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地下图谱(1/1)

我听盛冬讲解一番,无奈我对地理和化学实在是了解太少,之前依稀只记得“喀斯特地形”,印象中主要存在于降雨丰沛的南方。

不过有盛冬这位博物学家在,也不用费那个脑筋。

聊了几句,我精神松弛下来,说话声打破了一片死寂,适应了了对漆黑空洞里未知的恐慌。

看了看手电上的剩余使用时间,还有3个多小时,不知道还有多少路程,需要节约用电。

我有些恋恋不舍地给手电筒关机,打开了头灯。

寒意像钢针,刺痛感从指尖蔓延上来。

盛冬回头看来,他呼出的白气已经形成细冰覆满眉毛。

“冻得慌。”我抱怨了一句,感觉关了手电加热后一秒钟,手就冻僵了。

“活动下指关节,十分钟后补充能量。”他转头继续前行,活像个冷脸的老头。

空洞中凛冽的风裹着冰粒,刀子似的刮过人脸,回头看向身后的越野车,斜斜停在那里,被沙尘石子盖上一半。

感觉腰间伞绳一紧,转头望去,是盛冬在跟我招手。

我走过去看到地面上一个巨大的洞口,盛冬把战术手电光束拧到最大,我才看清。

这个裂缝足有2米宽,4-5米长,洞壁是不规则的岩层,光线下透出深沉的岩体颜色。

面罩下响起他的低沉声音,“岩体是古老冰蚀作用下裸露的火成岩基底,很坚固。”

随着光束扫动,地下洞壁的形状也逐渐清晰——并非直上直下的深井型,而是一个倾斜角度极大(60度左右)、形态极不规则的地下通道。

入口处显得相对开阔,但向深处迅速收紧变窄,形成一条向下斜陡延伸的黑暗甬道,看走势......似乎向着东北方向延伸。

再深处,光束被完全吞噬,无法触及底部。感觉下面空间很复杂。

此时周围除了我们所处空洞中灌入狂风形成的回响,和偶尔几声细微的岩壁断裂剥落声外,一片死寂。

我平时算得上胆大,中学时曾跟徐闯他们一群小伙伴,相约晚上去郊外的坟地探险,结果事到临头其他人都各种理由不来,我一个人待了2小时后,徐闯骑着自行车姗姗来迟。

此时在这种绝对安静里,后背也微微起了鸡皮疙瘩。

盛冬扔下一块碎石,很快下面响起了回声,他听了听,又扔了两块后,“下面空间很大。”

“岩层结构......稳定,没有近期新增裂点,今天刚开始降温,没有大型冰锥形成。”

“看那边。”他把手电移向深洞远端,“有硫磺结晶痕迹。”他顿了顿,光柱顺着甬道倾斜的方向扫视,“通道走向,东北偏北,20度左右。”

我脱口而出:“和狼闼古堡方向吻合!”

盛冬点头,额前卷发已经有了冰霜,他说古堡到这里的地下大概率存在热异常区,且岩层下方有干涸的流水纹路,指向东北。

他整合了所有线索——环境、矿物、地质构造、方向,得出结论:下到黑暗甬道里去。

“沿着主裂谷走,最可能摆脱低温环境,而且会接近古堡。”

听罢我抬头寻找固定伞绳的地方,左侧有块突出的岩石看起来很稳固,高度适中,我伸出胳膊就能轻松够到。

以这里作为基脚,用伞绳固定,我们可以顺着绳子下去。

盛冬想拿出手机,想查查视频资料,看怎么打“普鲁士抓结”。结果手机屏幕上只有黑白的电池图标和一个惊叹号,底下一行字:温度过低,设备无法使用,请到温度适宜的环境后尝试开机。

饶是他冷静如冰,此刻后脑勺仿佛也有“尴尬”二字。

我试着打了个双绳结,其中一根打活扣,这样我们俩到了下面,拽其中一根,就可以解开绳结。

本来这个绳子不值钱,只是前路情况未知,所以伞绳还是不要随意丢弃的好。

盛冬看我固定好绳结,说这叫“布林结”。

我是不知道这个叫法,只记得小时候淘气,爬巷子口的老槐树,用这种系法在树桠间栓紧麻绳,然后攥着绳溜下去,手心磨得发烫,美其名曰“速降”。

最紧要的就是脚一落地,顺手一拽绳头,整根绳子“嗖”地从树顶抽回。

围观的小伙伴们拍着手喊:“再来一次”。想来也是多年没用过这个技能,所幸还不算手生。

甬道的黑暗如同干掉的墨迹,我往下看了两眼,决定先下去——攀爬下降这种体力活,我应该比盛冬更适合。

“我来吧。”说着,我打开战术手电,用伞绳一头死死捆牢,然后慢慢放进下方的裂缝里,“我先下去探探虚实。”

手电缓缓垂入黑暗,绳子绷直下沉1米......2米......雪亮的光芒渐渐变暗,如同被装进盒子的萤火虫,仿佛随时会被掐灭。

很快总长四米的绳子放完,末端的手电悬在了半空,没有触底。

低头看去,方圆一米的空间被照亮,周围是扭曲波纹状石壁,地面看不清是否平坦,要是有那种野外的荧光棒就好了,扔下去几根就能看清楚。

“小武,在石头上多系一根绳子,这头拴在你腰上。”盛冬沉吟了一下,又拿出根伞绳。

我刚开始觉得没必要,转念一想,这种陌生环境,还是小心点好,就接过绳子在左侧突出的岩石上系好,另一头穿在腰间的金属环上。

按亮头灯,我双手抓紧,双脚虚夹住伞绳增加摩擦,腰腹核心收紧发力,沿着裂缝入口下降。

说不紧张是假的,这个裂缝不是直上直下,里面是形状不太规则的扭曲岩壁,不知道有没有尖锐的岩石在下面等着我。

战术手电体积小,所以刚才放下很顺畅,并没发现周围有什么障碍物。

我的动作缓慢又谨慎,得益于这几年的定期健身,虽然穿的很臃肿,下降两三米还没觉得累。

伴随着靴底在岩石上摩擦的“沙沙”声和碎石屑滚落的细微声响,还有手套上被绳索摩擦的灼热感,我清晰地看到战术手电,正孤零零地悬在脚下。

加上头灯的光线,我看到右侧有块突出的岩石距离我1米左右,上面2米见方,很平坦,像个平台,这之外怪石嶙峋,不好落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