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8章 宫锁心玉6(1/1)

锦盒中的翡翠耳坠在烛光下泛着冷冽的光。姜琳用指尖轻轻拨弄着它们,思绪纷乱。德妃代为转交这份"礼物"已经三天了,她依然不知道该如何处理。

"琳丫头,发什么呆呢?"良妃的声音将姜琳拉回现实。

姜琳慌忙将耳坠藏入袖中:"回娘娘的话,奴婢只是在想...想一味药方。"

"是吗?"良妃似笑非笑地看着她,"我瞧你魂不守舍的样子,倒像是少女怀春。"

姜琳脸颊一热:"娘娘说笑了..."

"是禩儿吧?"良妃放下手中的绣活,"这几日他每次来,你的眼睛就跟粘在他身上似的。"

"奴婢不敢!"姜琳急得差点打翻茶盏,心脏在胸腔里疯狂跳动。她的心思有这么明显吗?

良妃轻笑:"紧张什么?我又没责怪你。"她示意姜琳坐下,"禩儿这孩子,从小就招姑娘喜欢。只是他性子淡,又一心扑在朝政上,至今没对哪个姑娘特别上心..."她意味深长地看了姜琳一眼,"直到遇见你。"

姜琳的手指无意识地绞紧了衣角:"八阿哥对奴婢只是...只是欣赏才学罢了。"

"或许吧。"良妃没有继续追问,转而说道,"对了,禩儿说今日要过来用晚膳,你去小厨房看看,让他们准备些他爱吃的菜。"

姜琳如蒙大赦,连忙起身告退。走出殿门,她长舒一口气,摸了摸发烫的脸颊。良妃的话让她既甜蜜又惶恐。她对胤禩的感情确实已经超出了主仆之分,但这注定是一场无果的暗恋——且不说身份悬殊,单是她知晓的历史结局就足以让她却步。

历史上,胤禩将在雍正登基后被削爵圈禁,最终惨死。而她,一个知道未来的穿越者,能眼睁睁看着心爱之人走向悲剧吗?但如果她试图改变历史,又会带来什么后果?

袖中的翡翠耳坠沉甸甸的,提醒着她另一个威胁——四阿哥胤禛的注意。那天德妃的召见绝非偶然,胤禛一定在谋划什么。想到这里,姜琳决定去一趟英华殿,再看一眼那本神秘古籍。也许那里有她需要的答案...

午后,趁着良妃午睡,姜琳借口去太医院取药,绕道前往英华殿。白天的英华殿比夜晚热闹许多,喇嘛们正在殿内诵经,香客络绎不绝。姜琳装作普通香客,跪在佛前佯装祈祷,实则暗中观察那排经架。

让她失望的是,那本无名古籍不见了!经架上的其他经书都还在,唯独那本关键的古籍不知所踪。姜琳心头一紧——是被那个太监拿走了,还是四阿哥的人先下手为强?

"施主在找什么?"一个苍老的声音在身后响起。

姜琳回头,看见一位年迈的喇嘛正疑惑地看着她。

"没...没什么。"她慌忙合十行礼,"只是觉得这里的经书很齐全。"

"哦?施主对佛经也有研究?"老喇嘛来了兴趣。

姜琳灵机一动:"弟子曾听人说起,这里藏有一本特殊的经书,记载了一些...超自然的现象。"

老喇嘛的眼神突然变得警惕:"施主从何处听来此等谣言?英华殿只有正统佛经,哪来什么'超自然'的记载?"

"是弟子唐突了。"姜琳连忙道歉,同时注意到老喇嘛说话时眼神不自觉地瞟向殿后某个方向。

离开英华殿,姜琳没有直接回景阳宫,而是绕到殿后查看。那里有一排低矮的厢房,应该是喇嘛们的住处。其中一间门上挂着铜锁,窗户也被厚厚的帘子遮住,显得格外神秘。

"莫非古籍被移到了那里?"姜琳暗忖,但白天人多眼杂,她不敢贸然行动,只能记下位置,打算改日再来查探。

回到景阳宫,姜琳发现胤禩已经来了,正在庭院里与良妃对弈。阳光透过海棠花的间隙洒在他月白色的长袍上,勾勒出一圈柔和的轮廓。他眉头微蹙,全神贯注地盯着棋盘,那专注的侧脸让姜琳心头一颤。

"琳丫头回来了。"良妃先发现了她,"药取到了吗?"

姜琳这才想起自己的借口,慌忙拿出从太医院随便要的几包安神茶:"取到了。"

胤禩抬头,目光与她相遇,嘴角微微上扬:"姜姑娘。"

简单的两个字,却让姜琳心跳加速。她低头行礼,掩饰脸上的红晕:"八阿哥。"

"正好,你来帮我看看这局棋。"良妃招手,"禩儿都快把我逼入绝境了。"

姜琳走到棋盘前,假装认真观棋,实则能清晰地闻到胤禩身上淡淡的沉香味。这种距离下,她甚至能看见他修长睫毛在脸上投下的阴影。

"姜姑娘也懂棋?"胤禩轻声问。

"略知一二。"姜琳强迫自己专注于棋盘,"娘娘若下在这里,或可解围。"

良妃按她的建议落子,果然扭转了局势。胤禩惊讶地看了姜琳一眼:"姜姑娘棋艺不凡。"

"侥幸罢了。"姜琳谦虚道,却在心里苦笑——她哪懂什么围棋,只是大学时参加过围棋社团,记得几个基本棋形而已。

一局终了,胤禩以微弱优势取胜。良妃佯装不悦:"你们两个联手欺负我一个老婆子,不公平!"

"母妃言重了。"胤禩笑道,"儿臣只是侥幸。"

晚膳时,姜琳作为贴身宫女站在良妃身后伺候。胤禩谈起近日朝政,语气平静,但姜琳能看出他眼中的疲惫。自被康熙训斥后,他的处境越发艰难,许多昔日追随者开始动摇。

"四哥近来颇得皇阿玛欢心。"胤禩夹了一筷子鲈鱼,状似随意地说,"前几日还被指派审理江南科场案,这可是肥差。"

姜琳心头一紧——四阿哥胤禛确实正在崛起,这是历史上雍正登基的前兆。

"禛儿一向低调务实,皇上赏识他也不奇怪。"良妃公允地说,"倒是你,禩儿,最近少在皇上面前走动为好。"

"儿臣明白。"胤禩点头,目光却不自觉地飘向姜琳,似乎在寻求她的意见。

姜琳轻轻点头,示意良妃说得对。胤禩眼中闪过一丝笑意,那默契的交流让姜琳胸口发暖。

晚膳后,良妃称要诵经,让姜琳送胤禩出宫。两人走在幽静的宫道上,月光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

"八阿哥近日可好?"姜琳打破沉默。

胤禩叹了口气:"如你所见,不算太好。四哥步步高升,我却...不过也好,总算看清了哪些人是真心,哪些人是趋炎附势。"

姜琳听出他话中的落寞,心中一痛。历史上记载胤禩以"八贤王"着称,广结善缘,但此刻的他更像是一个被朋友背叛的普通人。

"八阿哥..."她不知该如何安慰,鬼使神差地,她伸出手,轻轻握住了胤禩的手腕。

这个在现代再普通不过的安慰动作,在清朝却是极其大胆的举动。胤禩浑身一僵,惊讶地看着她。姜琳这才意识到自己的失态,慌忙缩手,却被胤禩反手握住了。

"姜姑娘..."他的声音有些沙哑,"多谢你...一直在我身边。"

月光下,胤禩的眼睛如同两泓清泉,清晰地映出她的倒影。姜琳感到一阵眩晕,既是因为这超越主仆界限的亲密,也是因为内心汹涌的情感。她知道应该抽手退开,却怎么也动不了。

"我...我只是尽本分。"她低声说,心跳声大得仿佛整个宫道都能听见。

"不,你做的远不止本分。"胤禩的手指轻轻摩挲着她的手背,"你的建议,你的陪伴...对我意义重大。"

姜琳的眼眶突然湿润了。这个在史书中被描述为"八面玲珑"的皇子,此刻在她面前如此真实、脆弱。她多想告诉他未来会发生什么,多想帮他避开那悲惨的命运...

"八阿哥!"一个急促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两人如触电般分开。姜琳回头,看见一个小太监气喘吁吁地跑来:"八阿哥,九阿哥府上来人,说有急事请您过去一趟!"

胤禩皱了皱眉:"知道了。"他转向姜琳,声音恢复了平常的克制,"姜姑娘,就送到这里吧。替我向母妃告罪,说我改日再来看她。"

姜琳行礼送别,看着胤禩的背影消失在宫道尽头。手上还残留着他掌心的温度,胸口却像压了一块大石。这种感情太危险了——对她,对胤禩,都是如此。

回到自己的小屋,姜琳取出四阿哥送的翡翠耳坠和那张纸条,又拿出怀中的玉佩。三样东西摆在桌上,仿佛在代表她面前的三条路:接受四阿哥的招揽,寻找方法回到现代,或者...留下来与胤禩共同面对未知的命运。

"我该怎么办..."她轻声自问,手指抚过玉佩上神秘的纹路。

就在这时,玉佩突然变得滚烫,内部的金色纹路开始流动,形成一行清晰的字迹:"月圆之夜,子时,英华殿秘阁。"

姜琳倒吸一口冷气——这是穿越回去的线索!玉佩在指引她!根据月相,三天后就是月圆之夜。她必须抓住这个机会,去英华殿一探究竟。

但想到要离开胤禩,她的心就像被撕裂一般疼痛。短短几个月的相处,这个历史上的人物已经在她心中占据了不可替代的位置。

辗转反侧一夜后,姜琳决定在离开前为胤禩做些什么。第二天一早,她请求良妃允许她去一趟胤禩的书房,帮他整理文书。

"去吧。"良妃似乎看透了什么,眼中带着慈爱,"禩儿最近确实需要人照顾。"

胤禩的书房比上次来时更加凌乱,显然主人心情不佳。姜琳开始细心整理散落的奏折和书籍,将它们分门别类放好。在整理一摞诗词集时,一张薄纸从中滑落。姜琳捡起来,发现是一首未完成的诗:

"夜雨敲窗梦不成,孤灯不明思欲倾。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字迹潦草,墨迹深浅不一,似乎是在情绪激动时写下的。姜琳心头一酸——这是胤禩的心声吗?那个在众人面前永远从容优雅的"八贤王",私下里也会如此孤独伤心?

她小心地将诗稿放回原处,想了想,提笔在旁边续了两句:

"纵使丹青难画心,自有知音解此情。"

写完她就后悔了——太冒失了!正要撕掉,门外突然传来脚步声。姜琳慌忙将诗稿塞回书中,但已经来不及了。

"姜姑娘?"胤禩站在门口,惊讶地看着她,"你怎么在这里?"

"奴婢...奴婢奉良妃娘娘之命,来帮八阿哥整理书房。"姜琳低头行礼,心跳如鼓。

胤禩走近,目光扫过明显整洁了许多的书案:"多谢。母妃有心了。"

一阵尴尬的沉默。姜琳能感觉到胤禩的目光在她脸上逡巡,似乎在寻找什么。

"那...奴婢告退。"她急于逃离,生怕胤禩发现那首诗。

"等等。"胤禩叫住她,从书架上抽出那本她刚才放回的诗集,"你看了这个?"

姜琳浑身僵硬,不知如何回答。胤禩翻到那张诗稿,看到了她续写的两句。他的表情变得复杂,既惊讶又感动。

"你...懂我的意思。"他轻声说,不是疑问而是肯定。

姜琳鼓起勇气抬头:"八阿哥的才华,不该被朝堂风波埋没。"

"才华?"胤禩苦笑,"在皇阿玛眼中,我的'才华'不过是结党营私的手段罢了。"

"皇上终会明白八阿哥的忠心。"

"或许吧。"胤禩将诗稿递给她,"既然你续了后两句,这首诗就送给你吧。"

姜琳震惊地接过诗稿——在文人眼中,诗作如同心血,赠诗意味着极深的情谊。她小心地将诗稿折好,放入袖中:"奴婢...定当珍藏。"

两人相对而立,书房内安静得能听见彼此的呼吸声。姜琳多想告诉他自己来自未来,告诉他即将面临的危险,但理智最终占了上风。改变历史的后果无人能料,也许会让事情变得更糟。

"八阿哥..."她最终只是说,"无论发生什么,请记住,有人真心敬佩您、关心您。"

胤禩眼中闪过一丝讶异,随即化为温柔:"姜姑娘,你真是个...特别的人。"

特别。这个词在姜琳心中回荡。在胤禩眼中,她不是卑微的宫女,不是政治棋子,而是"特别"的存在。这个认知让她既甜蜜又痛苦。

离开书房时,姜琳下定决心:月圆之夜去英华殿查明穿越的方法,但在那之前,她会尽己所能帮助胤禩。也许...也许她能在不改变大历史的前提下,稍微改善他的处境?

三天后,月圆之夜。

姜琳等到景阳宫所有人都睡下后,悄悄起身,揣着玉佩溜出房门。月光如水,将紫禁城镀上一层银辉。她轻车熟路地避开巡逻的侍卫,来到英华殿后的神秘厢房。

门上的铜锁在月光下泛着冷光。姜琳正发愁如何开锁,怀中的玉佩突然变得滚烫。她将玉佩贴近锁孔,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锁"咔嗒"一声,自己打开了!

厢房内漆黑一片,弥漫着陈旧的墨香和尘土味。姜琳借着月光摸索,发现这里似乎是个藏经阁,四壁都是书架,中央摆着一张长桌。

她取出早已准备好的蜡烛点燃,微弱的光亮驱散了部分黑暗。架子上摆满了古老的典籍,有些看起来已经泛黄破损。姜琳仔细搜寻,却没有找到那本无名古籍。

"在哪里..."她焦急地喃喃自语,手中的玉佩突然开始震动,指向房间最里面的一个暗格。

姜琳走过去,发现墙上有一块略微突出的砖。她按下砖块,一个隐蔽的小抽屉弹了出来。里面静静地躺着一本薄薄的小册子——正是那本无名古籍!

她颤抖着双手取出古籍,在烛光下翻开。与上次不同,这次当她手握玉佩阅读时,原本看不懂的文字竟然变得清晰可辨!

"时空逆行之术,需以'时之钥'为媒,于月圆之夜,在能量汇聚处举行仪式..."姜琳轻声读着,"...需有缘人之血,与时空彼端之物共鸣..."

她越读越激动。这本书详细记载了穿越时空的方法!所谓的"时之钥"显然就是她的玉佩;"能量汇聚处"指的是像英华殿这样历史悠久的地方;"月圆之夜"就是现在;而"时空彼端之物"...

姜琳从怀中掏出一个小布包,里面是她穿越时随身携带的几样现代物品:一支圆珠笔、一枚硬币和手机(早已没电)。这些应该就是"时空彼端之物"了。

至于"有缘人之血"...姜琳咬破手指,将一滴血滴在玉佩上。血珠接触玉佩的瞬间,整个房间突然亮如白昼!古籍上的文字漂浮到空中,组成了一个光环,将姜琳笼罩其中。

"成功了!"她惊喜地低呼,但下一刻,一个念头如冷水浇下:她真的要回去吗?回到那个没有胤禩的现代?

就在她犹豫的瞬间,门外突然传来脚步声和说话声。姜琳慌忙吹灭蜡烛,躲到长桌下。

"...就在里面,奴才亲眼看见有光!"一个尖细的声音说道——是那个太监!

"开门。"另一个低沉的声音命令道。

姜琳屏住呼吸——那是四阿哥胤禛的声音!他怎么会在这里?

门被推开,火把的光亮照进屋内。姜琳能看见两双靴子走近长桌,其中一双明显是上好的官靴。

"东西不见了!"太监尖叫道,"明明放在这里的!"

"搜。"胤禛的声音冷得像冰,"一定还在附近。"

姜琳握紧古籍和玉佩,心跳如雷。若被发现,她必死无疑。就在这危急时刻,玉佩突然发出微弱的蓝光,形成一个刚好能笼罩她的小型光环。

"咦?刚才好像看到那边有光..."太监疑惑地说。

"去看看。"胤禛命令道。

两人的脚步声渐渐远去。姜琳抓住机会,悄无声息地溜出厢房,头也不回地跑回景阳宫。

回到自己的小屋,姜琳瘫坐在床上,浑身发抖。她成功了!找到了穿越回去的方法!但为什么心中没有喜悦,只有无尽的空虚?

她翻开古籍最后几页,上面写道:"时空逆行一旦启动,有缘人需在三个满月内完成仪式,否则'时之钥'将失效..."

三个月。她还有三个月的时间做决定。

窗外,满月高悬,清冷的月光洒在床前。姜琳取出胤禩赠给她的诗稿,轻轻抚摸着上面的字迹。留下还是离开,这个选择比想象中更加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