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寒窟冰渊(1/1)

霜降的子夜,零下十八度。

我和盛冬掉入地狱之口。

后知后觉得我在大概2秒钟后才想到是地面塌陷,我们俩连人带车掉了下去。

刚才下坠前,因为路面不平,车速很慢,加上我刚才下意识地踩了刹车,现在车轮不再转动。

盛冬让我双手抱头,缩起脖子,他单手曲臂架在头顶,另一手按钮关闭了引擎,这么做可以避免油箱破损后的起火。

车身倾斜着落下,跟中学物理重力实验不同,真实的SUV车并不是规则的形状,再加上我们两个人坐在车内,还带着水平初速度,因此不是竖直下落。

刚才因为事发突然,我右手没有及时松开方向盘,被巨力侧向撕扯,现在肩胛和手腕感觉火辣得疼,可能是拉伤了。

盛冬虽然矮身下去,脊背却绷得笔直,像是拉直的弓弦蓄势待发。

关闭了引擎后,他左手探向扶手箱,摸索两下,雪亮的光柱从他手中射向车窗外,原来是他在这电光火石间找到了战术手电!

处变不惊,还能找到紧急措施应对险境,扑克脸果然是理性得可怕。

呯得一声巨响,后轮落地,盛冬看向我,伸出手掌撑在车顶上,我赶紧照做。

果然1秒钟后,前轮落地,我们先是身体一沉,又弹向车顶,在手掌的缓冲下,避免了头撞车顶,要不然估计至少是个脑震荡。

刚刚平稳下来,就感觉浑身骨头和五脏六腑被重重挤压,有一瞬间我感觉自己会吐血。

强忍着失重后的眩晕感,看盛冬解开了安全带,我刚要打开车门,就听得头顶传来类似瀑布的哗啦声,泥沙俱下像倾盆的大雨一样掩埋了车头,还有冰晶砸在机器盖上的脆响。

大概过了3-4分钟,砂石渐渐停止下落。

盛冬爬到后排物资中翻翻捡捡,强光手电放在一边照明。

“抓紧时间。强光手电、户外电源、水、食品、燃料。”他头也不抬地说。

后排的物资本来码放的整整齐齐,刚刚的坠车事故,让车厢一片狼藉,我刚烧的热水要不是旋钮式壶盖,此刻怕是要洒了一车。

车现在看起来没有大碍,但可能车门窗已经受损,室外的寒意已经侵入进来。

我也扑到后车厢开始找寻物资,盛冬利索的抽出折叠营地铲和羽绒内胆,戴上头灯。

翻检中,还找到了半箱白酒,车是盛冬姨夫,也就是乐橙爸爸在H市分公司派来的,看来是公司宴请时用的。

盛冬拿出两瓶撕开纸盒,塞给我一瓶,“高度酒,除了喝一口御寒,还能当燃料。”

我们在车里换好羽绒内胆,套上冲锋衣,每人一个鼓鼓的登山包。

盛冬打开后备箱门,又是一阵沙石落下,等了几秒钟,我们钻了出去。

后备箱的门是上下开的,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帮我们抵挡上面洞口落下的冰块和石子,比我们从驾驶门和副驾驶门出去安全系数大很多。

下车后,盛冬先用战术手电扫视四周,然后走到一个洞口处,看向战术手电尾端的指南针,按亮头灯,“小武,咱们往这边走。”

我依言走过去,“咱们没拿帐篷,草率了。”

我以为是怕留在车里不安全,所以离开车辆,我们不知道这里地层的稳定度,万一继续陷落,我们就会被埋在冻土深坑里。

“咱们走路去狼闼古堡,不待在这里。”盛冬一边走一边看着手机上贺康发来的地图。

“这温度,咱们走着去?大概还有20多公里吧?”我担心刚才的事故,伤了盛冬的脑子。

“零下20度左右,27-28公里。”盛冬声音沉稳带着坚定。

“这种溶蚀空洞的温度会随着地下深度而改变,再下降五米,可能温度会提升到零下十度。”他目光扫过洞壁。

“现在我们距离地表至少5米,就算等到文山带人赶来,也不知道要折腾多久。今天是初次降温到零下,也才刚刚下雪,所以没有太多积雪和厚冰层,地下行进应该是安全的。”笃定的语气,让我以为我们俩在爬公园里的小山。

怕我没信心似的,他又补充:“徐闯那边情况危急,耽误不起,咱们的装备也算够用。”

我迎着他目光点点头,“明白,按照你的判断出发,闯子那边的确耽误不得。”

说着,他拿出卫星电话,开机后发现有信号,拨给了文山,并把屏幕上的经纬坐标告诉他,让他到达这个地点后,向狼闼古堡的方向出发,这样我们距离不会太远。

收好电话后,盛冬单手拿着营地铲,一手举着战术手电,走在前面探路。

我经过几分钟的平复,从刚才的惊险中冷静下来,现在感觉除了手脚冰凉,并没其他不适。

拉紧袖口,裤脚牢牢塞在防寒靴里,刚才下车时,我顺手把给徐闯带的劳保棉大衣披在肩膀上,此刻身体臃肿一大圈。

我们在“众乐”户外店买的战术手电不但待机久,还是多功能户外用品,不但在尾端有指南针,中间手柄处还能加热,这在低温环境下简直是福音。

我们买的防寒手套是轻便款,不算厚,现在这个温度下,手指已经快冻僵了。

我按开了手电的加热钮,很快微微热度直达手心,感觉就连手电清冷的光都有了些暖意。

盛冬拿出一根安全绳也叫伞绳,尼龙材质,差不多四米长,两端分别系在我们防寒服腰间的搭扣上,如果我们其中一个人遇到地面塌陷,还有个保障。

固定好伞绳,他动作没有丝毫迟滞,声音不高但清晰:“小心头上掉落石块,另外现在我们体力最足,先行进1小时,我在前面探路。”

他后一句话几乎被风声掩盖,照明强光在前方闪动如同北极星。

伞绳绷紧之前,我也稳步走起来,脚下的石块大小参差,也不知道是不是低温环境下的错觉,像是走在一堆冰块上。

走了大概15分钟,感觉周围的风力变小,盛冬随口给我讲起了溶蚀空洞。

这是在寒带荒原地区的常见地貌,形成的原因是可溶性岩石受含有二氧化碳的地下水长期溶蚀,加上冻融作用使岩石裂隙扩大,逐渐形成冻蚀空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