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恩科(1/1)
京城——
因有国丧,从除夕到上元,京中始终只挂着白绫,没有半分热闹可言。
但幸运的是,许多事情都能以此为由往后一拖再拖。
按理新帝是不能刚登基就改换年号的,最好是过一年再说。
可偏偏晟帝驾崩在年前,眨眼就是第一个新年。
京中所有人都焦头烂额,唯有宋清终于得了机会,将早就透支的身体好好将养了一番。
到了初五,已经过了七日大孝,晟帝被葬于皇陵,未建太庙,谥钦帝。
新帝的登基大典则暂定至正月二十五,意为过二十七日的孝期。
因朝中事务繁多,宫中初七便恢复了早朝,谁也想不到,新帝第一次早朝,便进行了两个时辰。
论来论去刑部和大理寺几个主事人最是口干舌燥。
年前就被递到先帝面前的几部贪腐之事,到了年后还没个定论。
原因实在简单,因为牵扯的人太多了,若全部清理了,这朝堂能空下近一半的位置。
虽然年前就定了御史中丞方知正与兵部尚书席瀚的死罪,可死罪和死罪也是有区别的。
是满门抄斩,还是株连几族,是即刻问斩还是凌迟处死?
秦泽本就不曾杀过人,更是没下过这般在他看来算得上残酷的决断。
最后大约是在荀礼的提醒下,秦泽将量刑交给了刑部尚书庞英与大理寺卿周符,要二人一一理清方案后呈到正心殿去,再请众臣裁决。
堂上人吵得不可开交,宋清神色恹恹地听着,好似这一切都和她无关似的。
直到听到有人在旁边不住地喊着“宋大人”,她才恍然回神,抬头看向秦泽。
“宋大人不解释一下吗?”身后传来不知来自谁的质问声。
宋清扭头,一脸疑惑:“解释什么?”
“你,”说话人被她的态度惹恼,“天牢失火当日,有人见到宋大人出入其中,宋大人对此不做解释吗?”
宋清看了那人一眼,失笑道:“怎么,你们御史台现在挑人错,连证据都不准备了吗?”
“宋大人!”年前才和宋清大闹一场的御史大夫范谨上前一步怒道,“我等不过是合理怀疑,望宋大人为自己证个清白,倒是宋大人,开口便是讥讽之言,未免太过跋扈!”
“正是如此,”先前说话的人亦开口道,“天牢失火,罪妇殷氏消失,反贼闲王被人杀害,此等大事,理应查出一个水落石出。”
宋清冷笑:“既是天牢失火,查案也是禁军的事,跟你们御史台有何干系?若本官有疑,禁军统领自会问话于我,何须二位操心?”
上方秦泽抿唇看着台下人对峙,努力从权势争锋的角度去理解此事。
饶是他也看得出来,此番的确是御史台率先挑衅。
至于宋清出入天牢之事,秦泽不想管,也不大信。
秦泽觉得,殷姝丽消失与闲王被杀一事若是与宋清有关,此人绝不会留下如此粗浅的错处的。
于是他开口道:“宋大人所言有理,天牢一事由禁军查探,御史台当务之急,应是监察各部,清理自身才是。”
“陛下,”范谨上前两步道,“御史台如今人丁零落,维持已是难事,遑论令人信服,陛下所言监察各部,清理自身,老臣实在有心无力。”
秦泽还没应声,堂中传出一声嗤笑:“干不了就滚,有的是人愿意干。”
众人立刻看过去,庞英浑不在意地睨了范谨一眼,然后光明正大地冷哼一声。
“你!”范瑾瞪向庞英,又扭头望向不远处的宋章。
殿上失仪,口出狂言,自是要由这个殿中御史弹劾。
宋章挺直腰板,还未开口便忽觉得身上一冷。
他抬头看了一圈,随后撞见了宋清淡漠的目光,旁边亦传来一声隐晦的咳嗽。
宋章攥紧了手,随后默默低下头去,好像什么都没瞧见。
范瑾瞪向宋章,又看了一眼方才咳嗽那人,这才意识到自己虽然留在御史台,但当真是“有心无力”了。
宋清收回目光,却对着范瑾柔和地笑了笑,在后者疑惑又厌恶的目光下上前两步。
她面对秦泽弯腰说道:“陛下,人手不足非御史台独有,吏部,兵部亦是如此,朝廷确该再纳人才,以补缺漏。”
“那,宋……宋卿看,该如何?”秦泽还未适应各类称呼,有些别扭地问道。
宋清看向他道:“去年与前年的春秋闱考皆有意外,不少才德兼备之人因个中缘由而错失金榜,不如借此机会,由陛下再开闱考,既为朝廷广纳人才,亦彰陛下皇恩浩荡。”
此言一出,殿中众人皆垂目沉思,有人眼前一亮,觉得此举实在巧妙,也有人担心乱了往年秩序,或有不妥。
秦泽也有些犹豫:“可今年,并非科考之年。”
“的确如此,可朝廷与社稷有需要,自当顺势为之。”
秦泽思索着此事的可行性,殿中有人站出来问道:“可科考本就劳人心力,在此用人短缺之际添上一次,是否太过麻烦?”
“那便缩紧人数,允去年春闱落榜后一定数量的学子和官员子嗣参加,”宋清说道,“想来因去年事故心生不满的学子们和被误了子弟前路的官员们,定能体会到陛下的仁德与良苦用心。”
殿上安静了一会儿,秦泽看向荀礼,后者上前道:“臣觉得宋大人所言,可行。”
“好,那便先交由西台与翰林院拟令吧。”秦泽点了点头,又问道,“宋大人觉得,此举该以何名义?”
宋清眨了眨眼,略一思索便道:“既是皇室与朝廷因恩而设,便称之‘恩科’,与往年闱考的‘正科’区分开吧。”
“恩科……”秦泽的眼睛亮了亮,第一次露出来些许松快的笑意,“那就这么办吧。”
过于年轻的帝王第一次体会到凌驾他人之上,生杀予夺的滋味。
宋清将落在秦泽脸上的目光收回,噙着笑低头道:“陛下,圣明。”
事务终于论到散朝的时候,有加急的军报送到了皇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