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迷雾重重(1/1)
京城的硝烟渐渐散去,靳威然望着满目疮痍的城墙和疲惫但胜利的将士,心中没有丝毫轻松。此次虽成功击退叛军与刺客,但他深知,这只是秦王一系列阴谋中的冰山一角,更大的危机或许还在后面。
皇帝在皇宫密室躲过一劫后,对靳威然和薛境然等将领的表现大为赞赏,在朝堂上对众人进行了嘉奖。“此次京城能化险为夷,多亏了诸位爱卿的奋勇抵抗。靳将军、薛将军,朕对你们寄予厚望,望你们继续为大明江山保驾护航。”
靳威然和薛境然跪地谢恩:“陛下放心,微臣定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然而,嘉奖过后,朝堂之上却弥漫着一股忧虑的氛围。大臣们深知,秦王一日不除,朝廷一日不得安宁,而且藩王之乱引发的一系列后续问题亟待解决。
靳威然在朝会上率先发言:“陛下,如今秦王虽受挫,但实力犹存,必定会卷土重来。我们需未雨绸缪,加强京城防御的同时,还要整顿各地军备,以防秦王勾结更多势力。另外,对于参与谋反藩王的旧部,我们不能一味打压,需恩威并施,分化瓦解,稳定地方局势。”
皇帝点头表示赞同:“靳将军所言极是。诸位爱卿,可有其他良策?”
众大臣纷纷建言献策,有人提议加强情报收集,密切监视秦王的一举一动;有人建议对藩王旧部中愿意归顺的势力给予官职和赏赐,以安抚人心。皇帝综合众人意见,做出一系列决策,命靳威然负责京城防御的进一步巩固,派钦差大臣前往各地安抚藩王旧部,并加大对秦王势力的情报侦查力度。
靳威然领命后,全身心投入到京城防御工作中。他重新规划了京城的防御布局,在城墙四周增设了更多的瞭望塔和暗哨,确保能及时发现敌军动向。同时,他对城防器械进行了全面升级,打造了一批威力更大的弩炮和投石机,并安排专人负责维护和操作。
在军队训练方面,靳威然制定了一套严格的训练计划,加强士兵的体能、武艺以及协同作战能力的训练。他亲自到军营督训,激励士兵们:“弟兄们,我们保卫的不仅是京城,更是整个大明的百姓和江山。只有我们足够强大,才能让逆贼不敢进犯。”
而在暗中,秦王在得知此次刺杀和叛乱失败后,暴跳如雷。“靳威然,又是你坏我好事!”秦王咬牙切齿地说道。他召集了身边仅剩的谋士,谋划着新的阴谋。
“殿下,如今朝廷加强了防备,正面进攻和刺杀恐难成功。我们不妨利用江湖势力,在各地制造混乱,分散朝廷的注意力,然后再联合其他对朝廷不满的势力,一举发难。”一位谋士献上计策。
秦王听后,眼中闪过一丝狠厉:“此计甚好。传本王命令,不惜一切代价,联络江湖上的各大帮派,许以重利,让他们在各地滋事。”
很快,秦王的使者便带着大量金银财宝,前往江湖各帮派的驻地。一些贪图利益的帮派,在金钱的诱惑下,答应了秦王的请求,开始在各地组织人手,准备制造混乱。
与此同时,朝廷派去安抚藩王旧部的钦差大臣,在一些地方遭遇了阻力。部分藩王旧部对朝廷的招安政策心存疑虑,担心这是朝廷的阴谋,拒绝归顺。还有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在其中煽风点火,试图煽动旧部再次叛乱。
靳威然在京城忙于防御筹备,却不知各地已悄然埋下隐患。江湖势力即将在各地掀起风浪,而藩王旧部的不稳定因素也随时可能爆发。
靳威然全身心投入京城防御巩固工作的同时,各地潜藏的隐患如定时炸弹般相继爆发。朝廷派去安抚藩王旧部的钦差大臣,在益州遭遇强硬抵制。
益州乃蜀王封地,地势复杂,山川环绕,易守难攻。原蜀王旧部的将领孟雄,对蜀王忠心耿耿,且深受当地一些势力蛊惑,坚信朝廷招安是阴谋,意在斩草除根。在这些势力的煽动下,孟雄振臂一呼,召集了数千旧部,占据益州险要关隘,阻断交通。蜀道本就崎岖难行,如今被孟雄等人截断,物资运输停滞,益州各地陷入混乱,百姓人心惶惶。
消息传至京城,靳威然正在城墙上视察新安装的防御器械。听闻此讯,他眉头紧锁,深知益州地势关键,若不及时平息叛乱,不仅会使当地百姓受苦,还可能引发连锁反应,让更多藩王旧部效仿。
“陛下,益州之乱刻不容缓,微臣请命,即刻带兵前往平叛。”靳威然进宫面圣,语气坚定。
皇帝面色凝重,点头道:“靳将军,益州地势复杂,叛军又据险而守,此次平叛困难重重。但此事关系重大,就交由你全权处理。务必尽快平定叛乱,稳定局势。”
靳威然领命后,迅速点齐一万精兵,马不停蹄地奔赴益州。然而,他刚离开京城不久,京城内又突发变故。
京城的户部尚书林谦,竟被查出与秦王暗中勾结。他利用职务之便,私自挪用大量国库银两,资助秦王的叛乱活动。此事被御史弹劾揭露后,朝堂上下一片哗然。
“林谦,你身为朝廷重臣,竟做出这等大逆不道之事,该当何罪!”朝堂上,一位大臣愤怒地指着林谦。
林谦面色如土,瘫倒在地,口中喃喃道:“是秦王威逼利诱,微臣一时糊涂啊……”
皇帝怒不可遏:“来人,将林谦打入大牢,严加审讯!彻查其同党,一个都不许放过!”
此事引发了京城官场的强烈震荡,人心惶惶。许多大臣担心被牵连,人人自危。而民间听闻此消息后,对朝廷的信任也产生了动摇,谣言四起,说朝廷内部腐败不堪,皇帝昏庸无能,连身边重臣都与逆贼勾结。
与此同时,靳威然率领军队日夜兼程赶到益州边界。望着益州那连绵起伏的山脉和蜿蜒曲折的蜀道,靳威然深知此次平叛绝非易事。孟雄得知靳威然亲自前来,心中虽有些畏惧,但仍凭借益州的险要地势,准备负隅顽抗。他在各个关隘设下重兵,加固防御工事,企图抵挡朝廷军队。
靳威然并未急于进攻,而是先派出多路探子,深入了解敌军的部署和益州的地形。经过几日侦查,他发现孟雄将主要兵力集中在正面的几个重要关隘,而侧面有一条隐蔽的山间小道,防守相对薄弱。这条小道虽难行,但可绕到敌军后方。
于是,靳威然心生一计,决定正面佯攻,暗中派精锐部队从小道绕到敌军后方突袭。
“李将军,你率三千精兵,带上熟悉地形的向导,趁夜沿着这条山间小道悄悄绕到敌军后方。明日我军正面进攻时,你便看准时机,发动突袭,务必打乱敌军阵脚。”靳威然对麾下一员猛将说道,并展开地图,详细指出路线。
“将军放心,末将定不辱使命!”李将军领命而去。
当晚,李将军带领三千精兵,借着夜色掩护,在向导的带领下,艰难地沿着山间小道行进。小道狭窄崎岖,一侧是陡峭的山壁,另一侧是深谷,稍有不慎便会跌落。士兵们小心翼翼地前行,不敢发出半点声响。
第二日清晨,靳威然一声令下,正面军队擂鼓进军,喊杀声震天。孟雄以为朝廷军队要正面强攻,急忙指挥士兵全力抵抗。
就在双方激战正酣时,李将军看准时机,一声令下:“杀!”三千精兵如猛虎下山般从后方杀出,孟雄军队顿时大乱。
“不好,我们被前后夹击了!”孟雄军中士兵惊慌失措,阵脚大乱。
靳威然见敌军大乱,亲自率军冲锋:“弟兄们,冲啊,平定叛乱,就在此时!”朝廷军队士气大振,勇猛向前。孟雄虽奋力抵抗,但已无力回天,最终被靳威然生擒。
“孟雄,你受秦王蛊惑,起兵叛乱,罪不可赦。但念你是被奸人利用,若能迷途知返,朝廷或许可从轻发落。”靳威然对孟雄说道。
孟雄长叹一声,跪地请罪:“将军,孟雄一时糊涂,听信谗言。如今愿听从将军发落。”
靳威然迅速平定了益州之乱,安抚当地百姓和投降的旧部士兵。然而,京城那边的情况却愈发棘手。
户部尚书林谦一案牵连甚广,随着调查深入,越来越多官员被查出与秦王有染。皇帝每日接到大量弹劾奏章,焦头烂额。京城官场动荡不安,政务几乎陷入停滞。民间谣言愈演愈烈,百姓对朝廷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甚至出现了小规模的聚众抗议。
靳威然在益州得知京城的混乱局面后,心急如焚。他深知,此时京城内忧外患,若不尽快稳定局势,大明王朝将面临更严峻的考验。
靳威然心急如焚,留下部分兵力协助益州恢复秩序,自己则带着精锐骑兵火速赶回京城。一路上,他眉头紧锁,心中不断思索着应对京城乱局的策略。他深知,京城如今官场动荡、民心不稳,犹如一座即将爆发的火山,稍有不慎,便会引发更大的危机。
与此同时,京城内的混乱仍在持续发酵。林谦一案牵连的官员越来越多,整个朝堂仿佛被乌云笼罩。皇帝坐在龙椅上,看着堆积如山的弹劾奏章,脸上满是疲惫与愤怒。
“这些逆臣,竟敢在朕的眼皮子底下与秦王勾结,实在是罪无可恕!”皇帝猛拍龙椅,怒声说道。
朝堂上的大臣们噤若寒蝉,生怕一不小心就被卷入这场风波。往日里的争论与分歧此刻都被恐惧所取代,人人都在担心自己是否会成为下一个被弹劾的对象。
而在民间,谣言如瘟疫般传播。百姓们聚集在街头巷尾,议论纷纷,对朝廷的不满情绪愈发强烈。一些别有用心之人趁机煽动,组织起小规模的抗议活动。抗议的人群举着标语,高呼口号,要求朝廷给个说法,严惩贪官污吏。
“朝廷腐败,我们还怎么活!”
“严惩逆臣,还我公道!”
抗议的声音此起彼伏,让京城的气氛愈发紧张。守城的士兵们如临大敌,不敢有丝毫懈怠。
靳威然快马加鞭,终于赶回京城。他直奔皇宫,面见皇帝。
“陛下,微臣已平定益州之乱,特回来协助陛下处理京城事务。”靳威然跪地说道。
皇帝看着靳威然,眼中闪过一丝希望:“靳将军,如今京城乱成这般模样,朕实在忧心。你可有良策?”
靳威然沉思片刻后说道:“陛下,当务之急,是要稳定朝堂与民心。对于林谦一案,需彻查到底,但也要注意方式方法,避免引起更大恐慌。可先将已查明的涉案官员严惩,以正国法,给百姓一个交代。同时,陛下可颁布诏书,表明朝廷整治官场、反腐倡廉的决心,安抚民心。”
皇帝点头称是:“靳将军所言极是。此事便交由你与刑部尚书一同负责,务必尽快平息这场乱局。”
靳威然领命后,立刻与刑部尚书展开行动。他们首先整理出一份确凿涉案官员的名单,然后按照罪行轻重,依次进行审判。对于那些罪行严重的官员,靳威然毫不留情,当庭宣判斩首示众。
“你身为朝廷命官,却与逆贼勾结,贪赃枉法,实在是罪大恶极。今日便是你的死期!”靳威然看着跪在堂下的官员,声色俱厉地说道。
随着一个个涉案官员被惩处,百姓们看到了朝廷整治腐败的决心,心中的怒火渐渐平息。同时,皇帝的诏书也张贴在京城的大街小巷,上面言辞恳切地表达了朝廷对腐败的零容忍态度,以及致力于改善民生、恢复朝堂清明的决心。
“朕以天下苍生为念,定当肃清奸佞,还我大明朗朗乾坤。望我大明百姓,安居乐业,共护家国……”
百姓们围在诏书前,纷纷阅读。一些原本参与抗议的百姓,看到诏书后,心中的疑虑逐渐消散。
“看来朝廷还是在乎我们百姓的。”
“是啊,希望以后真的能越来越好。”
在稳定民心的同时,靳威然也在朝堂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他建议皇帝选拔一批清正廉洁、有才能的官员,填补因涉案官员落马而留下的空缺。经过一番筛选,一批年轻有为的官员被提拔到重要岗位上。
“陛下,这些官员皆是经过臣等多方考察,品行端正且有真才实学,定能为朝廷效力,恢复朝堂秩序。”靳威然向皇帝禀报道。
皇帝看着这些新任命的官员,眼中露出欣慰的神色:“好,朕相信靳将军的眼光。希望你们能不负朕的期望,为大明江山尽心尽力。”
然而,就在京城局势逐渐稳定之时,边关又传来了紧急军情。秦王不知用了什么手段,竟说服已在定陵三十二年归顺大明、成为藩属国且国号为顺义的草原部落背弃盟约,出兵协助他攻打京城。
“报——启禀陛下,顺义国已被秦王蛊惑,违背藩属之约,正集结兵力,与秦王一同向我朝边境进发!”一名信使匆匆跑进皇宫,单膝跪地,大声禀报道。
皇帝和靳威然听闻此消息,脸色瞬间变得凝重起来。
“秦王这逆贼,竟蛊惑藩属国背叛,实在是罪不容诛!”皇帝愤怒地说道。
靳威然皱着眉头,思索片刻后说道:“陛下,如今京城刚经历动荡,不宜再分兵迎敌。臣建议先加强边关防御,派使者前往顺义国,试图晓以利害,分化他们与秦王的联盟。毕竟顺义国归顺多年,与我朝有诸多利益关联,或许尚有转圜余地。同时,我们在京城内也要继续巩固防御,以防秦王趁机突袭。”
皇帝点头同意:“就依靳将军所言。此事关乎重大,靳将军务必妥善处理。”
靳威然再次领命,迅速展开行动。他一方面安排得力将领带领军队前往边关,加强防御工事,抵御顺义国和秦王联军的进攻;另一方面,挑选了一位能言善辩、熟知顺义国情的使者,前往顺义国营地。
“此次出使,务必想尽办法说服顺义国首领,让他们认清形势,放弃与秦王的联盟。若能成功,便是大功一件。”靳威然对使者说道。
使者抱拳说道:“将军放心,下官定不辱使命。”
然而,使者刚出发不久,京城内又出现了新的状况。一些秦王安插在京城的残余势力,得知边关告急,企图再次制造混乱,里应外合,配合秦王的进攻。
“弟兄们,秦王大军即将杀到,我们趁机在城内起事,打开城门,迎接秦王进城!”一个神秘人在阴暗的角落里,对着一群黑衣人低声说道。
这些黑衣人皆是秦王的死士,他们接到命令后,开始在京城内秘密集结,准备发动突然袭击。
定陵三十七年,京城的局势愈发错综复杂。靳威然在得知京城内秦王安插的残余势力企图起事的消息后,不敢有丝毫耽搁。他深知,一旦这些死士在城内制造混乱,与城外敌军呼应,京城必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靳威然迅速召集京城的守备军队以及锦衣卫,展开严密部署。“敌军虽在暗处,但我们不能慌乱。京城的大街小巷都要布下眼线,密切监视可疑人员的动向。一旦发现秦王死士的集结地点,立刻包围,格杀勿论!”靳威然目光如炬,向众人下达命令。
守备军队和锦衣卫领命后,迅速行动起来。他们分成多个小队,如同鬼魅般穿梭在京城的各个角落。一时间,京城内看似平静,实则暗潮涌动。每一个街角、每一条小巷都隐藏着朝廷的眼线,只等那些死士露出破绽。
而在另一边,被派往顺义国的使者日夜兼程,终于赶到了顺义国的营地。营地内,战马嘶鸣,士兵们正在紧张地操练,一片大战前的肃杀气氛。使者被带到顺义国首领面前,他深吸一口气,准备开始这场艰难的游说。
“大汗,我朝与贵国自定陵三十二年便结为友好,贵国受我朝庇佑,多年来商贸繁荣,百姓安居乐业。如今秦王蛊惑大汗背弃盟约,与之为伍,实乃不智之举。秦王狼子野心,若他事成,岂会容得下贵国?大汗难道要为了一时之利,毁了多年的和平与繁荣?”使者言辞恳切,试图打动顺义国首领。
顺义国首领面色凝重,沉默不语。他心中也在权衡利弊,与大明为敌,并非他本意,只是秦王许以了诸多诱人的条件,让他一时心动。
“你所言虽有道理,但秦王承诺,事成之后,将割让大片土地给我顺义国,还会每年送上丰厚的财宝。这等诱惑,叫本汗如何拒绝?”顺义国首领缓缓说道。
使者心中一紧,知道对方仍在犹豫,赶忙继续说道:“大汗,秦王的承诺不过是镜花水月。我朝幅员辽阔,兵力强盛,岂是秦王能轻易撼动?若贵国执意与秦王勾结,与我朝为敌,一旦战败,贵国将面临灭顶之灾。而我朝陛下仁慈,只要大汗能悬崖勒马,既往不咎,两国仍可像从前一样友好往来,共享太平。”
顺义国首领陷入了沉思,使者的话让他心中的天平开始倾斜。而此时,在京城内,经过一番严密的排查,锦衣卫终于发现了秦王死士的一处重要集结点——城西的一座废弃宅院。
“将军,已查明秦王死士的集结地点,就在城西的废弃宅院。据探子回报,他们似乎准备今夜动手。”一名锦衣卫小旗向靳威然禀报道。
靳威然眼神一凛:“来得好!传我命令,所有参与行动的将士务必保持安静,趁夜悄悄包围宅院。等我一声令下,便发动突袭,将这些死士一网打尽!”
夜幕降临,京城被黑暗笼罩。城西的废弃宅院周围,悄无声息地围满了朝廷的军队和锦衣卫。靳威然身着战甲,手持长刀,亲自带队。他的目光紧紧盯着宅院的大门,等待着最佳的出击时机。
“动手!”靳威然一声令下,士兵们如猛虎般冲进宅院。死士们察觉到异样,纷纷抽出武器,准备抵抗。一时间,宅院内喊杀声四起,刀光剑影闪烁。
这些死士虽然训练有素,但在朝廷军队的突然袭击下,顿时乱了阵脚。靳威然身先士卒,长刀挥舞,几个回合便斩杀了数名死士。在他的带领下,士兵们士气大振,奋勇杀敌。
经过一番激烈的拼杀,秦王的死士们渐渐抵挡不住,纷纷倒下。这场突袭大获成功,京城内的一大隐患被成功清除。
然而,靳威然并没有放松警惕。他知道,边关的危机依然存在,顺义国是否会放弃与秦王的联盟,还尚未可知。
而在顺义国营地,顺义国首领经过深思熟虑,终于做出了决定。“来人,备马!本汗要与这位使者一同前往大明军营,与他们的将领商讨此事。”顺义国首领对部下说道。
使者心中大喜,知道事情有了转机。他与顺义国首领一同骑上快马,朝着大明边关军营赶去。
当他们到达军营时,负责边关防御的将领热情地迎接了他们。顺义国首领看着军营内严阵以待的大明军队,心中暗自惊叹。
“将军,本汗愿意与贵国重新商讨盟约,但前提是贵国能保证我顺义国的利益。”顺义国首领对大明将领说道。
大明将领看了看使者,又看了看顺义国首领,说道:“大汗放心,只要贵国能放弃与秦王的联盟,我朝定会履行藩属国之约,保障贵国的安全与利益。”
就在双方商讨之时,秦王得知顺义国首领动摇的消息,大发雷霆。“这个老匹夫,竟敢临阵退缩!传我命令,加快行军速度,务必在他们达成协议之前,攻打边关!”秦王咬牙切齿地说道。
秦王的军队如黑色的潮水般朝着边关涌来,一场大战即将爆发。
顺义国首领与大明将领正处于紧张的商讨之中,气氛凝重得如同暴风雨来临前的压抑。突然,远处传来一阵沉闷的马蹄声,如同滚滚雷声由远及近。一名士兵匆忙跑进营帐:“报!秦王大军已至,距离我军不足十里!”
大明将领面色一凛,立刻对顺义国首领说道:“大汗,事急矣!秦王此举意在破坏我们的和谈,逼迫贵国就范。还望大汗早做决断,与我军一同抵御秦王叛军。”
顺义国首领看着营帐外尘土飞扬,心中也明白此时已到生死抉择的关头。他权衡利弊,深知若此时退缩,顺义国必将在秦王的怒火与大明的惩罚之间陷入绝境。“好!本汗愿与贵军并肩作战,共同击退秦王!”顺义国首领咬咬牙,拔出腰间佩刀,神色坚定。
大明将领大喜,立刻与顺义国首领商讨御敌之策。他们决定利用地形优势,在前方山谷设下埋伏。大明军队擅长弓弩与长枪方阵,而顺义国则以骑兵见长,双方相互配合,准备给秦王军队来个迎头痛击。
靳威然得知秦王大军逼近边关以及顺义国决定参战的消息后,深知此战关乎重大,立刻快马加鞭赶往边关。他心中明白,这将是一场决定大明命运的关键战役。
与此同时,秦王骑着高头大马,立于阵前,望着前方的山谷,眼中满是狠厉。他的谋士在一旁劝道:“殿下,前方山谷地势险要,恐有埋伏,我军需谨慎行事。”
秦王冷哼一声:“怕什么!即便有埋伏,以我军的兵力,也定能杀出一条血路。况且,此时若不速战速决,待顺义国与大明彻底达成联盟,我们便再无机会。传令下去,加速前进!”
秦王军队浩浩荡荡地进入山谷。当他们行至山谷中段时,一声炮响,打破了山谷的寂静。顿时,两侧山坡上万箭齐发,如雨点般射向秦王军队。与此同时,顺义国的骑兵从后方杀出,截断了秦王军队的退路。
“不好,我们中埋伏了!”秦王军队阵脚大乱,士兵们惊慌失措。
秦王却并未慌乱,他大声喊道:“弟兄们,不要慌!结盾阵,抵挡弓箭!”在秦王的指挥下,前排士兵迅速举起盾牌,组成一道盾墙,挡住了大部分箭矢。
然而,还未等他们稳住阵脚,大明军队的长枪兵从前方杀出,如同一把利刃,直插秦王军队的心脏。一时间,喊杀声、惨叫声响彻山谷。
靳威然此时也赶到了战场,他看到双方激战正酣,立刻加入战斗。他挥舞着长刀,冲入敌阵,所到之处,敌军纷纷倒下。在他的带领下,大明军队士气大振,攻势愈发猛烈。
秦王看到靳威然,眼中闪过一丝愤怒与不甘:“靳威然,又是你坏我好事!今日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秦王亲自提剑,朝着靳威然冲去。
两人在阵前相遇,刀剑相交,火花四溅。靳威然武艺高强,经验丰富,而秦王为了皇位,多年来也勤练武艺,实力不容小觑。两人你来我往,大战数十回合,难分胜负。
而在另一边,顺义国骑兵在战场上纵横驰骋,将秦王军队冲得七零八落。秦王军队渐渐陷入了绝境,士兵们开始出现溃败的迹象。
“殿下,大势已去,我们快撤吧!”秦王的谋士焦急地说道。
秦王看着眼前混乱的战局,心中充满了不甘,但他知道此时若不撤退,必将全军覆没。“撤!”秦王无奈地下达了撤退的命令。
秦王军队在混乱中开始突围,靳威然怎会放过这个机会。他指挥军队乘胜追击,对秦王军队进行围追堵截。经过一番激战,秦王军队损失惨重,狼狈逃窜。
此役,大明军队与顺义国联军大获全胜,成功击退了秦王的进攻。然而,靳威然知道,秦王必定不会就此罢休,他一定会卷土重来,而且可能会想出更阴险的计谋。
战后,顺义国与大明重新签订了盟约,加强了双方的友好关系。靳威然也因在这场战役中的卓越表现,受到了皇帝的嘉奖。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松警惕,而是立刻着手整顿边关防务,训练士兵,准备迎接秦王可能的再次进攻。
秦王率领着残兵败将,灰溜溜地退回了他的临时据点。营帐内,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来。秦王坐在主位上,双眼通红,死死地盯着面前的地图,心中满是愤怒与不甘。
“靳威然,本王定要让你付出代价!”秦王一拳砸在桌子上,震得桌上的酒杯都跳了起来。
一旁的谋士小心翼翼地说道:“殿下,此次战败,我军元气大伤,短期内难以再次发动大规模进攻。当务之急,是要休养生息,重新谋划。”
秦王冷哼一声:“哼,难道就这么算了?本王咽不下这口气!”
谋士沉思片刻后说道:“殿下,强攻不行,我们可以从内部瓦解。如今大明表面上虽取得胜利,但朝堂之上因之前的贪污案,人心惶惶。我们可派人潜入京城,散布谣言,蛊惑人心,让他们君臣之间互相猜忌。同时,联络那些对朝廷心怀不满的势力,煽动他们起事,分散朝廷的注意力。”
秦王听后,眼中闪过一丝狠厉的光芒:“此计甚好!就按你说的办。传本王命令,立刻挑选一批精明能干的死士,潜入京城。告诉他们,要不惜一切代价,搅乱京城局势!”
与此同时,在京城的朝堂上,虽然击退秦王让众人松了一口气,但一些大臣却开始打起了自己的算盘。部分与靳威然政见不合的大臣,嫉妒他在皇帝面前日益增长的宠信,企图趁机打压他。
“陛下,靳将军虽然此次立下战功,但他手握重兵,又深得军心,臣担心长此以往,会对陛下的统治构成威胁。”一位大臣在朝堂上向皇帝进谏。
皇帝皱了皱眉头:“爱卿此言何意?靳将军对朕忠心耿耿,多次在危难之际拯救大明江山,朕相信他不会有二心。”
另一位大臣也站出来附和道:“陛下,防人之心不可无。自古以来,功高震主者往往不得善终。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陛下还是应当对靳将军有所防备。”
皇帝心中不免有些动摇,他深知帝王之道在于平衡各方势力。虽然靳威然一直以来表现忠诚,但如今他的威望确实如日中天,不得不让皇帝有所顾虑。
而靳威然此时还不知朝堂上已有人对他暗下绊子。他从边关回到京城后,立刻进宫向皇帝复命,并呈上了加强边关防御的详细计划。
“陛下,此次虽击退秦王,但他必定不会善罢甘休。臣以为,我们应进一步加强边关的兵力部署,完善防御工事,同时加大对军队的训练力度,以防秦王再次来犯。”靳威然恭敬地说道。
皇帝看着靳威然,心中五味杂陈:“靳将军,你的忠心朕明白。只是如今朝堂之上,也需稳定。关于你所奏之事,容朕再考虑考虑。”
靳威然察觉到皇帝态度的微妙变化,但他并未多想,只以为是皇帝因战事操劳,心力交瘁。“陛下,边关之事刻不容缓,还望陛下尽快决断。”
皇帝微微点头:“朕知道了,靳将军先回去休息吧。”
靳威然退出皇宫后,那些企图打压他的大臣们又开始在皇帝耳边吹风。“陛下,靳将军如此急切地想要加强兵权,恐怕另有图谋。陛下可不能被他的表象所迷惑啊。”
皇帝心中的疑虑越来越深,他决定暗中派人监视靳威然的一举一动。
而此时,秦王派往京城的死士已经悄悄潜入。他们按照计划,在京城的大街小巷散布各种谣言,说靳威然拥兵自重,意图谋反,还说皇帝昏庸无能,听信谗言,迫害忠良。这些谣言如同一颗颗火种,在京城内迅速蔓延,百姓们听闻后,人心惶惶。
靳威然回到府中,总觉得心绪不宁。他虽未直接察觉到皇帝的猜忌,但朝堂上一些大臣近来异样的目光和隐隐的排挤,让他有所警觉。加之京城内近日谣言四起,人心惶惶,他意识到这背后定有阴谋。
“来人,去把京城内的谣言详细查清楚,究竟从何处传出,又是何人在推波助澜。”靳威然吩咐亲信道。亲信领命后,迅速展开调查。
与此同时,皇帝暗中派出监视靳威然的人,每日将靳府的动静事无巨细地汇报给皇帝。然而,这些监视者并未发现靳威然有任何谋逆之举,他每日或是在府中研读兵书,或是前往军营视察训练,一心都在如何加强京城防御和军队实力上。
京城内,谣言愈演愈烈,甚至有百姓开始相信靳威然真的要谋反。一些不明真相的民众聚集在靳府外,要求靳威然给个说法。靳威然得知后,决定亲自出面平息民众的疑虑。
他走出府门,站在台阶上,看着眼前群情激愤的百姓,大声说道:“乡亲们,我靳威然对大明忠心耿耿,日月可鉴。这些谣言皆是有人故意陷害,意图扰乱京城秩序。我靳某一心只为守护大明江山,保护百姓,怎会做出谋反之事?还望乡亲们不要轻信谣言。”
百姓们听了靳威然的话,心中的怒火稍稍平息,但仍有人心存疑虑:“靳将军,口说无凭,我们如何能信你?”
靳威然目光坚定地说道:“我愿以项上人头担保,若我有任何不臣之心,天诛地灭!如今京城刚经历战乱,大家生活不易,切莫再被奸人利用,自乱阵脚。”
就在这时,靳威然派出去调查谣言的亲信回来禀报:“将军,已查明,这些谣言最初从几家茶楼酒肆传出,散布谣言之人皆是些神秘的陌生人,行事极为隐秘。不过,据线报,他们似乎与秦王府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靳威然心中一凛,他深知这是秦王的阴谋,企图借民众之手,逼迫皇帝对他下手。他决定进宫面圣,向皇帝禀明一切。
在皇宫中,靳威然跪在皇帝面前,将自己调查到的情况详细汇报:“陛下,京城内的谣言乃是秦王的阴谋,他意图离间陛下与微臣的关系,扰乱朝堂,以达到他不可告人的目的。微臣对陛下忠心不二,还望陛下明察。”
皇帝听了靳威然的话,心中的疑虑稍稍减轻,但仍未完全消除:“靳将军,朕也希望这些只是谣言。只是如今朝堂内外局势复杂,朕不得不谨慎行事。你且先回去,朕会派人继续调查。”
靳威然心中明白,皇帝对他的信任已不如从前,若不尽快消除皇帝的疑虑,他将陷入极为被动的局面。
从皇宫出来后,靳威然决定主动出击。他一方面安排人手继续深挖谣言背后的势力,搜集秦王阴谋的证据;另一方面,他加强了与朝中一些正直大臣的联系,希望他们能在朝堂上为自己说话。
“诸位大人,如今秦王在外虎视眈眈,朝堂内部却有人趁机兴风作浪,企图陷害忠良。我们应齐心协力,共同应对危机,恳请各位大人在陛下面前为靳某澄清。”靳威然对几位大臣诚恳地说道。
这些大臣深知靳威然的为人和他对大明的贡献,纷纷表示愿意相助。
而在秦王府,秦王得知靳威然并未因谣言陷入困境,反而开始反击,心中恼怒不已。“这个靳威然,还真是棘手。加大造谣力度,务必让京城彻底乱起来,同时加快联络那些对朝廷不满的势力,让他们尽快起事。”秦王对谋士说道。
一时间,京城内谣言更加肆虐,而那些被秦王联络的势力也开始蠢蠢欲动,准备在京城内制造更大的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