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宇文献策(1/1)
自从独孤皇后对太子杨勇心生不满,晋王杨广便敏锐地捕捉到这个机会。他立即改变往日作风,与萧妃刻意表现恩爱,收敛了平素好色的本性;又因知道父皇崇尚节俭,便故意穿戴朴素,将往日的奢华做派尽数隐藏。
晋王府中的种种劣迹都被精心掩盖,但凡有些许善行便大肆宣扬,就连皇后宫中的太监宫女也都收到丰厚赏赐,自然人人都在皇后面前称赞晋王贤德。
在平陈之役时,杨广结识了足智多谋的安州总管宇文述。此人,因善于谋略被称为“小陈平“,杨广特意举荐他担任寿州刺史。
一日,杨广秘密召见宇文述商议夺嫡大计,宇文述献计道:“大王欲成大事,需办妥三件事:其一,皇后虽不喜太子,但尚未到必废之地步,大王需用苦肉计激发皇后怜惜;其二,需在朝中培植亲信大臣,使其能在圣上面前进言;其三,需收买太子身边亲信,小事化大,无中生有。后两件事可由下官操办,只是需要大量金银打点。“
杨广当即应允:“金银之事包在我身上,他日功成,必与足下共享富贵。“
自此,上至朝中重臣,下至宫中仆役,都收到晋王府的厚礼。
宇文述首先拜访了大理寺少卿杨约。
这杨约,是当朝权臣杨素之弟,因杨素位高权重,平日不轻易见客,故求见者多走杨约的门路。宇文述备下重礼,尽是些商周古玩、奇珍异宝。
杨约见到这些稀世珍品爱不释手,宇文述趁机道:“这些都是晋王的心意。“席间二人对弈,宇文述故意连输数局,将大半珍宝“输“给杨约。
酒过三巡,宇文述又取出三件扬州进贡的金玉酒器相赠。
杨约假意推辞:“无功不受禄,岂敢收此厚礼?“
宇文述这才道出真实来意:“晋王欲与令兄共谋大事。太子若得志,必不容杨氏专权。而今太子失德,晋王深得中宫宠爱,圣上已有易储之意。若令兄能助晋王上位,便是拥立之功,富贵永保。“
杨约沉吟道:“此事重大,容我与家兄商议。“
与此同时,宇文述又通过友人段达重金收买了东宫幸臣姬威,令其监视太子一举一动。
这边杨约将晋王之意转达杨素,并危言耸听道:“日前东宫卫率苏孝慈来报,太子曾言'必杀老贼',这老贼不是兄长又是谁?“
见杨素不以为意,杨约继续煽动:“太子若即位,杨家举族危矣!与其日后避祸,不如趁现在废立更替,既可免祸又能立功。“
杨素终于被说动:“不想你竟有如此谋略。只是废立大事,还需皇后首肯。“
晋王离京赴任扬州前,特意向皇后辞行,他伏地痛哭:“儿臣愚钝,常遣人问安,却遭太子猜忌,说儿觊觎大位。儿日夜忧惧,恐遭毒手,不知能否再侍奉母后。“这番表演令独孤皇后心疼不已,嘱咐他安心赴任,非诏不得进京,更不可接近东宫,承诺数月内必有决断。
杨素深知文帝惧内,便在内宴时不断称颂晋王贤孝,暗中挑拨。
独孤皇后本就偏爱晋王,再加上杨素推波助澜,终于下定决心废立太子,她暗中赠予杨素金银财宝,托他促成此事。
杨素见皇后态度明确,更加肆无忌惮,不仅在文帝面前搬弄是非,还指使宦官宫女见缝插针地诋毁太子。
在多方构陷下,文帝对太子疑心日重,常派人监视东宫。
这时,被收买的姬威突然告发:“太子请巫婆占卜,称皇上大限在开皇十八年;又在马厩私养千匹战马,图谋不轨。“文帝勃然大怒,即刻召见太子,当庭宣读诏书废为庶人,改立晋王为太子。
满朝文武噤若寒蝉,唯有大夫袁旻与文林郎杨孝政冒死进谏:“父子天性至亲,今陛下听信谗言,有违人伦。且太子之事查无实据,请治杨素、姬威诬告之罪。“文帝怒将二人下狱。
李渊也上疏劝谏:“太子既已废黜,不应再加罪责,望陛下宽宥。“虽然文帝未完全采纳,但还是保留了废太子五品俸禄,养在宫中。
杨广得知李渊上奏,勃然大怒,急召宇文述、张衡商议:“这李渊分明是因张丽华之事,恐我记恨,故意阻挠。此人不除,我等难安!“
张衡阴冷道:“杀一个李渊,有何难哉!“
杨广闻言急问:“杀李渊这等朝廷重臣,怎会不难?“
张衡阴测测一笑:“当今圣上生性多疑,常梦洪水淹城。李渊名中带'渊',正应了'洪水'之兆。只需散布'桃李子,有天下'、'杨氏灭,李氏兴'之类的童谣,再编些'季无头,海无边'的谶语,让街头小儿传唱。待御史报与圣上,必生猜忌。“杨广拍案叫绝,当即命人重金收买孩童四处传唱。
果然不久后,这些谶语就传到了杨坚耳中。
杨坚起初怀疑应验在李浑身上,认为“季无头“是“李“字,“海无边“则暗含“浑“意,竟将李浑全家五十二口尽数处斩。
杨广心腹安伽佗趁机进言:“李氏当为天子,不如尽诛朝中李姓。“
高颎连忙劝阻:“滥杀恐失民心,不若将李姓官员尽数外放。“杨坚采纳其言,将京城李姓悉数迁出百里,朝中李姓官员尽数贬谪。
贬到李渊时却犯了难——李渊之母与独孤皇后是亲姐妹,论起来还是杨坚的姨侄,思虑再三,杨坚将李渊贬为唐国公,加封太原侯,命其即刻赴任。
得知李渊未被处死,杨广急召宇文述商议,宇文述献上毒计:“可派东宫精骑假扮强盗,在临潼山设伏截杀。“
杨广亲自挑选十六员偏将、五十名精锐,命众人反穿号衣、撤去旗号,自己则以青纱蒙面,埋伏在临潼山要道。
此时,李渊府中,身怀六甲的窦夫人听闻贬谪消息忧心忡忡:“妾身临盆在即,如何经得起长途跋涉?“
李渊叹道:“那童谣分明冲我而来,若不速离,只怕祸不旋踵。“
天未破晓,李渊便命宗弟李道宗、长子李建成率四十家将护送家眷启程,夫人与女儿乘骡驮轿,李渊全身披挂,一行人冒着飒飒西风离开京城。
行至临潼山时,忽听林中一声呼哨,杀出百余“强盗“,为首黑甲将挺枪大喝:“留下买路钱!“
李建成惊惶回马,李道宗拔刀相迎,李渊正欲上前理论,后方又杀出一队人马,只得先护家眷退入山坳。
那黑甲将不容分说举枪便刺,李渊挥刀相迎,刀光闪过竟将对方连盔带脑削去半边,藏在林中的杨广见家将丧命,亲自蒙面提刀杀出,宇文父子左右夹攻。
李渊独战群敌,听得山坳处传来家眷呼救声,更是心急如焚,眼见敌军如潮水般涌来,不由仰天长叹:“莫非天要亡我李渊于此?“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秦琼正押解囚犯途经临潼山。
忽听得山间杀声震天,烟尘四起,他勒马远眺,只见十余名反穿号衣的“强盗“正围攻一名官员,那被围的将领虽已力竭,却仍奋勇厮杀,秦琼见状不禁怒从心起:“以多欺少,岂是好汉所为!”当即摘下双锏,催动黄骠马从山坡冲下,高声喝道:“何方贼寇,胆敢截杀朝廷命官!“
那些“强盗“见只有一人来援,起初不以为意,谁知秦琼双锏舞动如飞,转眼间便击倒数人。
杨广见势不妙,亲自提枪来战,秦琼十字架锏格开来枪,反手一锏正中杨广脊背,打得他口吐鲜血,险些坠马。
杨广负伤不能言语,只得挥手示意撤退,众“强盗“见主子受伤,顿时作鸟兽散。
李渊死里逃生,正要道谢,却见秦琼已策马追敌而去。
原来秦琼发现这些人反穿号衣、撤去旗号,料定必有蹊跷,他追上殿后偏将,三招两式便将其生擒。
那偏将求饶道:“好汉饶命!方才被围的是唐国公李渊,那蒙面人实是晋王杨广...“秦琼闻言大惊,手上一松,那偏将趁机逃脱。
李渊在后紧追不舍,连声询问恩公姓名,秦琼不敢停留,只回头喊了声“秦琼“,又摆手示意莫追。
因马铃嘈杂,李渊误听作“琼五“,以为他排行第五,眼看追之不及,李渊只得折返。
此时,小土山上冲下一匹战马,马上之人身高足有九尺开外,一颗硕大的头颅宛如麦斗,面如重枣般赤红,满腮虬髯如同烈火,浓眉环眼不怒自威。头戴扎巾,身着箭袖战袍,外罩锦绣跨马服,胯下一匹乌骓马,手中擎着一柄寒光闪闪的合扇板门刀,再往山梁上看去,还有两员战将并七八个随从紧随其后。
李渊心中暗惊:“恩公刚走,没想到杨广在东面还埋伏着人马!“情急之下,他决定先发制人,只见他迅速将大刀挂在马鞍桥上,反手摘下宝雕弓,从箭壶中抽出一支狼牙箭。左手如托泰山,右手似抱婴孩,弓弦拉得如同满月,随着一声弓弦响,利箭破空而出,不偏不倚正中那红脸大汉的咽喉。
那大汉应声落马,顺着山坡滚落下来,当场气绝身亡,山上众人见状纷纷冲下山来,其中两个头领模样的人跳下战马,抱着那红脸大汉的尸首嚎啕大哭:“大员外啊!您怎么就...“
李渊听到“大员外“这个称呼,顿时心头一紧,暗叫不好。
这时,他才注意到,那些随从个个都是庄稼汉打扮,哪像是晋王府的兵将?为首的两人哭得撕心裂肺,一个生得虎背熊腰,另一个却是文士模样,都在喊着“单大哥“。
那虎背熊腰的汉子猛地抬头,双目赤红地瞪着李渊:“你这狗官!我家大员外刚从长安贩绸归来,与你无冤无仇,为何突下杀手?“
旁边文士打扮的也泣不成声:“单大哥一生行侠仗义,今日竟遭此横祸...“
李渊这才恍然大悟,自己竟误杀了过路商贾!他急忙下马解释,可那伙人哪里肯听。
虎背汉子咬牙切齿道:“我单雄信在此立誓,定要你这狗官血债血偿!“说罢,众人将单达的尸身抬上马背,头也不回地往东而去,只留下李渊呆立原地,手中宝弓“啪嗒“一声掉在地上。
李渊望着远去的人群,突然注意到那红脸大汉遗落的大砍刀在夕阳下泛着血光,刀柄上赫然刻着“二贤庄“三个字。
他这才知道,自己这一箭,不仅射死了一个无辜的好汉,更与威震山东的绿林豪杰结下了血海深仇,远处隐约传来悲愤的号哭声,仿佛预示着这场误会将掀起怎样的腥风血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