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庄周梦蝶(1/1)
普修斯在梦语中译为:无关过程,唯一结果。
地理课上,孟亦摆弄着手中的硬币,硬币整体呈银色,十分精细,正反面分别刻着“Yes”和“No”的图案。
此时天开始下起了小雨,室内灰蒙蒙一片。
为了测试这枚硬币的作用,孟亦分别掷了三次。
第一次“今天会不会下雨。”硬币被高高抛起后平稳地落在桌面上——“Yes”。
第二次,孟亦将硬币放在了手心:“今天下午六点会不会有雨。”原本平静的硬币顿时翻了个身——“No”。
第三次,孟亦嘴上问着今天会不会有雨,心里却想着:今天下午六点会不会有雨。硬币显示“No”。
在第三次抛完后,孟亦眼前突然闪过了一个茧,伴随着孟亦的心脏同时跳动了一下。
孟亦果断退入到深层思海当中,一个虫茧赫然矗立在陆地中央的那颗巨树旁边,足足有2米高。雨水不断滴在虫茧上,孟亦似乎看见了一缕茧丝断了,虫茧也似乎大了些许。
“你听过庄周梦蝶的故事吗?”
牛顿右手提在胸前,缓步走到孟亦身边。
“梦神最喜欢蝴蝶了。”
他的手轻抚在茧上,自顾自地讲起了故事。
战国时期,一位哲学家从梦中恍然惊醒,这位哲学家刚刚结束了一场长达5年的赛跑,和一只蝴蝶。没人知道这5年里他是怎么活下来的,连他自己也不清楚,只是头痛,身子也变得十分削瘦。
在那只蝴蝶忽地出现在他的脑海里后,他开始健忘,开始嗜睡,开始没精打采,直至某天夜里,他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翩翩起舞。等到他清醒时,他正立在湖面上,他居然已经分不清究竟是自己梦到了自己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梦到自己变成了他。他的深层思海几乎快被残食殆尽了,好在蝴蝶的主人来了。那个自称梦神的人在那个人手上写下了一行字后便又消失了。
“跑,别让蝴蝶追上你。”
由此,他开始了长达5年的长跑,当5年的长跑结束后,他疲惫地倒在了床上,有种劫后余生的感觉。第二天晚上,他又梦见了自己回到了那片湖,梦神正站在湖中间等他,为了补偿他,梦神帮他开启了深层思海,并教了他进入的方法。就在梦快结束的时候,那个人提到了自己的名字。
他说他叫庄周,也就是后人口中的“庄子”。
孟亦盘坐在地上,将刚才的故事一字一句地记在了一个本子上。他躺在了地上,这是他第一次靠这棵树这么近,也是刚发现原来这棵树这么高,几乎要触到思维之海了。要说在这片空间里有什么不可控之物,这棵树一定算一个。
此时正惬意的孟亦,完全不知道一根粉笔正向他疾速飞来,硬生生地把他砸出了深层思海。
“孟亦,起来回答这个问题。”
这是一道关于水循环的题,经过推演,他觉得自己有必要回答出这个问题。
伴着孟亦的回答,老师熟练地在黑板上画起了水循环的流程图,从海上内循环到海陆间循环再到陆地内循环,一气呵成。
结尾时老师习惯性地在黑板上按下了一个点,这一个点像是激活了孟亦的灵感,使孟亦在纸上疯狂地画了起来,同样的一气呵成。
为了检验这张推导图的正确性,他趴在了桌子上,进入了那片湖。
思维空间里有两片湖,上面的称为思维之海,下面的称为深层思海。孟亦站在思维之海上,随机想了一个复杂几何体,将其放在湖面上。孟亦的眼睛紧盯着它,看着它不断下沉,最后掉入到深层思海当中,这个过程用了十二分钟。
“这就是记忆的过程吗,和‘下渗’差不多。”
接着他又想了另一个复杂几何体,用同样的方法使其下渗,不同的是,当它快要沉下去时,孟亦转过了头,不再想它,等感受到脚下的水波时,才再次转过头。那个几何体自己浮了上来。
“这是记忆的遗忘过程。”
又经过好几次类似这样的实验后,他又发现了一个细节:物品下渗得越深,下渗的速度越慢,甚至有时下渗的力不如浮力大或持平,这时就需要注意力更加集中,才能使它继续下渗。
这让他联想到了永久记忆和瞬时记忆。如果说进入深层思海的叫永久记忆,那么其他一切未进入过深层思海的都叫瞬时记忆。
为了验证这一点,他又取出了之前掉入深层思海的几何体,至于取出的方法也很简单,就是“想”它。同样地他将其放在湖面上,后转过身不去想它,即便孟亦感觉到了脚下的水波后也不去想它。直至三分钟后,他转过了身,那个几何体不再下沉,而是上浮,发生了和刚刚完全相反的情况。
“进入过深层思海的东西,在思维之海中会自动下渗,想它又会上浮,就跟取东西一样。”
孟亦明白了这便是永久记忆,即便你不去刻意巩固、回忆它,它也不会像往后的几个几何体一样升华,彻底消失在思维空间当中。这又和磁效应连系上了,假设整片深层思海是一块大磁块,那么进入过深层思海的物品就是铁屑。
想明白一切的孟亦沉入了深层思海,他要亲眼看看物品是怎样飘到上层的思维之海的。
每次进入深层思海都会引发一场或大或小的降水,以致思维之海会变得更薄,孟亦知道这对自己而言是有好处的。
人如果要翻看回忆的话,是要透过一层思维之海的,就好比思维之海的上方是一双眼睛,思维之海则是一层薄雾,眼睛向下俯视时,如果雾越薄,看得就越清楚,反之则看不真切。思维之海越薄的话,物品下渗的速度也会越快,也就是记忆力会更好,这在孟亦嘴里便是:
“天赋。”
孟亦蹲下身子,盯着那个几何体,他清楚地看到那个几何体由固态变成了液态,形成了一片水雾。这绝对不是汽态,孟亦可以清楚地看到悬浮在空中的小水滴。水雾不断上升,直至触到思维之海,水雾像是被冷却了,又变回了固体。
“这有点像蒸发。”
孟亦很惊喜,他没想到思维世界的本质真的是水。
做完一切后,他有些累了,索性一头倒在了草地上,他问了牛顿一个问题:
“为什么这里是湖,却要叫它思维之海啊。”
孟亦没希望牛顿会回答这个问题,他已经习惯了这样的“自言自语”。牛顿却走到了孟亦的身边坐下,解释了起来:
“人的认知是有限的,就像那只青蛙只能看见天的一隅,所以你能看见的海洋也是有限的。
“但正因如此,我们才要不断探索,去追寻全知的真理。”
孟亦这一整天几乎都是在深层思海中度过的,也就是旁观者眼里的睡觉。在他前前后后进了七次深层思海之后,他发现那个茧好像大了一圈。
“难道这个茧是以思维空间里的水作为养料的吗?”他在心里这样想着,目前已知的导致虫茧变大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使用硬币,第二个便是这。
总之他决定减少进入深层思海的次数了。
外界已是下午5点多,老师合上了书,瞥了一眼孟亦,临走时还不忘带一嘴:“都快高考的人了,还上课睡觉。”
说话的人被孟亦称为熊老师,具体叫什么孟亦不知道,也懒得去知道,反正也没有叫他全名的机会。自从孟亦的父亲死后,在孟亦的世界观里一切都是充满敌意的,所有人都是自私的。
傍晚他回到家躺在床上,意识不由自主地进入了深层思海当中,之前他已经将五岁到十八岁存留下的回忆全看了一遍,现在他打算看看那本《我之书》了。
孟亦招呼焉取下了那本书,书的封面很朴素,只有三个字“我之书”,孟亦大概扫了一遍,上面都是以第三人称视角,从客观角度描述的故事。
从出生到小学再到初中,书中的内容都十分的简洁,单调,直到高一那一年的那一场车祸。
十二月二十九日冬,在回老家过年途中,由于地面积雪,轮胎打滑,刹车失灵,车掀翻在了地上,大火蔓延至车身,母亲将孟亦从车里拉了出来,之后车体发生了爆炸,孟亦的父亲死在了里面……
十二月三十日冬,孟亦得了一种病,开始变得孤僻,他的母亲为他找了医生并开了药……
九月二日秋,母亲为孟亦炖了鸡汤,孟亦浅喝了两口……
之后便是孟亦开始梦游的事,看完后,孟亦将书丢回了书架,他坚信这本书一定是将什么细节忽略了,自己的母亲可不是什么好人,至少在孟亦眼中她不是个好人。
当年他可是亲眼看着她和父亲吵架导致父亲操作失误车子掀翻在了地上,并且亲眼看到她挣开了父亲求救的手,导致父亲死在了车里。更何况他刚刚看过从出生到现在的、能存留下的全部回忆,对这一段记忆尤为深刻。
但孟亦还是问了一句:“记忆回放和《我之书》我应该信谁?”
无人回答。
孟亦走出了图书馆,伸了个懒腰,这几天的思考让他的精神已疲惫不堪。
牛顿拍了拍孟亦的肩膀:“准备好再次执灯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