卦听来既有趣又令人困惑。
公公全无国之重臣的庄重,反倒像个十足的老牌浪荡子?
不过,安庆公主只是将这些疑问默默藏在心底。
作为胡府新妇,公公待她并无不善,她又岂能在背后非议。
但这些听闻却在她心中悄悄种下了一颗好奇的种子。
今日,正于阳光下悠然自得,忽闻身边小宫女叽叽喳喳谈论老爷后院种地的奇闻。
安庆公主一听,好奇心起,便由小宫女搀扶着缓缓步入后院。
只见胡大老爷大大咧咧地坐在地上,身旁堆满花盆与泥土。
公公则是一身沾满泥土的利落短打,满脸笑容地拿着花盆捣鼓着什么。
那模样,分明是在种地?
安庆公主眼力不错,远远一望便不再打扰公公。
轻声对小宫女吩咐后,她转身回了自己的小院,同时告诫他人别去打扰老爷。这时,夫君胡仁彬刚好下班回家。她急忙迎了上去,帮他拂去身上的尘土,轻声讲述公公的近况。
胡仁彬一听便明白,公公肯定是又发现了什么新奇的东西。毕竟,他自己在田地里也辛苦耕耘过数月。他笑着对妻子说:“公主别担心了,老爷那是在忙家里的老本行呢。”
“那番薯、土豆就是我们父子俩在那片地里种出来的。现在老爷这么兴奋,肯定是又找到了什么珍稀的种子。”
“你整天在家,告诉其他人别去打扰老爷就好。说不定,我们大明很快又能多一种有用的作物了。”
安庆公主没想到这小小的胡府后院还有这样的秘密,听胡仁彬这么一说,她真的上了心,反复叮嘱下人。
然而,对于胡大老爷来说,这些都不重要。他现在满脑子只有一个念头——他要吃火锅!
自从得到辣椒种子后,他就一直念念不忘。此刻,他几乎要流口水了。
(本章完)
种地,对于华夏儿女来说,是刻在骨子里的热爱。
战胜外敌后,首先要看看那片土地能不能耕种;
外国朝贡时,也要研究他们带来的种子能否在当地生根发芽;
闲暇之余,便种种花草,怡情养性。
退休后,摆弄花草成了日常;
被贬边疆,亦以栽花植草为伴……
似乎人人皆如此,无论身份境遇,一旦有空暇,总会萌生种植的念头。
种地这事儿,非得亲身体验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