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章 我只是有些不习惯(1/1)
张姨娘提着的心这才落地,只是她刚大大松了一口气,便听那医女又道。
“只是,今夜她若是高热持续不退,还是十分凶险。晚上得有人整夜守着,我也会留下来,有什么事,可以随时唤我。”
“我,我守着。老夫人,叫妾身守着沛姐儿吧。”张姨娘放下的心又提了起来,她只觉得谁守着她都不放心,只有她亲自守着,心中才安稳几分。
老夫人点了点头,她自己的亲闺女,她愿意守着便守着吧。
这时,赵成威换上常服来拜见老夫人。
“老夫人,姑丈,姑母。”
赵成威严肃着脸,一一行了礼。
“姑母,侄儿派去侯府打听消息的人回来报 。平宁侯夫人与世子夫人已经回了侯府,只是......”
赵成威顿了顿,才继续说道:“世子夫人一路受了颠簸,府上递了帖子去请御医,又请了城中的妇科圣手。好似,不大好。”
众人听见沈明珠与赵宝娥回了侯府,心下微微松了口气,又听见府中请了御医和妇科圣手,心又提了起来。
赵宝娥怀孕才八个多月,一路受了颠簸,都说七活八不活......
老夫人动了动手指,想捻一捻手中的佛珠,才想起佛珠在白日里已经丢了,便在心中念了好几句佛号。
她极为喜欢赵宝娥这个孙媳妇儿的,先不说出身宗室,身份高贵。只说她办事利落,掌家理事做得十分好。与暄哥儿有感情,对她又极为孝顺,她便不能对其冷心冷情。
只是此刻众人也有心无力,只盼着赵宝娥能平安无恙。
御医走了,众人勉强收拾妥当。
一众下人经历凶险,主家命大家先去安歇。
陶妈妈年岁大了,彻底放松下来后,才觉得身子骨不爽利,早早便歇了去。
林岁安原本也要去歇息,老夫人这里有两个宫女伺候,还有没什么大碍的另外几个丫鬟,也用不着她。
且她也觉得身上酸痛,十分疲累。
不想,老夫人却叫住了她。
“安儿,你过来。”
老夫人招招手,唤林岁安过去。
林岁安走到老夫人面前,看着屋子的林牧赵惊华等人,沉声开口。
“今日我还能侥幸活着,全是依赖这丫头。她心思缜密,一路护着我与桂枝,才没叫那些兵匪追上。我们平宁侯府向来有仇必报,有恩必还。她既救了我,此后便于别的丫鬟不同,在府中不用自称奴婢,一应待遇便与嬷嬷的月例相同吧。”
能进到老夫人屋里伺候的,一般都是老夫人的陪嫁或是以前老夫人身边的大丫鬟。
贴身伺候的体面嬷嬷月银五两,如陶妈妈这样身份不一样的,月银更是有八两。
“老夫人,护主是奴婢的本分,哪能受这些恩赏。且当时奴婢恰巧在您马车上,若是换做其她姐姐,定也会如奴婢这般做。”
听老夫人如此说,屋子里丫鬟都向林岁安投去羡慕的目光。是啊,当时若是老夫人唤她们去马车上......
林岁安以为先前老夫人说叫林岁安不用自称奴婢是玩笑话,也没将其放在心上。
见老夫人此刻当众说了出来,还有些措手不及。
虽说尊者赐,不可辞,但有些体面话还是要说的。
屋内的丫鬟们羡慕到一半儿,便听老夫人道。
“她们可不似你会驾车,又懂隐藏踪迹。不然早在马车上,便一同将性命丢了去。”
老夫人含笑看着她,又道:“先前我说了,准你不用自称奴婢,便就是要抬举你。你聪慧、忠勇,该是府上众人的表率,这些你都当得起,无需推让。”
“母亲既说你当得起,你便当得起。此回你救了本官母亲,不仅母亲要赏你,本官也要赏你。”
说罢,林牧转头与赵惊华道。
“夫人,等回了侯府,你好好儿赏她。”
“好。”赵惊华应了,随即又笑着道:“倒是不知道咱们府上还有此等人才,不知安儿是如何懂得那些隐匿踪迹之法?”
赵惊华看过不少兵书,那些手段可是斥候或是细作的手段。
林岁安来路清白,倒是不可能是细作,只是她会这些隐匿之法倒真是叫人意外。
“回二夫人。”
林岁安隐在袖间的手紧了紧,这个问题,在安全下来后她便想好了答案。
她平稳了心态,福了福身回道。
“奴婢老家后面有座山,小时候阿爹偶尔也去山上寻些野物贴补家用。奴婢记得,小时候阿爹若是说,今儿瞧见了兔子的粪便,或是瞧见了什么野物的脚印儿,那日的收获便会格外多些。阿爹与阿娘便会留下一样野物给我们打牙祭。那时难得吃一回肉,每次听见阿爹说这些话都十分开心,只盼着阿爹回回去了山上回来都说这些话,便能时常有肉吃。听几回,无意间便都记了下来。也是老夫人慈善,上天保佑老夫人,今日受人追杀时,奴婢才忽然想起幼时阿爹说的那些话。奴婢便想着,人走过的地方与动物走过的地方皆会留下痕迹,奴婢便将那些痕迹扫了去。”
林岁安说得不紧不慢,虽微垂着头,但背脊直挺,神色坦然。
“原是这样。”赵惊华心中的疑问尽去,又笑着打趣儿道:“母亲叫你不必自称奴婢,你刚刚一段话便称了五六回,瞧着主家的话也不听了?”
“不......不是,奴......我......我只是有些不习惯。”
林岁安自是习惯的,但她也不好太顺杆子往上爬。既然二夫人如此说了,那,便习惯习惯吧。
见她说话结结巴巴的,屋里众人脸上都带了些许笑意。
“好孩子,以后说话就这般说。也多谢你阿爹教你这些,等年节上再叫你弟弟来府上,我瞧着他也十分喜爱。”
老夫人看着林岁安,她知道林岁安在意自己的家人。若是直接赏她家也有些不妥,她家出了个小秀才,又不是侯府的下人。赏她家重了不合适,轻了又没必要。不如叫她会读书的弟弟与侯府多些往来,以后自有她弟弟的好处。
她弟弟好了,她家中自然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