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胡豆(2/1)
徐蓉道:“你们自己有船啊!为何还要扶持别人?”
穆青白她一眼:“船不用停靠的吗?”
徐蓉不懂漕运,有船是一回事,有码头是另一回事。这就好像航空公司与飞机场的关系,航司提供飞行运输,飞机场提供地面服务。
荣顺号虽然有船,但是他们没有属于自己的码头。这是因为,每个地方的码头都是有主的。一般重要地方的码头,基本都是朝廷出资修建,后来移交给漕帮运营。现在朝廷要解散漕帮,这些码头又被朝廷收回。
另外还有一些小码头,这个大多是私人建造。当然,私人不等于个人,一般是当地某家商号。
京江运河两岸的码头,如同“圈地运动”一样,先来先得。在还没有“荣顺号”之前,两岸能占的地方都已经被占据。
你说“荣顺号”就不能在某个地方买块地、自己建个码头?
还真不能。除了那块地有主人,人家卖不卖的问题,另外更重要的是,朝廷不允许。
你若建一个摆渡码头,朝廷不管。但是,你要建一个航运码头,这个必须要经过朝廷批准。
另外,河边不是什么地方都能停船,再加上河水涨潮、落潮,码头修建在哪个地方,大有讲究。
总之就是,荣顺号无法得到一个自己的码头,它只能与码头合作。
之前荣顺号与漕帮合作,现在漕帮四分五裂,有些码头独立出去。除了与那些独立出去的码头重新谈合作,拓跋于荣发现个商机——此时或许可以插足码头生意。
徐蓉道:“你们完全有能力自己做,为何要扶持江云鹏?”
穆青道:“生意场上的事情很复杂,三言两语说不清。总之,你暂时先收留那些人,给她们找点事做。等我们的事情落定,就来接人。”
徐蓉道:“那要是搞不定呢?”
穆青瞅她一眼,不想解释,说道:“纸坊我们也有股份,放点人在这,不也合情合理?”
徐蓉扁了扁嘴,的确也是。
该说的说完了,穆青准备出发,他让江云鹏去与那氏姐妹告别。这趟进京,江云鹏也一块儿去。
那氏姐妹知道他会离开,除了不舍,更多的是担忧。担忧自己会不会被抛弃,担忧将来的生活会怎样。
不过让她们感到有点安心的是,徐家主人是名女子,还是个孕妇,看起来人不坏的样子。
……
从这天开始,那氏一群老幼妇孺在徐家落脚。
之前徐蓉不是在印“日历”嘛,现在有人了,让她们印。
这天,徐蓉坐在新纸坊的草棚下。那竹荫、邬冬燕她们在印刷,徐蓉摇着扇子闭目养神。
现在已经是九月下旬,但是秋老虎还未过去,这几天的天气特别热。
邬冬燕对徐蓉道:“等把这些印完,你有空的时候,能不能教我们识字?”
“可以啊!”徐蓉睁开眼,看她们操作。她也是在印刷后才知道,她们这一群人,没一个识字的。
这时那茂、那峰端来几碗豆花。
那峰道:“这是我娘她们做的,说端来让你们尝尝。”
他娘倪凤仙和几个女人在厨房做豆花。
那氏的这一群人以前没有吃过豆花,第一次吃是在县城荣顺号,后来在徐家见她们做豆花,很好奇,以为就这样吃,结果徐家做的是豆腐。
这一群人更好奇了,纳闷为何不吃豆花?
徐蓉说吃豆花也可以,但是做成豆腐可以炒个菜。然后告诉了她们豆花的全部形态:煮出来是豆浆,可以喝;石膏点后凝结是豆花,可以吃;豆花压成豆腐,可以做菜。
她们对做豆花很感兴趣,于是徐蓉让小五教她们。
对,就是小五。徐家最早的豆花手艺是杨月灵教的,当时家秀、小红、小五她们几个学会了。后来家秀、小红走了,又来了草花她们几个。那段时间,徐蓉没想过吃豆腐。后来曹婆到徐家,有次做魔芋豆腐,徐蓉终于想起来吃豆腐。于是徐家又开始做起了豆腐。
所以,徐家的豆腐手艺,最早源于杨月灵,最后只剩小五一个徒弟。不过现在,个个都会做了。
徐蓉接过孩子们手里的豆花,让那竹荫和她女儿也歇一下。
几人草棚底下吃豆花,那竹荫道:“我们老家那边有种豆子,差不多也是像做豆花一样的工艺,不过那个不用石膏点,煮成糊糊放凉,它自己会凝结,可好吃了!”
“是用什么豆子做?”徐蓉好奇。
“胡豆。”
“胡豆是什么豆?”
那竹荫描述不出来:“就是胡豆啊!据说还是从华国流传过来。”
徐蓉更纳闷了,华国流传过去的,为何她从来没听过?
晚饭时,她问宋嬷嬷,有没有听说过胡豆这种东西?
宋嬷嬷说有。胡豆可以入药,有健脾利湿、止血消肿的功效。不过药效不是很显着,所以一般也不怎么用来入药。
观众老爷好长时间不见宋嬷嬷出场了,主要是她深居简出,大部分时间:要么做婴儿衣服鞋帽,要么在看书。她带了好多医书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徐蓉见她不仅看书,还重新整理绘制,于是也不想打搅,由她去。
徐蓉问:“你能不能画出来给我看看,胡豆长什么样?”
宋嬷嬷重新整理药书,其中有不少植物药草的形态,她都是手绘画图。不得不说,宋嬷嬷知道的东西真的很多。
“可以啊,一会画给你看。”
吃过饭,宋嬷嬷画胡豆植株形态,以及它结出的豆荚、豆子。
徐蓉一看:这不就是蚕豆嘛!
她突然有种莫名兴奋,开心得想要鼓掌。
徐蓉问:“胡豆药铺里有卖吗?”
宋嬷嬷想了想道:“可能有吧。”
因为在重阳县就没有见过胡豆,所以除了药铺,徐蓉不知道哪里会有。就好像她买茴香、桂皮、山楂等等这些东西,不是在干货店卖,而是在药铺。
稍后晚些时候,徐蓉跟邹子义说,他下次去县城,帮她去药铺问问,有没有胡豆,她要买一些。
邹子义听后很是诧异:“药铺里问胡豆?”
徐蓉说她在别处没见过胡豆,所以,可能只有药铺里有。
邹子义哭笑不得:“东家!那是喂马的!药铺里……”他都不知道说什么好。
“喂马?”徐蓉诧异:“宋嬷嬷不是说,胡豆也可以做药吗?”
邹子义笑道:“什么不能做药啊,童子尿也可以做药,药铺里有么?”
徐蓉想想也是,胡豆(也就是蚕豆)是一种粮食,也是一种蔬菜,要说入药,很多东西都能入药,比如绿豆、百合、山药等等,它既是平常吃的东西,也可以入药。
徐蓉问:“那除了药铺,哪里可以买到?”
邹子义问:“你要胡豆做什么?”
“做豆瓣酱。”
这个时代有黄豆酱,徐蓉来了之后,她做出麦子酱,不过她还想要豆瓣酱。
邹子义问:“豆瓣酱是……?”
“吃的。”徐蓉道:“胡豆除了做豆瓣酱,还可以做兰花豆,哇!那个香啊!”说着她口水都要出来了。
邹子义看她一副大馋丫头的样子,忍俊不禁,说道:“胡豆家里就有,在马房。”
“啊?”徐蓉瞪大眼珠:“我们家里有??”
“呵呵,”邹子义笑道:“有,但也不多,大概还剩半袋。上次我去县城拿回来喂马的。”
胡豆喂马,相当于是马的零食,所以他拿的不是太多。
徐家有两匹马,一匹是邹子义他们的,一匹是少华买的。徐蓉不懂养马,也几乎不进马房,饲养马是男人的事,所以她不知道马房里有胡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