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9章 蜀女多情(1/1)

建安十一年秋,成都城外的汉军大营旌旗猎猎,空气中弥漫着凯旋的喜悦。

自去年刘浪率军南下伐蜀,历经剑门关攻坚战、成都围城战,前后耗时一年有余,如今益州全境平定,府库物资转运大半,终于到了班师回朝的时刻。

如今秋高气爽,正是行军的好时节。若是再拖延时日,等到冬天,大雪封山,就只能等到来年开春后,积雪消融才能班师回朝了。

回顾此次伐蜀之战,汉军最初出兵十万,其中两万余将士在攻打剑门关时壮烈牺牲。

除了那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下第一雄关,曾让汉军付出了惨重代价;而后续攻克梓潼、涪城、绵竹,直至围困成都,因蜀军军心涣散、多有归降,汉军伤亡甚微。

令人惊叹的是,待班师之时,汉军的规模竟从八万扩充至二十万,这新增的十二万兵力,皆来自归降的蜀军:既有剑门关失守后随张任归降的精锐,也有成都城破后放下武器的刘璋部众,更有阆中严颜麾下愿随汉室征战的将士。

益州四面环山、易守难攻,如今已成为关中的“后花园”,除南方偶有南蛮作乱外,境内已无外敌。

若让数十万蜀军继续留守蜀中,不仅会造成兵力冗余,还可能因为天高皇帝远,引发不必要的麻烦。刘浪可不想再来一次蜀中征伐战。

是以早在转运府库物资时,他便着手整顿归降蜀军:首先剔除军中老弱病残,按每人发放三个月口粮与路费,或让其返乡务农,或安排迁徙至关中、长安一带参与屯田。

此举既为关中充实了劳动力,也让老弱将士得以安享晚年;其次筛选青壮精锐,通过严格的体能与军纪考核,最终留下十五万可战之兵,编入汉军序列,统一配备军械、进行操练。

兵力整顿完毕后,刘浪开始部署益州留守事宜。

剑门关连接汉中,如今汉中已为汉室所有,无需额外驻军;阆中毗邻凉州,而凉州由关羽镇守,边防稳固,亦无设防必要。

最终他决定,仅留三万大军驻守益州,交由巴郡太守严颜统领,总揽益州军事。

严颜老将军虽年近六旬,却不服老,仍有率军征战之心,且不愿背井离乡、远离蜀地。

刘浪便顺其心意,改封他为“南中都督”,命其率军进驻南中边境,专门负责抵御南蛮作乱,守护益州南部安宁。

而益州政务,则继续由别驾张松主持,与严颜一文一武、相辅相成,共同维系益州的稳定。

至于曾镇守剑门关的张任,因其乃是不可多得的良将、且为人更是忠心耿耿,刘浪决定带他一同班师回朝,毕竟将来不论是东出扫平天下,还是留在后方镇守一方,都比在益州更有用武之地。

一切安排妥当后,建安十一年八月初八,刘浪率领二十万汉军,浩浩荡荡地从成都出发,沿金牛道北上。

汉军在益州秋毫无犯、安抚民生的举措,早已赢得了蜀地百姓的民心。

大军行进时,旗帜遮天蔽日,马蹄踏地如雷,沿途郡县的百姓纷纷走出家门,手持酒食前来送行。

更有那火辣辣的川妹子,对着心仪的兵哥哥明送秋波,眉目传情。

汉军平定益州期间,除了以严明军纪赢得百姓敬畏,更因士卒们主动助民、体恤民生的举动,收获了蜀地百姓的真心拥戴。

蜀地女子素来以性情热烈、敢爱敢恨闻名,面对这些身着铠甲却心怀善意的汉军士卒,不少姑娘渐渐动了心。

尤其是在汉军帮助百姓修缮被战火损毁的房屋、协助农户抢收庄稼、护送流民返回乡里的过程中,士卒们的质朴、勇武与体贴,与此前益州地方军队的散漫、欺压形成鲜明对比,更让蜀女们心生倾慕。

成都郊外的一处村落里,士卒李三柱正帮村民王老汉修补屋顶。

他动作麻利地递瓦、垒砖,额头上的汗水顺着脸颊滑落,王老汉的女儿王小翠端着一碗凉茶上前,轻声道:“兵大哥,歇会儿喝口水吧。”

李三柱回过头,看到小翠红着脸递来茶碗,连忙接过道谢,两人目光相遇,皆是一阵慌乱。

自汉军进驻村落以来,李三柱常来帮王家干活,小翠也总在一旁帮忙递工具、送茶水,一来二去,彼此心中都多了几分异样的情愫。

类似的场景,在益州各地不断上演。有的士卒在协助治理都江堰时,与负责送饭的当地女子互生好感。

有的在护送商贾往返郡县时,与途中遇到的蜀女渐生情意;还有的在军营附近的市集上,与摆摊卖货的姑娘因一次偶然的相助而结缘。

这些汉军士卒多是关中、凉州子弟,常年随军征战,尚未成家;蜀女们则看中士卒们的可靠与担当,愿以终身相托。

很快,汉军士卒与蜀女相恋的消息,便传遍了益州各地,也传到了刘浪的耳中。

起初,有将领向刘浪禀报此事,担忧这些士卒们私定终身会影响军纪,建议加以禁止。

刘浪却并未急于定论,因为他知道,汉军士卒远离家乡,常年征战,若是能在蜀地找到一个合适的老婆,既能解决个人问题,更能拉近汉军与蜀地百姓的距离,为益州的长治久安增添一份羁绊。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为防有人仗势欺人,暗中欺辱百姓,他亲自走访了几处汉军驻地与周边村落,亲眼看到士卒与蜀女相处时的真挚。

有的情侣在田间并肩劳作,笑语盈盈;有的在树下低声交谈,眼神中满是眷恋;还有的已由女方长辈出面,商议婚嫁事宜。

回到成都府衙后,刘浪召集众将议事,明确表态:“我军将士远离故土,为汉室征战,如今能在蜀地遇到两情相悦之人,乃是美事。

军纪虽严,却非不近人情——只要双方皆为自愿,且符合礼法,便无需禁止,反而应予以成全。”

随后,他正式颁布令谕,对军中士卒与蜀女通婚一事作出规定:

第一,需经双方自愿,严禁士卒强逼、利诱蜀女,若有违反,以军法论处。

第二,是士卒需向所属将领报备,由军中文书协助核查双方身份,确保蜀女非有夫之妇,士卒亦无家室在乡。

第三,是鼓励双方按蜀地习俗举办婚礼,军中可酌情给予婚假,赏赐少量绸缎、粮食作为贺礼。

第四,若士卒后续随大军班师回朝,愿携妻子同行者,朝廷将负责安排沿途食宿;愿留居蜀地者,可申请退伍,由地方官府协助分配土地、安置家业。

令谕颁布后,汉军上下一片欢腾。士卒们再也无需遮掩与蜀女的情意,纷纷按规定报备,筹备婚礼。

成都城内的一处军营外,很快搭起了数十顶喜棚,十几对新人同时举行婚礼——新郎身着崭新的铠甲,新娘头戴蜀地特色的绣花头饰,在将士与村民的祝福声中拜堂成亲。

刘浪还特意派徐庶作为代表,前往婚礼现场送上贺礼,叮嘱新人婚后当互敬互爱,士卒需继续忠于汉室,妻子需安心持家,共同为益州安定出力。

这些跨地域的婚姻,不仅让汉军士卒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更在无形中促进了关中、凉州与蜀地的文化交融。

士卒们将北方的耕作技艺、生活习俗带到蜀地,蜀女们则把蜀地的纺织、烹饪技巧传授给北方亲属;许多随夫回朝的蜀女,在关中定居后,成为连接两地的纽带,促进了蜀地与中原的物资交流、人员往来。

更为重要的是,汉卒与蜀女结良缘的景象,彻底打消了蜀地百姓对汉军的隔阂与疑虑。

此前,不少百姓担心汉军平定益州后会欺压本地人,如今见自家女儿嫁给汉军士卒,士卒们成为自家女婿、女婿,自然将汉军视为“自家人”。

每当汉军有转运物资、巡查郡县等任务时,百姓们都会主动帮忙,甚至有蜀地青年因羡慕这种婚姻,主动报名参军,希望能像姐夫、女婿们一样,为汉室效力。

刘浪骑在马上,看着蜀中百姓与汉军士卒和睦相处的景象,心中感慨:这还真是歪打正着,想不到只是同意了麾下士卒同意与蜀女成亲,又照着后世举办了一场集体婚礼,就赢得了蜀地百姓的心。

而这份民心,才是汉室在益州长治久安的根本,也是未来复兴大业最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