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4章 解析大魏皇朝的出兵意图!实力暴涨的凡王府?(1/1)
接着,
荀彧先生稍稍停顿了一下,
然后继续详细地解释道:“要想获得最大的地盘和好处,估计还是王爷以及他背后的大萧皇朝更具优势。
毕竟,王爷如今已经成功占据了大楚皇朝北境将近一半的地盘,而且还在持续不断地进攻剩下的一半疆域。
无论是从攻占的地盘面积,还是从攻占所用的时间来看,大萧皇朝都占据着绝对的优势。”
他稍稍喘了口气,
接着说道:“不仅如此,随着王府中大量傀儡的制造,尤其是那些能够飞行的傀儡,更是让王爷手中拥有了快速投送大量武者精锐大军兵力的能力。
这使得他在抢占地盘方面,更是将大魏皇朝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他略微提高了声音,
再次强调道:“此外,一旦大楚皇朝的牵制消失,大魏皇朝恐怕也难以逃脱步大楚皇朝后尘的命运。
大魏皇朝的皇帝魏渊如此精明的一个人,又怎么可能看不到这一点呢?
所以,对于大魏皇朝来说,最好的选择莫过于狠狠地咬上一口大楚皇朝这块肥肉,
然后继续维持与大楚皇朝表面上的同盟关系,实际上却心怀鬼胎。
这无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的选择!”
随着荀彧的话音落下,
整个后花园都陷入了短暂的沉默之中。
然而,就在这静谧的氛围中,
六皇子萧凡却突然发出了一阵爽朗的笑声。
他手中把玩着那枚白色的棋子,仿佛那不仅仅是一枚棋子,更像是整个天下的棋盘。
萧凡的笑容灿烂而自信,仿佛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两位先生啊!”萧凡开口说道,声音中透露出对二人的赞赏,
“你们不愧是本王的心腹和智囊谋士啊!对于大魏皇朝的这次行动,你们的分析简直是鞭辟入里、入木三分啊!
就好像你们是大魏皇朝君臣肚子里的蛔虫一样,对他们的心思了如指掌。”
说完,
萧凡又是一阵大笑,笑声在后花园中回荡,
让人不禁也跟着心情愉悦起来。
“呵呵!”萧凡接着说道,
“如果大魏皇朝错过了这一次对大楚皇朝的瓜分盛宴,
那恐怕他们就再也没有和本王,乃至整个大萧皇朝抗衡的资本了。”
他的话语中充满了自信和霸气,
似乎根本不把大魏皇朝放在眼里。
而听到自家王爷如此说,
张良先生和荀彧先生对视一眼,然后默契地点了点头。
他们对萧凡的评价并没有觉得夸张,
因为他们深知自家王爷麾下的实力。
那些威名赫赫的精锐武者大军,每一支都拥有着强大的战斗力,
足以媲美中域三大皇朝最精锐的百战兵团!
再加上从之前剿灭的大楚皇朝百万精锐出征军那里缴获的大量武器装备和优质马匹,
又组建一支极其精锐的武者兵团,就叫做南阳军。
这支军队的规模将达到惊人的百万之众,其中包括八十万精锐的武者步兵和二十万精锐的骑兵。
南阳军将成为六皇子萧凡的南阳王府封地的核心机动力量。
它的存在具有多重重要意义。
首先,它可以有效地威慑封地内各州的那些心怀不轨的宵小之徒,让他们不敢轻易造次。
其次,南阳军还可以作为支援前线的强大后备力量,随时准备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然而,这仅仅是六皇子萧凡实力的一部分。
六皇子萧凡的南阳王府本身就拥有庞大的势力,其麾下还有许多附属势力和江湖势力,
比如霸主势力的金钱帮、流沙组织等等。
这些势力在各自的领域都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和实力。
此外,六皇子萧凡还展现出了卓越的战略眼光和远见卓识。
他提前布局,派人前往大魏皇朝、混乱州、海域以及南巫域等地扩展自己的势力。
这些地区有的是战略要地,有的地方是可以快速方便地发展势力。
在这些地方扎下势力,对于六皇子萧凡以后的布局,来说无疑是如虎添翼。
在张良先生和荀彧先生看来,
如果大楚皇朝不派出大军进行干预,
那么按照目前的局势发展下去,
估计用不了两个月的时间,
大楚皇朝的整个北境恐怕就要落入自家王爷六皇子萧凡的手中了。
紧接着,
六皇子萧凡与荀彧先生、张良先生相对而坐,棋盘之上黑白棋子交错,二人你来我往,杀得难解难分。
而在棋局之余,他们也不忘商讨一些关于王府封地管理和治理的良策,以及王府未来的长远规划。
.......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
不知不觉间,半个月的时间如流水般匆匆而过。
就在这时,一则惊人的消息如同一阵狂风席卷而来,迅速传遍了整个中域,
甚至连四周的各个地域也都知晓了这一消息——大魏皇朝的镇国公公孙扬竟然率领着几十万武者精锐大军,如天降神兵一般,突然对大楚皇朝南境发动了突袭!
这一消息犹如巨石入水,激起千层浪,各种谣言也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冒了出来。
有人说:“大萧皇朝和大魏皇朝暗中勾结,秘密结成同盟,企图南北夹击,将大楚皇朝一举瓜分!”
还有人讲:“大魏皇朝这是背信弃义,在大楚皇朝背后捅刀子,想要从大楚皇朝中分得一杯羹!”
更有甚者惊呼:“大爆炸新闻啊!大楚皇朝如今可谓是岌岌可危,面临着覆灭的巨大风险!”
甚至还有人断言:“大楚皇朝周边的那些皇朝都已经开始蠢蠢欲动了,大楚皇朝的落幕恐怕就在眼前!”
这简直就是一句至理名言:“没有离谱,只有更离谱的!”
大萧皇朝和大魏皇朝作为主动出击的一方,
他们疆域内的百姓和江湖人士竟然都把这些谣言当成了一回事。
然而,大楚皇朝的情况却截然不同。
无论是大楚皇朝疆域内的普通百姓、江湖人士,还是朝廷官员,
尤其是大楚皇朝北境和南境的人们,
都被这些谣言搅得人心惶惶,充满了担忧和恐惧。
许多富商、巨贾和大势力察觉到了这种不安的气氛,开始悄悄地采取行动。
他们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财产和年轻一辈的优秀子弟向大楚皇朝的中境,
甚至是大楚皇朝最安全的地方——大楚都城转移。
仿佛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稍稍安心一些。
相比之下,
大楚皇族完全统治的中境和大楚都城的情况还算稍好一些。
但即便如此,这里也弥漫着一种紧张的氛围,让人感到压抑和不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