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真假郭淮山(1/1)
杨元嗣几乎是在一瞬间酒就醒了,他急切的问道:“你们可曾看的真切?”
鲁达回道:“洒家又不认识那什么郭淮山,不过那几个兄弟看到真切,那人却说自己就是郭开。”
杨元嗣脸色严肃,仔细问这郭开的来历。
鲁达现在是太子身边的亲信,所以几乎知道所有秘闻。
太子赵桓从小就性格懦弱,加上以前徽宗身边的杨戬、梁师成等人都赞成赵桓替换他。
徽宗本来就不喜欢太子,但是还没有到废除他的地步。
后来一系列的变故,赵桓才坐稳了太子的位置。
他一开始还小心谨慎,后来发现自己无论做什么,徽宗都不闻不问。
这时候赵桓的心魔终于也释放出来了,他也开始沉迷酒色,纵欲无度。
这就很对鲁达的胃口,太子身边虽然说有些大儒讲经教习,但是他在东宫有很大的行动自由权。
本来一开始太子还只是和自己的妃嫔们比较荒唐,到后来发现原来徽宗竟然能够出宫去会李师师。
上行下效,太子也时常偷偷逃出宫来胡天胡地。
只是他这身体素质实在太差劲了,时间一长,难免有些难言之隐。
这种事情是不敢惊动太医的,太子只能派出亲信之人去民间查访神医。
只是这样一来,病情非但没有好转,反而有了加重的迹象。
这下太子才是真正的慌了起来了,这种事情一但让徽宗知道,
赵桓的太子之位基本就算是不保了。
正在太子慌乱的时候,有个内宫的太监推荐了一个有道行的道爷。
这人正是郭开,据说有捉鬼擒妖的本领,而且尤其擅长房中术。
这下赵桓可真是瞌睡找到了枕头,急忙将那郭开召到宫中。
郭开只用了两服药就治好了太子的顽疾,又加了几粒丹药,
使太子重振雄风,更胜往昔。
这下太子对于郭开的信任更上层楼,直接将他留在宫中。
要知道留宿道士在宫中可是违背祖制的。
太子之所以冒着如此大的风险,是因为收益更大。
这郭开不知道有哪里的门路,居然能够找到许多人间绝色佳人。
这下太子殿下可就更加把持不住自己,几乎是躲在东宫里一步也不出来。
郭开这个人手段高明,性格圆滑,善于笼络人心。
他又舍得使钱,东宫里面无人不喜欢他。
杨元嗣听完了鲁达的话,思考了一会儿,问道:“你看这郭开可会武艺?”
鲁达笑道:“我看他就是个文弱道人,哪里会什么武艺?”
杨元嗣眼神一转,笑道:“先不管他,喝酒喝酒!”
第二天一早,杨元嗣就将张固安叫到书房中,仔细跟他交代,要彻底调查这个郭开的底细。
张固安很少看见杨元嗣有如此认真的时候,郑重的领命而去。
杨元嗣之所以如此重视郭开,是因为他心中已经将一条线完整的串了起来。
从他在草原遇袭,杨元嗣就怀疑是完颜宗望的主意。
但是见面后他很快就否定了这个想法,以他对完颜宗望的了解。
宗望绝对不会伪装到天衣无缝的地步。
如果不是他,就是他身边有能力做成这件事情的人。
完颜宗望身边只有郭淮山有如此实力,杨元嗣不理解的是他为什要这么做,没有动机。
直到遇到了长孙信,杨元嗣才有了答案。
长孙信之所以不投靠金国,郭郭淮山是其中很重要的因素。
完颜阿骨打的开国重臣中,名气最大的汉臣是杨朴。
但是实际上最有实力的人却是郭淮山,他的实力已经大到了金人也没有清楚认知的地步。
长孙信的志向远不止作为一个地方门阀的家主,他想成为诸葛亮。
但是越了解郭淮山,他越心惊。
长孙家在辽国境内有自己的眼线,郭淮山在辽国的实力他有真切的了解。
但是让人吃惊的是,郭淮山跟中原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长孙家在宋境内的谍子基本等同于没有,也没法了解到具体的情况。
现在出现了这么个人,杨元嗣也不得不重视。
这个军师看来也不是全心全意为了金国和阿骨打卖命。
如果他在大宋境内还有布局,那这个人所图就太大了。
只要牵扯到大宋的事情,暗杀杨元嗣也就说的通了。
郭淮山之所以一直躲着不见杨元嗣,估计也是怕自己露馅。
现在出现了这么一个人物,杨元嗣倒想去会一会他了。
郭淮山或者是说郭开接近太子一定有他的目的。
只是他肯定想不到,太子身边会有杨元嗣的侍卫。
这个家伙现在躲在东宫里,想见他一面都不容易。
杨元嗣跟鲁达商议,化妆成贴身侍卫,去会他一会。
鲁达不知道杨元嗣为何要这么做,只是觉得有趣,也乐于配合他。
郭开居住在东宫西北角一处禅房中,整天屋子里面烟雾缭绕,说是在练丹。
这道爷荤腥不忌,居然还有一副海量。
鲁达有班直的金牌,出去东宫畅通无阻。
杨元嗣跟在他后面,正好郭开有一些炼丹的材料需要人送去。
鲁达跟杨元嗣耳语了几句,杨元嗣端着一个方木盒进了禅房。
禅房本来是佛家的称谓,此时却成了郭开的道场。
杨元嗣放眼望去,里面居然还有两个妙龄女子在侍弄丹炉。
从这两个女子的穿着举止来看,绝对也不像什么正经人家出身。
郭开面向窗户而立,左手背在背后,右手拿了一本经书在看。
杨元嗣小心翼翼的说道:“道爷要的材料拿过来了。”
郭开缓缓转过身来,杨元嗣抬起头正好四目相对。
这个人郭淮山的相貌几乎是一模一样!
但是杨元嗣马上就知道这个人绝对不是郭淮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气势和习惯,别的都可以伪装,只有眼睛是最难作假的。
如果是郭淮山,他看见杨元嗣绝对不会是这个表情。
他应该是郭淮山的同胞兄弟,要不然世间不可能有如此相像的人。
郭开看着杨元嗣问道:“这位小兄弟眼生的很,不知道从哪里过来的?”
杨元嗣笑道:“我是杨元嗣,劳烦道长给郭大哥捎个口信。”
郭开眼中精光一闪,却没有开口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