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8章 秘传壮阳功(2/1)
随着东吁王朝内部矛盾不断激化,前线作战的缅军士气愈发低迷。
赵率教趁机采取拉拢分化与杀人立威等手段,使得缅军自顾不暇。
不少原本投靠缅甸的土司见状,纷纷转投大明怀抱,并在赵率教的邀请下,派出兵马跟随大明军队一同攻打缅军,从中趁火打劫捞好处。
赵率教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心里惦记的是这些土司手中的兵权。
赵率教亲自领兵攻陷孟拱后,直接下令将负隅顽抗的8000缅军以及几千老弱妇孺统统赶到大金沙江边上,然后全部斩杀。
接着,他又命缅奸给其他缅军传话:主动投降可免一死,胆敢反抗大明军队,那就等着被屠城吧!
一时间,大金沙江畔血流成河。
这一举动把投靠大明的土司以及其他缅军都吓得不轻,他们实在没想到明军竟如此狠辣,直接展开了屠城行动。
就连那些跟着大明军队趁火打劫的缅奸也被彻底震慑住,纷纷跑到赵率教的大营,哭着喊着表示誓死追随大明,并献上大批钱粮以表忠心。
赵率教毫不客气,大手一挥全部收下,这才让这些缅奸松了口气。
随后,大军继续进发,清剿周边地区的缅军。
由于赵率教屠城立威,不少缅军纷纷丢掉武器,乖乖投降。
赵率教对此十分满意,还称赞他们识时务为俊杰,称要送他们去大明过好日子,这可把投降的缅军激动坏了。
短短十日,便有2万多名缅军向大明军队投降。
赵率教直接命人将这2万缅军尽数押往京师。
毕竟当初江宁曾亲自来信,说京城人手不够,让他抓5万缅人去京城干活。
就连投靠大明的缅甸土司,也纷纷派人帮着大明军队抓人,然后打包押送入京。
与此同时,远在京城的江宁收到了赵率教的军报。
得知战况后,他笑得合不拢嘴,第一时间拿着战报匆匆进宫面见朱由校。
朱由校看过战报后,在御书房里哈哈大笑,随后打趣道:“江兄,朕忽然发现这赵率教跟你有点像啊,一肚子坏水,坑蒙拐骗的手段层出不穷。”
江宁一脸正色地说:“陛下,您怎能如此随意评论一位战功显赫的朝廷大将呢?
忠武伯虽说手段有些不太光彩,但他确实为朝廷立下了实打实的军功,我们理应给予他更多支持。”
看到江宁如此严肃,朱由校赶忙止住笑意,说道:“江兄,朕错了,朕不说了还不行吗?”
江宁这才作罢,毕竟赵率教这个“辽东第一诈骗犯”手段确实不地道,而且又是自己提拔的人,这事要是传出去,自己名声肯定也得跟着臭了。
不过对于缅王此前的一系列骚操作,江宁也表示理解。
毕竟历史上,南明永历帝在清军入关后一路逃到缅甸,缅王起初对永历帝客客气气,面对满清的警告也依旧支持大明,因为缅甸在大明面前早已被打出了心理阴影。
可谁能想到莽白发动政变上位后,竟把永历帝给卖了。
但如今肯定不会出现这种情况,毕竟大明的目标是彻底攻陷缅甸,将其纳入版图。
然而,缅甸是个多民族国家,情况比大明西南数省复杂得多。
打下缅甸容易,可想要彻底吞并却困难重重,总不能一味地进行屠杀,毕竟缅甸境内民族多达100多种,大明想要将其彻底屠灭,几乎是天方夜谭。
看着江宁皱眉思索,朱由校放下手中奏本,开口问道:“江兄,你在想什么呢?”
江宁便将心中的顾虑一股脑说了出来。
朱由校听完,也是眉头紧皱,起身在大殿中来回踱步。
大明开国之初打下云南时,也曾面临类似情况,最后明太祖朱元璋不得不派自己最器重的义子沐英前往云南,世代镇守。
历经200多年,才将云南彻底稳定下来。
但以大明如今的形势,江宁和朱由校可等不起200多年,必须得想出快速见效的办法。
就在这时,朱由校像是突然想起什么,开口说道:“江兄,朕想起来了,当年太祖开国之初,傅友德、沐英领兵打下云南后。
太祖便下令让沐英将云南境内所有文献典籍尽数收集,然后全部焚毁,又大力推行汉学,这才最终将云南彻底纳入大明版图。
如今,云南的土司虽说各自保留了部分传承和文化,但与大明开国之初相比,他们的文化传承早已所剩无几。
江兄,你觉得这招能不能用?”
江宁猛地一拍脑袋,说道:“陛下,这么阴损却好用的办法,你怎么不早点说呢?
害臣为此事忧心忡忡。”
随后又嘿嘿一笑,说道:“陛下,没看出来您也是一肚子坏水,而且坏得冒泡那种。”
朱由校听完,满脸骄傲地说:“江兄,说哪里话?
这也是朕刚刚才想起来的,再者,这法子又不是朕发明的,太祖爷当年就用过,朕觉得这法子挺好用,一点也不阴损。
江兄,你可别胡说。”
江宁笑了笑,随后说道:“太祖爷当真了不起,200多年前就开始玩起了文化战争。”
朱由校听到“文化战争”四字,顿时来了兴趣,问道:“江兄,你说的这个文化战争,朕怎么有点听不太懂呢?”
江宁笑着解释道:“陛下,所谓战争分好多种,像咱们如今攻打缅甸,这属于武力征讨。
而文化战争则如同软刀子,杀人不见血。
臣给陛下举个例子,若是咱们大明彻底攻陷缅甸后,将缅甸境内的文献典籍尽数焚毁,然后推行汉学,加强对缅甸的管理。
几代之后,那些缅人还能有自己的文化吗?
到时候,可能爷爷辈的缅人还能说他们自己的语言、写他们自己的文字,但到了父母辈,恐怕就只能说不会写了,再到孙子辈,最多也就听得懂,可能说不了也写不了了。
到那时,他们即便没有汉人的血统,但在文化传承方面也早已被汉化了。”
朱由校听完,啧啧称奇,称赞道:“江兄当真是见多识广。”
江宁笑了笑。随后,朱由校说道:“朕这便下旨,再由五军都督府下发公文,命赵率教将攻占地方内的缅人文献典籍尽数收集焚毁,同时咱们也为推行汉学做准备,到时往缅甸境内大量迁徙汉人,便能将他们彻底融入大明。”
江宁闻言,点了点头。
眼见公务已经谈得差不多,江宁便准备起身告辞。
这时,朱由校赶忙开口:“江兄,你先别急,朕要给你个好东西。”
江宁一脸鄙夷:“陛下,您该不会又从哪儿弄来些禁书、春宫图之类的吧?”
朱由校一听,气得脸色通红:“江兄,你胡说什么呢?
朕岂是那种人?”
江宁冷哼一声:“在认识陛下之前,臣也这么觉得,可认识陛下之后,就不太确定了。
毕竟当初臣开酒楼时,陛下可是隔三岔五派人给臣送禁书和春宫图。”
朱由校听完,脸色羞红,尴尬地说:“江兄,这事你还记着呀?”
江宁一脸坏笑地点点头。
朱由校摆摆手:“这都是过去的事了,咱就不提了。
今儿个真的是要送你个好东西。”
说着,他从书架上拿出一本书,一脸神秘兮兮地说:“江兄,这是魏忠贤专门找回来的。”
江宁满心疑惑,伸手接过书,只见封面上赫然写着“秘传壮阳功”几个字。
他打开大致看了几眼,里面密密麻麻全是各种壮阳的药方以及药膳。
江宁更疑惑了,问道:“陛下,魏公公还研究壮阳之术?”
朱由校没好气地说:“你忘了前段时间清查寺庙,有个和尚在外边包养了50多名女子,还生了100多个孩子。
朕就让魏忠贤把那和尚补肾的方子找回来。
万幸苍天有眼,这方子还真找着了。
朕也让太医院查验过了,全是好方子。
朕这第一时间就想到你了嘛,你赶紧拿回家照着这本书上的方子抓药,一天三顿,一顿都不能少。”
江宁顿时涨红了脸:“陛下,臣身体真的没什么问题。”
朱由校没好气地回怼:“那你倒是给朕生个大侄子出来呀。”
江宁被怼得哑口无言,只好将书收入怀中:“多谢陛下关心,臣这就回去按方抓药。”
朱由校这才满意地点点头,接着笑道:“江兄,家里要是缺什么药材,尽管派人来宫里取。”
江宁尴尬地点点头,随后起身快步离开,生怕走晚了,朱由校脑子一热,让人当场给他熬药,那可就麻烦大了。
江宁告辞后便匆匆返回家中。
刚到家门口,就瞧见几个官差守在府门外。
江宁满心疑惑,上前问道:“你们几位是做什么的?”
官差们见是江宁,赶忙行礼,随后恭敬地回道:“回侯爷的话,小的们是工部衙门的,奉尚书大人之命,特来侯爷府借狗去工部配种。”
江宁听完,只感觉脑袋一时转不过弯来,配种?
这徐光启在搞什么鬼?
为首的官差见状,赶忙递上一封书信。江宁打开一看,顿时哭笑不得。
信中徐光启先是说了一堆废话,最后点明希望能借江宁家的旺财,去给工部衙门的母狗配种,还夸赞旺财是个难得的好苗子,如此优良的血统理应传承下去。
江宁本想拒绝,可看到徐光启在信中写道,只要配种成功,工部会支付一百两银子作为配种费。
江宁看在银子的份上,勉强答应下来。
随后,他让下人把旺财牵来交给工部的人,让他们直接带走。
之后江宁回到家中,神虚子正坐在院子里喝茶,见江宁过来,便问道:“徒儿啊,刚才那些是什么人?
怎么把旺财牵走了?”
江宁便将事情的来龙去脉讲述了一遍。神虚子听完,忍不住破口大骂:“你个混账东西,还要不要脸了?
为师活了一百多岁,见过卖狗的,可还是头一回见让自家狗出去卖的。
这么离谱的事你都做得出来,以后出去可别说是道爷的徒弟,道爷丢不起这人!”
江宁尴尬地笑了笑,说道:“师傅,徒儿这不是想着给您老挣点零花钱嘛。
徒儿今年的俸禄又被陛下罚了半年,这不正好让旺财出去找点事儿做,顺便挣点银子补贴家用,也好孝敬您老人家呀。”
神虚子听完,惊得目瞪口呆,一时竟不知该如何反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