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 暴风雨前的宁静(四)(1/1)

李宏看着沙沟的位置,眼神瞬间一亮,但紧接着又眉头紧锁。

诚如吴青所言,沙沟地形确实是一个可以围歼敌军的大好位置。但是,鬼子也不是泥捏的,想要将鬼子压迫在沟底,难度很大。别的不说,单论鬼子行军长度,骑马就有 10 公里左右,布置这么大一个包围圈,每处防线兵力肯定单薄。

一念至此,李宏脸上十分担忧地问:“老吴,鬼子可是一个骑兵旅团,我们有能力将鬼子完全压迫在沟底吗?如果压不住,被鬼子占领两侧高地,那我们的包围圈岂不是成了笑话?”

吴青此刻脸上也露出苦涩,无奈地说:“司令,这也是我目前苦苦思考的问题,只是暂时还没有什么好办法。”

李宏想了想,说:“既然没有把握将鬼子压迫在沟底,那不如换个思路。我们忌惮鬼子骑兵的是他们那强大的攻击力和灵活的机动性,若是我们限制住鬼子这两项优势,那么是不是就好打了呢?你可以从这方面思考,不必非要局限于传统伏击战中。”

“有道理。”吴青仿佛思维一下被打开,紧紧盯着地图。“司令,你说得对,是我陷入思维误区了。”

李宏拍了拍吴青肩膀,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所谓战术,都要因地制宜,我们用兵一定要讲求实事求是,头脑灵活,绝不能呆板迟钝。”

吴青认真地听着,一脸受教的样子,郑重地说:“司令,我明白了,我一定会找出打败敌骑兵第一旅团的办法。”

之后,李宏在吴青的陪同下,视察了一圈战士们的训练情况。

不得不说,107 师的战士无论是在纪律性还是训练水平上,都无愧于全军第一的名号,名副其实的王牌。论单兵作战水平,实际上已经和鬼子普通部队不相上下,一比一完全可以和鬼子甲种师团的一个旅团单挑。

李宏十分满意地夸赞道:“好啊,弟兄们训练的很刻苦,表现也很棒,不愧是我倾注心血打造的王牌,我很期待他们在战场上的表现。”

事实上,得益于李宏在军中大力推行文化思想素质教育,战士们都很清楚自己为何而战,都有着坚定的信仰,这也是李宏麾下的部队时刻保持着斗志昂扬的根本原因。

中午时分,李宏和战士们共进午餐,一起聊家常,谈天说地,气氛十分融洽。

战士们一开始都对李宏还是心生畏惧,说话也是小心翼翼,生怕说错话。不过随着李宏表现的越来越平易近人,战士们胆子也逐渐大了起来,看向李宏也不再那么害怕。

吃饭时,李宏注意到一个年纪约 19 岁左右的二等兵,对着碗里的猪肉眉头紧皱,迟迟不动筷。

李宏好奇地走过去,和蔼可亲地问:“兄弟,我看你眉头紧皱,可是有什么难事吗?若是有,尽管说出来,咱们都是弟兄,部队一定会帮你解决的。”

二等兵摇摇头,然后怯生生地小声说:“司令,倒也不是什么难事,就是我是一个回族人,饮食中是禁止吃猪肉的。这些猪肉我不能吃,但倒掉又怕浪费食物被处罚,因此我一时不知道怎么做?”

李宏微微一笑,温和地说:“没事,这个问题是我考虑不周,你不用害怕。既然你不吃猪肉,就把猪肉给我的,这样就不算浪费了。

你们这些少数民族出身的战士与我们汉族不同,你们有自己的一些生活习惯,是我考虑不周,忽略了这块。”

说着,李宏便让士兵将碗里的猪肉都挑出来给自己。

二等兵顿时松了一口气,感慨地说:“司令,谢谢您帮我解决了这些猪肉,不然我还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李宏笑道:“无妨,小兄弟,我看你年纪不大,应该入伍不久吧?你叫什么名字?”

二等兵回答道:“我叫马孝安,甘肃兰州人。”

李宏听后,赞扬道:“兰州,那可是个好地方啊,不仅是我们国家的西北重镇,听说还有许多美食。据说那里的羊肉、拉面很出名啊!”

马孝安此刻心中已经不再拘束,心性单纯的他也打开了话匣,连忙给李宏介绍起了家乡。

“司令,要是您哪天去了兰州,一定要带上我,我可以带你去我家。我娘做饭可好吃了,尤其是拉面,手艺十里八乡都闻名。”

“好啊,孝安,那我们就此约定,下次我去兰州,一定带上你一起。不过你可得在战场上注意安全,给我好好活着,明白吗?”

“明白。司令,您放心,我娘说了,我命大着呢。”

“好,那就好,我们一言为定。”

说罢,李宏掏出了一枚随身携带的大洋,递给马孝安,说:“初次认识,我也没什么别的礼物,这块大洋就送给你了,作为我们友谊的象征。”

马孝安兴奋地接过大洋,仿佛得到了一件无价之宝,小心翼翼地揣进兜里,随即掏出一块残破的玉,说:“司令,我身上没什么别的,这块玉是我离家时我娘送我的,我把它送给您。”

李宏连忙婉拒:“这块玉是你娘送你的,太贵重了,我不能收。这样,你拿一枚子弹给我,就当做我们的友谊象征。”

马孝安听后,当即掏出一枚子弹,递给李宏。

李宏还不知道,正是因为这个马孝安,使得李宏及时醒悟过来部队民族政策的不足。也正是这个马孝安,让李宏的军中凝聚力大大提高,大大推动了军中民族政策的实行。

同样,在日后的抗日战场上,马孝安更是奋勇作战,成为军中少数民族战士的英雄典范,最后更是成为李宏麾下着名的少数民族将领之一。

回到司令部之后,李宏继续投身于紧张繁忙的战前准备之中。一方面调兵遣将,迷惑敌军,进行战略欺骗;一方面积极动员百姓,调集各项军需物资,以支援接下来的大战。

整个晋西北被完全动员起来,战争阴云笼罩,一场大战正在悄悄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