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朝会5(1/1)
随着隆裕皇太后的懿旨落下,凌霄与隆裕皇太后看着群臣领旨谢恩后,殿内陷入一片沉寂。
没有争执,没有异议,甚至连一声叹息都没有。
——所有人都默认了。
对此凌霄与皇太后都感到了十分满意,既然大事已定,那剩下的便是围绕清查内务府账目,展开一系列的改革。
醇亲王载沣垂首而立,神色平静,仿佛早已预料到这样的结果。打算趁热打铁,配合皇太后以及内务府总管马佳绍英敲定几项事关皇室未来的政策。
肃亲王善耆和恭亲王溥伟虽面色阴沉,却也只是沉默地攥紧了手中的朝珠,没有出言反对。却在考量如今民国政府的多方动向,打算退朝后尽快联系日本方面,加快双方的合作发动满蒙独立运动。
那些清流老臣们,方才还义愤填膺地痛斥民国政府干涉内政,此刻却也只是低垂着头,不发一言。都对于皇太后能够下旨,清查内务府贪腐者都已感到十分满意,这才对得起自己这士大夫的风骨节气。
但清流遗老们却都觉得还不够,应当如他们之前聚会商议那般,要求对内务府的财务,采购等制度进行改革,增加透明度,加强监管。以期望达到内务府通过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确保内务府的官员再无可乘之机。
而内务府下辖的各司官员却如丧考比。
——他们不是无力反驳,而是不敢反驳。
他们都已回过味儿来,本还仰仗着皇室离不开内务府的服侍,以及有内务府总管马佳绍英和世续大人的庇护,能够大事化小,安然无事。
如今这些人是打算把内务府的官员献祭再和民国政府谈判,是彻底把他们放弃了。
内务府总管马佳绍英站在殿中,面色苍白,却挺直了脊背,仿佛早已做好了牺牲属官的准备。
面对即将来临的内务府下辖各司属官的强力抵抗。
前内务府总管大臣世续更是面无表情,眼神淡漠,仿佛这一切与他毫无干系。
——弃车保帅,本就是官场常态,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并且世续本人与袁世凯还是颇有些交情,打算散朝后私下拜访一番,探听探听其动向。
殿内静得可怕,只有隆裕太后手中的帕子微微颤抖,指尖泛白。她环视众人,心中一片警惕——这些平日里争权夺利的大臣们,此刻竟如此默契地选择了妥协,看来借助袁世凯这把刀是再合适不过的。
——因为他们都知道,内务府的贪腐早已成为把柄,若不严惩,民国政府绝不会善罢甘休。
——更因为,他们各自心中,早已盘算好了退路。
醇亲王载沣微微抬眼,目光扫过众人,心中冷笑——肃亲王和恭亲王私下勾结日本人,早已打点好退路,而不少清流老臣们暗中联络民国新贵,世续更是早已抽身自保……否则也不会在皇上一逊位便辞去内务府总管大臣的职务。
事关自身利益生死存亡——谁还会在乎这些个内务府属官的死活?
养心殿内争论渐起,前内务府总管世续与清流老臣们各执一词,讨论对内务府涉事人员的惩办力度,气氛微妙而紧绷。
世续面色沉稳,声音低沉却坚定:"臣以为,惩办之事当有度,若株连过广,恐内务府运转瘫痪,反误皇室日常。"他微微抬眼,扫过众人,"不如分等处置——首恶者革职退赃,次者罚俸降级,余者训诫留任。如此既能整肃纲纪,又不至伤及根本。"
"荒谬!"一位帝师惊忿而起,白须颤动,"贪腐之罪,岂能轻纵?必须严惩不贷,以儆效尤!"
"正是!"另一位翰林老臣附和,"一律涉事官员,当罢官职、追赃款,绝不可姑息!"
然而,清流们虽言辞激烈,却也心照不宣地未提"追杀到底"——杀人不过头点地,他们真正在意的,是借此机会推动内务府改革。
前内务府总管世续辩解道,声音低沉而谨慎:"皇上、皇太后,臣以为,内务府涉事人员虽有过错,但惩办之事,当适可而止。"
他微微抬眼,观察太后神色,见她并未显出不悦,才继续道:"若惩处过重,恐寒了办事人员之心,日后差事更难推行;若惩处过轻,又难堵悠悠众口。因此,臣建议——"
"世续大人此言差矣!"一位清流老臣突然打断,白须颤动,义愤填膺,"内务府贪腐,证据确凿,若不严惩,何以正纲纪?何以服天下?"
殿内顿时议论纷纷。
醇亲王载沣冷眼旁观,心知世续这是弃卒保车——严惩几个出头鸟,保住内务府根基。
肃亲王善耆突然冷笑:"世续大人倒是念旧情。可这些人贪墨的,可是皇家的银子!丢的是皇家的颜面。"
世续不慌不忙:"正因事关皇家,才更需稳妥。若仓促行事,反让民国政府看笑话。"
"你——"善耆语塞,脸色铁青。
现任内务府总管马佳绍英站在一旁,面色紧绷,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朝珠,却始终未发一言。他深知,此刻无论支持哪一方,都可能引火烧身,索性沉默以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况且马佳绍英这段时间以来多少也猜到了皇太后与醇亲王究竟想做什么?
养心殿内争吵不可开交之时,而宝座上的凌霄和隆裕皇太后却在低声交流,如今的局面正是他们乐意所见。
凌霄与皇太后醇亲王载沣,对内务府的涉事人员,自有决断。知道在这朝堂上吵不出个所以然,若是贸然支持哪一方?反倒是不美,在这些官员的心中留下不好的印象。
隆裕皇太后打算依照几人私下商定那样,表面对涉事官员轻轻放过,在民国政府介入时,迫于民国政府的威压,借助民国的手对这些官员进行处理。
隆裕皇太后见局势差不多了。
隆裕太后疲惫地揉了揉眉心:"罢了,便依世续所奏,分等处置。"一来是安抚人心,表现出对众多官员的宽恕,收买人心。
——高高举起,轻轻落下。
世续深深叩首,掩去眼中一丝如释重负的神色。
"臣附议。"醇亲王载沣适时开口,声音沉稳有力,"惩办之外,更需建制防弊。可对内务府进行全面改革——制定详细采买标准,工程全程监督,引入西洋审计制度,甚至聘请洋人会计,确保账目清明。"
他的提议条理分明,既回应了清流的要求,又暗合皇室自保之需——改革内务府,正是防范民国政府介入的最好借口。
清流老臣们特别是诸位帝师,听到醇亲王载沣的如此提议,当即互相示意共同表示同意,赞同改革内务府,以此限制内务府官员的权力。
现任内务府总管马佳绍英,也是出言表示赞同,皇室自上而下的改革,面对民国政府来势汹汹的介入手段,能够有效的反驳,大清皇室能够自治。
世续看着诸位同僚陆续的表态,自己却皱着眉头,若是内务府改革成功,怕是不好插手。
但刚才为了内务府下辖诸多官员,已经据理力争过了,这事儿显然是对皇室百利而无一害,这一下不能再反对了。
——便也表示赞成!
而肃亲王善耆与恭亲王溥伟等人,则冷眼旁观,神色漠然。他们对内务府的存废变革毫无兴趣,满心只想着如何加快与日本人的合作,推进满蒙独立运动。殿内的争论,于他们而言,不过是无关痛痒的琐事。
隆裕太后疲惫地揉了揉眉心,终于缓缓开口:"便依醇亲王所奏,着手内务府改革。"
殿外轻风掠过,卷着几片绿叶扑在窗棂上,混着雨水沙沙作响,似在无声嘲弄这场各怀鬼胎的朝议。
醇亲王载沣目光转向世续,见他虽面色凝重,却并无抗拒之意,便知此事已成定局。他微微颔首,随即上前一步,向隆裕皇太后拱手道:
"既然皇太后已下旨整顿内务府,臣自当尽心配合绍英大人,彻查积弊,绝不姑息,一同商议相关改革章程。"
他的声音沉稳有力,在殿内回荡,仿佛一锤定音。
随后,他侧目看向绍英,语气中带着几分不容置疑的意味:"绍英大人,内务府当尽快拟好公函,呈请皇太后用印,发往民国大总统府。"
马佳绍英深吸一口气,躬身应道:"奴才遵旨。"
载沣微微点头,目光又转向隆裕皇太后,继续道:"此外,本王以为,当尽快邀请袁世凯进紫禁城一叙。皇太后可借此机会,与他商议内务府整顿之事,定下章程,以免再生枝节。"
他的话说得滴水不漏,既给了皇室体面,又给了民国政府台阶。殿内众人心知肚明——这哪里是商议?分明是妥协。
——但无人反驳。
隆裕皇太后沉默片刻,终于缓缓点头:"醇亲王所言极是,便依此办理。"
——大局已定。
载沣垂眸,嘴角掠过一丝冷意。
——内务府的贪官污吏注定成为弃子,而皇室……至少还能保全最后一丝尊严。
——至于袁世凯?他想要的,从来就不只是内务府,但那又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