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7章 大将军王(2/1)
江宁冷哼一声:“当年是什么情况,现在又是什么情况?
洪武、永乐年间,那地方处于半开化状态,确实贫穷。
但都过去200多年了,肯定有很大进步。
再者,当年之所以只收十几万两,还不是朝堂之上那些人顾及所谓天朝上国的颜面,只是象征性地收一点。
如今肯定比当年强,你们去了直接刮地皮,难道还刮不出银子来?”
听到江宁的话,魏浚点头表示赞同,毕自肃却满脸担忧:“可是侯爷,万一那些土民和缅人不愿缴税,又该怎么办呢?”
江宁猛地一拍桌子,骂道:“他敢!
他娘的,如今大明人人纳税,就连陛下在大明皇家商会的产业都得向户部交税,难道这些土民、缅人比陛下还特殊?
要是敢不交税,那就直接喂他们吃刀子!”
听到这话,毕自肃咬了咬牙:“既然侯爷都说富贵险中求,那下官索性豁出去了,这就安排人手先去探查情况。
要是可行,就直接开始收税。”
江宁满意地笑着点点头:“毕大人,这样才对嘛。
你们尽管派人过去,要是遇到土民和缅人抗拒交税、目无王法,尽管去找征西总兵官赵率教,本侯会跟他打好招呼,到时候他自会教那些土民、缅人如何做个安分守己的良民。”
毕自肃点了点头,随后当场给江宁批了300万银元。
江宁这才满意地离去。
看着江宁远去的背影,魏浚咽了咽口水,结结巴巴地说:“毕大人,300万两银子批得是不是有点多了?
万一缅甸那地方收不回来这笔钱,咱俩如何向尚书大人交代?”
毕自肃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凶光:“收不上来?
不存在这种情况。
刚才侯爷都说了,大不了直接刮地皮。
要是刮了地皮还不够回本,那就把那些缅人抓去卖了换银子。
一个缅人可能值不了几个钱,但要是几万或者十几万乃至几十万缅人,本官就不信卖不出银子来”
魏浚听完整个人心中暗叹:“卧槽,这毕大人可真够狠的,居然想到买卖人口来赚银子。
这方法虽说无耻,可他还挺喜欢。”
又过了几日,这天退朝之后,江宁被朱由校交到御书房。
一同前来的,还有内阁几位大佬、刑部尚书魏广微以及都察院左都御史朱大典。
众人进入御书房后,朱由校直接拿出几份奏本,说道:“这封奏疏是河南巡抚张我续弹劾忠镇侯秦良玉、定远侯邓文明,称他们在清查卫所军田时手段过激,牵连众多无辜之人,还因此引发了卫所军哗变。
而这封,是户部尚书郭允厚弹劾河南巡抚张我续贪污受贿,数额巨大。
另外,忠贞侯秦良玉、定远侯邓文明也弹劾张我续,指责他包庇卫所军官侵占军户土地,还唆使卫所军官对抗五军都督府的清查工作。
诸位爱卿,对此事有何见解?”
内阁首辅孙承宗赶忙起身行礼,说道:“启禀陛下,户部郭尚书弹劾张我续,想必证据确凿。
以郭尚书的性格,若不是张我续贪污数额巨大,他断不会如此弹劾。”
都察院左都御史朱大典也起身行礼:“启禀陛下,张我续在万历三十七年担任河南右布政使时,就曾被弹劾私自加征赋税。
只是当时朝政混乱,此事最后不了了之。由此可见,此事未必空穴来风。”
朱由校闻言点了点头。
毕竟郭允厚虽说道德水准实在一言难尽,但也绝非无端弹劾之人,以他的性子,寻常小钱根本入不了眼,必定是张我续贪得太多,才会被郭允厚惦记上了。
随后,朱由校转头看向江宁,问道:“忠义侯,你们五军都督府对此事有何看法?”
江宁与陈策、沈有容对视一眼,随后起身说道:“回禀陛下,年初便已下旨清查北方数省卫所军田。
忠贞侯治军严谨,对大明忠心耿耿。
定远侯做事稳重,精明能干,他们断不会随意弹劾。
既然忠贞侯和定远侯联名上书,那便说明这河南巡抚张我续肯定收受了卫所军的好处,甚至与之相互勾结、结党营私。
臣以为,可直接将张我续押解入京,交由三法司会审定罪。
臣回去后,便让锦衣卫彻查张我续的密档。”
朱由校点头赞同,众人也一致全票通过,决定将张我续召回京城,交由三法司会审。
之后,对于新任河南巡抚的人选,内阁进行了举荐,最终确定为山西右布政使冯嘉会。
江宁对这位冯大人也略有耳闻,知道他是个能人,为官清廉,体恤百姓,还精通军事,可谓文武双全。
当初江宁、老魏、朱由检三人血洗山西之后,乔允升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稳住山西局势,这位冯大人可是出力不少。
于是,朱由校当场拍板,定下冯嘉会为新任河南巡抚。
众人此时心里都清楚,现任河南巡抚张我续怕是在劫难逃,搞不好一家老小都得见阎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他先是得罪了五军都督府两位侯爷,又被户部尚书郭允厚给盯上了,胆子也着实够大。
朝堂之上,文武大佬同时得罪,也不知他是吃错了药还是脑子发昏了。
对于众臣子的态度,朱由校十分满意。
作为帝王,他要的就是这种局面。
如今大明北方局势已经稳定,不能再像之前那样,一言不合就让老魏和江宁出手,满门起步,九族封顶,大开杀戒。
比起太祖老朱那种屠刀底下出忠臣、乾纲独断,一人定乾坤,朱由校更喜欢如今这种君臣融洽、文武平衡的局面。
作为皇帝,他掌握最终决定权。
随后,君臣又商议了其他政务,经过一番讨论,朱由校也一一给出了解决办法,之后众人便各自离去。
毕竟朝堂事务太多,大家时间都很紧张。
众人走后,唯有江宁坐在一旁没有起身。
朱由校见状,心中暗喜,觉得这江兄越来越懂事了,不用自己开口,就知道留下来。
这时,江宁笑着开口道:“陛下,如今信王殿下出征在即,臣斗胆问一句,陛下打算封信王殿下什么官职,让他出兵援助朝鲜呢?”
朱由校思索片刻后说:“江兄,朕正打算封五弟为援朝总兵官,你觉得如何?”
江宁翻了个白眼,说道:“不怎么样,依臣看,不如封个大将军王。”
朱由校满脸疑惑:“大将军王?
大明压根没这官职啊!
这到底算将军还是算王呢?”
江宁笑着解释:“大将军王既是将军,也是王,刚好符合信王殿下的身份。
如此一来,单从名号上就能将朝鲜君臣压制得死死的。”
朱由校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江兄,你说得对,就封大将军王。
毕竟咱们此次出兵,可不只是单纯援助朝鲜。
稍后朕就下旨封五弟为大将军王。
过几日大军出征时,你替朕送送五弟。
毕竟这是他第一次单独领兵在外。”
江宁笑着问道:“陛下,您不亲自去送吗?”
朱由校摇摇头:“若是以前,朕自然要亲自去送。
但如今皇后已有身孕,此次五弟又以亲王至尊亲自领兵,朕若再去相送,难免惹人非议,只会给五弟添麻烦。
但你不一样,你是五军都督府中军左都督,由你去送五弟最为合适。”
江宁点头,朱由校所言确实在理。
朱由检虽是他亲弟弟,这既是优势,也是潜在的风险。
毕竟大明朝的皇位继承可不光是父死子继,还有个成祖永乐非法上位,也出现过兄终弟及的情况。
就算朱由检没有别的心思,也难免有人会借此兴风作浪。
毕竟朱由检可是永乐朝之后唯一手握兵权的王爷。
到那时,朱由检就会陷入风口浪尖。
朱由校安排江宁去送行,也是出于对朱由检的保护。
紧接着,江宁又说道:“陛下,您再赐信王殿下一柄尚方宝剑吧!
这样更能名正言顺地压制朝鲜君臣。”
朱由校点头同意。
最后,江宁起身告辞离去。
三日之后,江宁身穿银白文山甲,外罩银白蟒袍,文武袖穿搭,腰挂宝剑,领着同样身穿黄金甲、外套四团龙袍且文武袖搭配的朱由检,以及身穿鱼鳞甲、外罩飞鱼服、同样是文武袖搭配的孙传庭,来到京营点兵。
一同前来的,还有朱由检一直带领的三千皇明卫和朝鲜使臣李桂。
看着数万兵马浩浩荡荡集合在一起,李桂心中感慨,大明依旧雄风不减,甚至更加昌盛。
几人站在点将台上,随着战鼓擂动,鼓号声起,大军开始列队集合。
整齐划一的步伐,铁靴踏在地上,发出嗡嗡声响,仿若地震。
放眼望去,旌旗遮天蔽日,枪矛林立,红色的鸳鸯战袄与军旗迎风招展,就像一团燃烧的火焰,一眼望不到头。
士兵们脸上满是坚毅与不屈。
不多时,4万兵马便按队列集结完毕。
各营主将分别来到点将台下复命。
待各营主将汇报完毕,江宁点头,高声说道:“诸位将士!
如今建奴猖狂入侵朝鲜。
朝鲜向来尊奉我大明为宗主国,对我大明如子事父,恭顺有加。
如今藩邦有难,我大明身为天朝上国,岂能见死不救?
今日,由大将军王带领你们出征朝鲜,抵御建奴。
本侯在此祝大家旗开得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