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章 班师回朝(1/1)

建安十一年秋,秋风送爽,渭水汤汤。自刘浪率领汉军平定益州的消息经信使快马传回长安后,这座汉室都城便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欢腾之中。

天子刘协接到奏报时,正于未央宫批阅奏章,黄门一路急走,将刘浪的奏章送上。

天子接过一看:“益州已定,粮草军械等业已转运过半,臣率大军不日班师回朝”。

当即掷笔起身,面露狂喜。他比任何人都清楚,益州的纳入对汉室意味着什么。

自董卓乱政、迁都长安以来,汉室虽有复兴之志,却始终受制于疆域狭小、物资匮乏。

关中虽有险可守,却经战乱凋敝,人口稀少;凉州、并州虽归朝廷,却多为边地,物产有限。

而益州素有“天府之国”的美称,沃野千里,粮草丰足,府库中更积存有刘璋父子数十年的财富。

如今平定益州,汉室不仅将关中的险峻与巴蜀的富庶融为一体,更拥有了“据关中以拒北方,拥巴蜀以充府库”的稳固格局,复兴大业终于迈出了最关键的一步。

有了益州的输血,关中很快就能恢复原来的繁华,这对如今的汉室朝廷来说,是关乎存亡的大事。也是将来汉室能否扫荡天下的,至关重要的拼图。

再退一万步来说,即便将来不能东出函谷,扫平天下,再兴大汉,也可以据关陇以自守,恢复到昔日战国时期的格局。

“快!传朕旨意!”汉献帝快步走到殿外,对内侍下令:“朕要亲自率领文武百官,出城三十里,至渭水之畔迎接刘浪将军与班师大军!另传旨京兆尹,筹备庆功宴席,犒劳归来将士!”

天子亲自出城三十里迎接凯旋的大军,说起来容易,实际上要做的事很多。

上面一张嘴,下面跑断腿。

旨意下达后,长安城内迅速忙碌起来:皇叔刘备、司空杨彪、等重臣连夜商议迎接礼仪,确定天子亲迎、百官随行、百姓观礼的规制。

京兆尹则组织人手清扫官道、搭建迎接高台,还特意召集长安城内的乐师、工匠,准备在迎接现场奏响雅乐、摆放庆功仪仗。

百姓们得知天子要亲迎大军,更是兴奋不已,纷纷提前两日便开始准备,有人缝制锦旗,有人备好酒食,只盼着能亲眼见证这一盛况。

八月下旬的清晨,天刚蒙蒙亮,渭水之畔的迎接场地已布置妥当。

高台之上,悬挂着“汉室复兴”“平定益州”的锦缎横幅,两侧排列着象征天子仪仗的旌旗与鼓乐。

高台之下,文武百官身着朝服,按品级依次列队,尚书令皇叔刘备、司空杨彪站在百官之首,神色庄重而喜悦。

官道两侧,挤满了前来观礼的长安百姓,大家手持锦旗、焚香祈福,空气中弥漫着喜庆的气息。

辰时过半,远处的官道尽头突然扬起漫天尘土,伴随着阵阵整齐的马蹄声与军号声,一支庞大的军队渐渐映入众人眼帘——那正是刘浪率领的班师大军。

只见队伍前方,一面“汉”字大旗迎风招展,旗下的刘浪身披玄色战甲,腰悬宝刀,骑着一匹通体乌黑的战马,身姿挺拔,目光锐利。

他身后,赵云、魏延、胡车儿、张任、吴懿等将领身着铠甲,按序排列;再往后,是二十万汉军将士组成的方阵,士兵们手持兵器,步伐整齐,军容严整得如同一块移动的钢铁,气势磅礴,震撼人心。

“大军凯旋回朝——”随着内侍的高声通报,汉献帝快步走下高台,朝着刘浪的方向迎去。

此时刘浪也已看到前方的迎接队伍,当即翻身下马,快步上前。

“皇兄!”汉献帝一把握住刘浪的手,语气激动得有些颤抖:“你平定益州,为汉室立下不世之功!朕与百官、百姓已在此等候多日,只为亲眼见证这复兴之兆!”

自刘浪拥立汉献帝复位以来,两人虽为君臣,却因共同的复兴目标而结下深厚信任。因刘浪也是汉室宗亲,又比天子年长,天子经常以“皇兄”相称,以示对刘浪的倚重与亲近。

刘浪连忙躬身行礼,语气谦逊:“陛下言重了。臣能平定益州,全赖陛下圣明,信任臣以兵权;更赖麾下将士奋勇杀敌,不畏牺牲;还有益州百姓深明大义,主动归附。此功非臣一人之功,乃汉室之幸,天下之幸,臣不敢独揽。”

话音刚落,皇叔刘备、司空杨彪等百官纷纷上前,对着刘浪拱手道贺:“恭喜将军平定益州,贺我汉室得此天府之地!”

紧接着,两侧的百姓爆发出震天的欢呼声:“汉室万岁!陛下万岁!”欢呼声与军号声、鼓乐声交织在一起,回荡在渭水之畔,久久不散。

刘浪起身环视四周,只见百官面带崇敬,百姓眼中满是期盼,二十万汉军将士则挺直身躯,目光坚定地望着他。

这一刻,他心中再次涌起一股强烈的责任感:益州的平定只是开始,未来还要平定曹操、袁熙等诸侯,让汉室重归一统,让天下百姓安居乐业。

随后,在汉献帝的邀请下,刘浪与将领们陪同天子登上高台,接受百官与百姓的朝贺。

乐师奏响庆功雅乐,工匠点燃礼炮,渭水之畔一片欢腾。

天子望着台下整齐的大军与欢庆的百姓,心中感慨万千:有此强军,有此贤臣,有此民心,汉室复兴、平定天下,定是指日可待!

当日午后,刘浪率领大军随汉献帝返回长安,长安城内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百姓们沿街跪拜,向班师将士献上酒食。

这场盛大的迎接仪式,不仅是对伐蜀将士的嘉奖,更向天下传递了一个信号:汉室已然崛起,复兴大业,势不可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