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穿书这件事(1/1)
赶在他又一次冲动前,常慧心抓紧时间提起了别的话题,转移了他的注意力。
男人性欲强,又确实素了这么多年,她往日多有纵容也就算了,但如今怀着身子,且月份也大了,可不能胡闹了。
“今天晚膳时,我见你欲言又止,你是不是还有些话没说出来?”
肃王垂首看着眼前这张芙蓉面。
娶了她他算是得偿所愿,但因为不能日日厮守,便总觉遗憾。
若有机会守在一处,便总想腻在她身上。
可手掌下的小腹隆起的弧度告诉他,不可以,为了长长久久的陪伴,要克制。
肃王深呼吸两口气,侧身翻到一边去睡,并将常慧心又捞到怀中抱着。
他一下下顺着她柔软的黑发,鼻尖埋在她馨香的脖颈处嗅闻着,渐渐的,还没消下去的欲望,便又蓬勃旺盛起来。
这样下去不行,会伤着她。
肃王终于往后退了退,微微拉开与常慧心的距离。但他的手没离开,依旧固执的放在她小腹上轻轻的触摸着。
肃王说起今天被他刻意忽略的事情,“洛家的二姑娘,被抬到了安王府做妾了。”
常慧心脑子晕了好一会儿,才陡然想起来洛家的二姑娘是谁。
洛思婉,她竟然做妾?
常慧心柠起眉头,“消息是不是有误?”
肃王摇了摇头,“去西山之前就一顶小轿抬进去了,不过没人在意。”
他也不在乎这些小事儿,尤其又是和别的妇人相关,听都懒得听。
只是在西山时听了一耳朵,免不了记在心上。
洛家女做妾这没什么,但做安王的妾,且紧随其后昌顺伯府也与安王府有了瓜葛……
在储君明确,且地位稳固的情况下,洛家和昌顺伯府的打算无需去理会,他们要找抽,总有人满足他们的心愿。
但这两家都和姝姝有血缘关系。
尽管明面上,姝姝和那边府里断的干净,但他们的行为处事,肯定会牵连到姝姝。
肃王忧心的是姝姝的亲事。
“我在西山时,也有几位同僚打听姝姝是否定亲,怕是存了结亲的意向。”
但是,那些人都不合适。
那都是武将之家,家里没几个人识文断字的。且都粗俗惯了,说话做事也不讲究,姝姝就是嫁进去也不适应。
可若是将姝姝往文臣勋贵之家嫁,别人也会讲究姝姝的出身。
肃王就和常慧心说,“姝姝的亲事先别急,这件事要稳妥的办。孩子年纪还小,你不要听说点什么,便着急上火……”
常慧心听明白他什么意思,顿时气不打一处来。
那一家子在她没和离前,就处处与她的姝姝使绊子。如今他们娘俩都离了那边府里,还要受他们的影响。
常慧心后悔,“早知道当初就让姝姝把姓氏也改了。”
肃王闻言就笑。
当初他与常慧心成亲时,把姝姝的名字记了族谱中,但姝姝的姓却没改。
问姝姝,姝姝就说赵灵姝听着好听,有灵气,林灵姝怎么听怎么木讷呆板,总归就是不好听,听着别扭。
肃王和常慧心也觉得这点事不重要,便都顺着孩子的心意来,如此,姝姝依旧叫赵灵姝。
不过事情总体来说不大。
只要姝姝优秀,只要肃王府不倒,要给姝姝找一个好人家,还是很容易的。
肃王说完这句话,常慧心迟疑了一瞬,便把赵灵姝这些时日来,往秦王府去了几趟的事情说了。
她说秦王府特意来请,至于请姝姝过去做什么的,她没问,姝姝也没说。
肃王听说了这件事,眉梢往上挑了挑,显然是有些意外。
以往姝姝和瑜儿也常往秦王府去,但打出的名号,都是陪伴寿安。几个孩子也确实性情投契,他们便没多过问。
这次情况明显不同,但听起来,也不是因为儿女私情,而是为了公事。
问题又回来了,姝姝身上到底藏着什么本事,是连辰安都需要仰仗的。
关于赵灵姝提出“活字印刷”这个概念,肃王早已知晓
他固然也深受触动,但也并没有多想,只以为是这孩子脑子活络,人机灵,才会想别人所不能想。
可既然辰安还有要仰仗她的地方,可见姝姝绝不仅仅是个只知道吃喝玩乐的小姑娘,她必定还有别的能耐在。
只是这些能耐藏得深,亦或是连她自己也没发觉,于是,他们这些家人便也不知情。
肃王思索了片刻说,“你别操心这件事,回头我问问辰安。”
“好……夫君,你说姝姝常往那边府里去,要紧么?”
肃王听到这一声缠绵的“夫君”,只觉得浑身骨头都酥了。
常慧心很少如此唤他,更多时候,她唤他“墨堂”,或是只用那双柔软多情的眼睛看着他。
她唤他名字或看着他时,他都悸动难忍,她唤他夫君,他更是冲动的想要将一颗心挖出来给她。
人到了这个年岁,还能得一心灵相通的夫人,此乃人生一大幸。
便是为了这幸运存留久一些,他也愿为她倾尽心力。
只是,略一思索夫人的话,林墨堂却不由怔住了。
“夫人的意思是……”
常慧心从他的眼神中,看出他领会了她的意思,便叹口气,“许是我想多了,他们真是单纯的友人罢了。”
林墨堂许久没说话,等常慧心困意席卷而来,人将要陷入睡眠时,却倏然听到他一声闷笑,“是我着相了……辰安也早到了慕艾的时候……夫人别担心,姝姝的福气许是在后头……”
他后边那句话,常慧心没听到心里去。因为困意席卷了她,她陷入了沉重香甜的睡梦中。
……
翌日,街上有消息传来,说是昌顺伯亲自请了大媒,往修国公府提亲去了。
两家有意为府中的世子与姑娘结亲,缔结秦晋之好,实乃喜事一桩。
喜事不喜事的,见仁见智吧。
赵灵姝没在意这件事,但从常慧心口中听说洛思婉做了安王的妾室后,赵灵姝着实愣了一瞬。
洛思婉之前就有攀高枝的心,她也确实瞄准过二皇子,甚至在皇后娘娘寿宴上,她还和二皇子勾搭过,不好好事被赵灵姝搅合了。
这之后,侯府经历了乱动,洛思潼与赵仲樵被流放,洛思婉许是怕被牵连,许是觉得侯府中无利可图,便回了洛家。
她之后是否有相看,赵灵姝没关注过,也没打听过。
至于她有没有定亲,有没有成亲,谁在意?
却原来,洛思婉自始至终不改其志,还是攀了高枝儿。
只是,早先她借由侯府的门第,攀上二皇子,怕是存了做侧妃的心,如今么,只能做一个妾室。
话又说回来,洛家早先也是京城的权贵,若是被没除爵,洛思婉这种嫡女,高低也得嫁个勋贵府的嫡子。
可如今,别说嫁嫡子做原配夫人了,她连继室都不做,直接做个没名没分的小妾……这又岂止是自甘堕落四个字能形容的。
胖丫在一旁叹气,“她到底是怎么想的?她那出身,嫁个大户人家做正室夫人,人家碍于洛家的门第也会对她敬上几分,结果她做妾,传出去不得叫人笑掉大牙。”
若只是取笑她且罢了,洛家和养育了她一场的昌顺伯府,也得被她牵连。
这幸好姝姝姐姐和娘现在不是那府里的人,不然走出门去,被人家张口一问,“你们府里那表亲,给安王做妾,你们府里的老夫人,怎么净把人往歪路上引……”
就说说,这话打脸不?脸都要被人打肿了。
胖丫愤愤不平,洛思婉做小她管不着,但她牵连了姐姐和她娘,她就很生气。
相比于胖丫的气愤,赵灵姝就平静多了。
毕竟,咋说呢,洛思婉和安王是命定的一对啊。
仔细回想下书籍中的内容,额,书籍这个好东西,因为其中的内容她记得断断续续,所以寻常时候根本记不起来,这个世界原来是一本书。
不过想起来后,有些内容就自动泛上脑海了。
就比如洛思婉和安王,当初若没有赵灵姝搅局,没有她拉着她娘和离,指不定洛思婉早就进二皇子府了。
不是做妾,是做侧妃。
之后她似乎联合了老夫人和二房,兴许还有赵伯耕,一起将常慧心的巨额嫁妆送给了安王。
那些银子被安王养兵了,还是买通人手了她不知。
只是后来圣安帝因疾病驾崩,太子与圣安帝的妃嫔在棺椁前做下有违人伦之举,安王仓促登基,对太子一党痛下杀手……
等等,等等,她想到啥了?
圣安帝会因疾病驾崩?
太子会与圣安帝的妃嫔,在先帝棺椁前做下有违人伦之事……
天老爷,圣安帝驾崩与安王有没有关系她不知道,但太子有违人伦之事,若和安王没关系,她以后都倒立着走路。
赵灵姝拍着大腿跺脚。
咋回事,这么重要的剧情,她咋能现在才想到?
她的脑袋中难道有开关么,不到关键时刻绝不启动那种?
那现在启动了,是不是说,剧情已经进行到关键节点了?
可是这书的作者是不是个脑残,怎么感觉这剧情中有这么多不连贯之处。
不说别的,只说不管是从她听来的,还是看来的,不管是圣安帝还是太子,都绝对不是心无城府,没有算计之人。
圣安帝掌权二三十年,整个大秦版图尽在他掌握内,宫里的动静肯定也瞒不过他的耳目。
再来,他上了年纪,儿子们却个个年富力强。
赵灵姝不敢说,圣安帝会不会忌惮儿子,但她敢肯定,每个皇子身边,肯定都有圣安帝的人。
说的再吓人一点,说不定那些皇子每天吃了几粒米,喝了几口汤,放了几个屁,圣安帝都知道。
这种情况下,儿子起了外心,圣安帝不会不知情。若知情还放任不管,也有两种可能,一来是留着人给太子做磨刀石,二来,没威胁,不值当他多看一眼。
不管是那个可能,都不会让圣安帝忌惮。
这也从侧面证明了,圣安帝若真驾崩,绝对不是因为皇子们谋害,而确实是因为突发疾病。
先不说如今有阴阳老人随伺,这疾病还能不能发起来,只说即便真发病,阴阳老人也肯定能将人从阎王手里抢回来。
再说太子,那可是国之储君。
外人看上去太子温文尔雅,爱民如子,在陛下对朝臣痛下杀手时,太子多有阻拦,乃是名副其实的仁君。
但仁君只能让人敬仰,却不会让人敬畏。
可满朝廷打听去,朝臣们提起太子,是不是又敬又畏。
由此,太子也不是无能之辈。
他坐在太子之位上,便如陛下立在朝堂上的一块石碑,任由风吹雨打,被刀剑风雪磨砺。
那就是个猪,这么些年也被磨炼出人样了,更别提太子本人能文能武,智谋双绝。
这样的太子,他会察觉不到下边的弟弟对他的位置心存觊觎?他会不做出防范?他岂会留下过分明显的污点?
不过是让人暗算了罢了。
既然能在重重防备下暗算成功,那必定是至亲,亦或让太子过于信服之人,这人会是谁?
想多了,如今最重要的,难道不是想一想后续剧情,顺便给秦孝章暗示,让他多关心关心他父皇和大哥?
赵灵姝带着胖丫回去了,下午时,她就窝在美人榻上仔细想,书籍的后续到底是啥?
难道真是安王上位登基做皇帝?
呸,真要是如此,她得呕死。
安王这就是个典型的反派,按照一般逻辑,在最后关头,是不是要跳出一个拨乱反正的人。
这个人会是谁?
会不会是秦孝章?
赵灵姝想了又想,想不出个所以然。
不过她推敲了又推敲,觉得自己猜想的可能性非常非常大。
毕竟秦王殿下如此举足轻重的人物,怎么能不在其中占据重要篇幅?
许是想的太多,许是对这件事太有执念,这一晚上赵灵姝做了很长一个梦。
梦境前半段讲述的什么,她记不得了。但后半段她记得一清二楚。
她记得安王大肆屠戮太子门下,将皇后与寿安公主囚禁,为堵天下悠悠众口,他让两人活着,却将皇后一切权柄收拢,将寿安远嫁到西域和亲。
安王登基六个月,远赴西南求医的秦王与皇后里应外合,生擒安王,将其罪名通告天下,扶先太子之子登基,秦王为摄政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