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章 开门揖盗(1/1)

禹始也,忧民救水。

到大越,上茅山大会计。

爵有德,封有功。

更名茅山,曰会稽。

王翦灭楚后,因会稽山而有会稽郡。

作为琅琊王氏之祖。

他还真是给自己的子孙们,找到了一片安居乐业的地方。

自衣冠南渡后,琅琊王氏便侨寄于会稽郡。

长期掌握着会稽内史这一职务。

内史,是郡国内的行政长官。

相当于张凭的郡太守。

但,琅琊王氏乃顶级门阀。

理政处事,是寒酸的张凭比不了的。

前任会稽内史王羲之,施行轻徭薄赋、开仓济民、禁酒节粮的政策。

迅速恢复了历年北伐而凋敝的民生经济。

又借着贺循疏浚的西兴运河,带来的灌溉和航运便利。

购置田宅、兴建庄园、推行文教。

总算是把蛮荒之地变作显要大郡。

轻悍尚武的民风也开始敦庞尚礼起来。

成了名士们隐居清修的好去处。

除了这些,王羲之还带来了改变会稽郡社会风气的天师道。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主张追求清静无为,进而寻觅长生不老的天师道。

作为隐逸自在的名士,实在是相合。

要不然,明为天师,暗为海贼的孙泰,也不会带着手下大摇大摆地走进会稽郡的治所,山阴县。

将要入夜,孙泰正和孙恩,交待了今晚的计划。

“会稽豪门,家产多存于府库,于郡府纵火后掠去。”

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

“我先去查探,若见步履平稳,便可动手。如是步履紧密,立刻远去。”

入先,勇也。

“得手后,我去别处查探,财物往浅滩带去。只留小舟一只,我停留几日,探得消息便回。”

出后,义也。

“教徒寡少,兵器短小,见郡兵便退,不可久战。”

知可否,知也。

“得了钱粮,先留在舟山,而后,拨三成到吴郡,我去分发赈灾。”

分均,仁也。

“侄儿明白。”

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道教是最了解盗贼的教派。

连带自己门下,也出了不少盗贼。

五斗米道出米贼,太平道出黄巾贼。

就连葛洪,陆静修,这些专注于服食药饵,羽化成仙的修士。

修炼法门不外乎,盗天地,夺造化。

王羲之大概不会想到,自己信奉的天师道,也会出盗贼。

天师道出海贼,倒也不意外。

毕竟,天有五贼,见之者昌。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孙泰和孙恩,确认好计划,分发武器,编排教众。

王凝之正忙着采阴补阳。

郡吏们下了班,各自回家。

郡兵像往常一样,准备巡夜。

只要他们当中有人,稍微留意一下小院。

就会听见里面正传出祷言。

“苍天已死,皇天当立。”

“喝,再喝。”

王羲之的三子,王涣之正在会稽山上聚会。

他捧起酒碗,对准了夕阳。

“以日下酒,再好不过。”

光着上身,皮肤被酒精和阳光渍得发红,服食药饵形成的丹疹也有些模糊。

“天地~~~呃~~为一朝,万期为~~须臾。”

肋骨像四周的修竹般,根根分明。

酒精混着五石散吞下,时不时就要俯身干呕,胃袋里翻腾的酸水灼烧着食道,在喉头泛起铁锈味。

王涣之忽然起身对着空气挥拳,嘶吼着连自己都听不懂的骂辞,两脚一滑跌入了流觞的曲水中。

名士们随即围了过来,发出狂笑。

王涣之捧起溪水漱了漱口,又躺在水中喊道。

“不,不准笑,哭,都哭。”

名士们又聚在一起抱头痛哭。

“起舞,起舞。”

闻言,名士又开始摇头晃脑,手舞足蹈。

王涣之赶快捧起一张琴,胡乱拨出几个音符。

一群大男人,聚在一起,在酒精和五石散的作用下。

披头散发,袒胸露乳,大哭大笑,又蹦又跳。

至于为什么要这么做?

他们自己倒是不清楚。

在西方,哲学家们把这种无节制的豪饮,放荡不羁,狂歌乱舞,解放人类的原始本能的行为归结于酒神精神。

而在中国,称其为魏晋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