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2章 富察贵人 302(1/1)
大臣站出来,正义凛然道
“皇上,公主们乃金枝玉叶,
本应深居宫中,如今却抛头露面,与百姓为伍,实乃有失皇家体面。
而且,这些事务本应由男子来操办,公主们此举,实属越俎代庖。
且公主们办纺织厂,这也是与民争利,实在不妥”
这次又是敦亲王最先站出来,公主们都是皇家公主
如何轮到这些道貌岸然的大臣们来指手画脚?
敦亲王义愤填膺道:
“皇上,公主们办纺织厂,让无数女子有了生计,
办《大清百姓报》,让百姓知晓朝廷政策,这都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何来有失体面、与民争利之说?”
那大臣虽有些畏惯敦亲王,却还是反驳道:
“敦亲王,此言差矣,女子就该恪守本分,怎能如此肆意妄为在外面抛头露面”
年羹尧这时站出不屑的瞥了一眼那大臣
“杨大人,上次公主们带头接种牛痘时怎么不见你指责公主修抛头露面呢?
当时公主们为了百姓的健康,不惜亲自示范,深入民间推广牛痘接种,
让天花对百姓们再也不是威胁,公主们心怀天下,
那时候怎么不见你们说公主们不该站出来。
如今不过是办个纺织厂、出份报纸,
你就跳出来说三道四,到底是何居心?”
年羹尧言辞犀利,说得那杨大人脸色一阵红一阵白。
敦亲王却是一下子就笑出了声
年大将军就是年大将军,这话可真解气啊,
这些贪生怕死的大臣们,平时只知道在朝堂上指手画脚,
真正为百姓做事的时候却一个不见。
平日里只知道在朝堂上指手画脚,弹劾这个弹劾那个
真正为百姓做事的时候却一个不见。
侄女们不过是办纺织厂、出报纸,
这点小事就被他们指责,真是可笑。
说真的,敦亲王还挺喜欢老四这些女儿,大方得体不扭捏
还是富察氏教养的好
庄亲王等人也觉得年羹尧这话说的好,皇家公主怎能被这些人指责
杨大人被年羹尧说的不敢再吭声
但那些心里有着其它盘算的人,却不想轻易放弃
很快就有一个大臣站了出来
那大臣站出来,满脸严肃地说道:
“皇上,臣以为公主们此举虽有善心,但终究是女子,难保不会被奸人利用。
这纺织厂和《大清百姓报》涉及民生与舆论,
关系重大,若落入不法之徒手中,后果不堪设想。
臣建议还是由朝廷委派专人督办,以保万无一失。”
弘昌听后,嘴角上扬
“公主们身边,朕都安排了可靠的人手,哪有那么容易被奸人利用?
公主们都是朕的姐妹,从小受太上皇后教育,
朕和公主们一起长大,比起旁人,朕更信任她们。”
弘昌这话摆明了告诉众朝臣他并不信任他们
有大臣这时道“皇上,公主们是要嫁人 和亲 的
女子外向,让公主们参与这样的事,是不是不妥”
弘昌“有何不妥?公主们有了额驸 也还是公主
有大清做为公主们的后盾,大清和公主一荣俱荣 一损俱损
只要大清一直强盛,那些男子便只能捧着公主们。”
弘昌这话让众朝臣听出了这个小皇帝的强硬
小皇帝对公主们的态度和太上皇的态度截然不同
皇上护短重情,而太上皇不管是什么在江山面前都可舍弃
这皇上也不知是不是初生牛犊不怕虎
这皇上这么在意这些公主们,是不是不打算让公主们和亲?
这到时候要是蒙古那边要公主和亲,皇上会不会因此与蒙古那边闹翻呢?
朝堂上的气氛逐渐紧张起来。
那些原本打算借机弹劾公主们的大臣们,此时面面相觑,心中暗暗叫苦。
他们本以为皇上会因为公主们抛头露面而有所顾虑,
毕竟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女子本应深居简出,
如今公主们却大张旗鼓地办厂、办报,实在有悖常理。
但是,弘昌的强硬态度让他们意识到,这位年轻的皇帝与太上皇截然不同,
他不仅不反对公主们的作为,反而全力支持。
这可不行,皇上怎么能这么想呢
公主们若是只自自己弄点私产还没什么
偏偏公主弄的那纺织厂招收女工,这女子都去做女工了
谁来生儿育女,相夫教子,操持家里
有了这样的先例,女子还怎么安分的待在后院
这时又有大臣出来道
““公主们怎能招收女工呢?女子本应相夫教子,
操持家务,如今却抛头露面去工厂做工,这岂不是坏了纲常伦理?
长此以往,家风不正,社会风气也会受到极大影响!”
许多大臣纷纷点头附和
敦亲王冷笑一声,反驳道:
“诸位大臣,你们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让女子出来挣钱养家,要么就是家中实在困难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或者是家里的男子无能,这才不得不逼得女子出门挣饭吃
她们不进厂做女工,难道等着饿死吗?”
年羹尧也开口道“纺织厂不招女工,难道让男子去纺布吗?
到时候只怕更会贻笑大方。”
傅恒紧接着道“皇上,奴才认为家风正指的是
家庭和睦、夫妻恩爱、子女孝顺。
只要一家人齐心协力,共同为家庭努力,就是好家力。
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女子只能待在家里。”
那些反对的大臣敦亲王,年羹尧还有傅恒怼得哑口无言。
弘昌也不耐烦听大臣们这些反反复复,毫无新意的理由
弘昌扫视全场:
“朕心意已决,公主们所做之事利国利民,谁若再无端指责,休怪朕不客气。”
说罢,他目光落在那些还想开口的大臣身上,眼神冰冷。
大臣们见状,纷纷噤声。
而张虎德虽没说话,但心里却把那些指责公主的人记在了心里
回去就让澜依查一查这些人的丑事。
澜依就是皇上的暗卫首领,
张虎德心中暗想,这些大臣平日里道貌岸然,
背后却不知干了多少见不得人的勾当。
今天他们如此明目张胆地指责公主们,分明是嫉妒公主们的成就,
这么无耻的人,就该要全天下人都知道
看谁以后还敢对皇上和公主们指手划脚
张虎德看朝堂上安静下来
“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年羹尧见朝堂上再无人敢出声,微微一笑,拱手道:
“皇上,臣以为今日之事,还需向天下百姓明示,以正视听。
公主们所做之事,皆为百姓谋福祉,若有人再敢无端指责,便是与百姓为敌。”
弘昌点了点头,目光如剑般扫过众人:
“张虎德,你传朕旨意,将今日朝堂之事详细记录,
明日随《大清百姓报》一并刊发。
让天下百姓都知晓,谁在为他们谋福,谁又在无端生事!”
张虎德领命而去,朝堂上一片寂静。
大臣们面面相觑,心中满是懊悔与不安。
他们本想借机打压公主们,却没想到反被弘昌将了一军,
如今还要在天下百姓面前丢脸
年羹尧可不管那些大臣如何想
“皇上,臣还有有事要奏,臣前些日子救下一人
此人有重大发现,请皇上允许让此人上朝面圣。”
弘昌还没开口,便有人站出指责年羹尧
“年羹尧,你这是何意?朝堂之上,岂容你随意带人上殿?
此人身份不明,怎能轻易面圣?”
那大臣语气严厉,显然是想抓住机会给年羹尧一个下马威。
年羹尧冷笑一声,毫不畏惧地回击道:“这位大人,本将军所救之人,关系到大清的安危,绝非无关紧要之人。
若因循规蹈矩而耽误了大事,岂不是因小失大?
再者,此人所知之事,若不及时禀报皇上,只怕会对大清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弘昌闻言神色严肃下来
年羹尧此言,看来这人很重要,他还是信得过年羹尧的
就算那人真有其它心思,他和张虎德这么多年的武艺白练了
既然年羹尧说这人关系重大,那自然要见
弘昌微微点头,沉声说道:
“既如此,速将此人带上殿来,朕要亲自问个清楚。”
张虎德立刻应声而出,安排人将那名神秘人物带上朝堂。
不一会儿,一名身着破旧衣衫的中年男子被带了上来。
他跪倒在地,眼神中满是惊恐与不安,显然对朝堂的威严感到畏惧。
年羹尧看向那人道
“你把事情仔细地说给皇上听,不可有丝毫隐瞒。”
那中年男子瑟瑟发抖,磕了个头后说道:
“皇上,小人本是一个行商,家中四代行商,
祖上更是出过海,小人也懂一些倭语
因为海禁,小人只能向渔民收购海货
五年前小人坐船去收购海货,一不小心便落了海”
那中年男子声音微微颤抖,继续说道:
“小人本以为必死无疑,好在被一艘船救起,那船竟是倭国的船。
小人一听他们说的是倭语,便装做是倭国人
小人在倭国待了五年,这五年里,
小人发现倭国对咱们大清格外推崇,
他们认为大清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但同时也对大清的财富和资源垂涎已久。
小人还发现,倭国的一些贵族和武士会装做是海盗掠夺骚扰
我大清沿海地区的船只和百姓,甚至有计划地渗透到我大清境内,
试图寻找机会制造混乱,以便趁机摸清大清我大清的军事部署和防御弱点。
他们还秘密勾结沿海的一些不法商人,走私和传递情报。”
中年男子的话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朝堂上掀起了轩然大波。
大臣们面面相觑,神色各异,有的震惊,有的愤怒,有的则在暗自盘算。
这倭国不过是个弹丸小国,哪来的狗胆觊觎大清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这人是不是在危言耸听
弘昌闻言却并没有多意外,这些倭人的野心由来已久
他也早有心要灭了这倭国,还有这海禁他也早就想解了
弘昌的脸色变得极为严肃,他猛地一拍龙案,怒喝道:
“大胆倭寇,真是狼子野心,你继续说,可还有其它发现?”
中年男子连忙磕头,声音颤抖地继续说道:
“皇上,小人在倭国时,发现他们的海船很大很坚固,
还听说他们从一个叫‘红毛国’的地方引进了许多先进的武器和造船技术。
他们还在研究更先进的武器
他们的目标不仅仅是掠夺财物,更是想找到机会侵占我大清的沿海”
年羹尧站出来道“这些倭人狼子野心,微臣愿意带兵,踏平这倭国。”
敦亲王也站出来,沉声道:
“皇上,这些倭寇狼子野心,不可不防。
本王也愿意带兵踏平倭 国。”
这时有人站出来反驳道:
“年大将军,你骑马打仗厉害,不代表你海上作战也厉害。
海上作战和陆地作战完全不同,需要专业的水师和船只。
你对海战并不熟悉,贸然出兵可能会导致不必要的损失。”
年羹尧难道不知道这些吗,他只是表明态度而已
而且,不懂就不会学吗
年羹尧冷笑一声,反驳道:
“这位大人,我虽不擅长海战,但学习总来得及。
大清的将士们向来勇猛无畏,只要皇上一声令下,
本将军定当全力以赴,誓死保卫大清的疆土!”
“年大将军,你带来这人身份不明,
所说之事是真是假还未可知,如何能贸然出兵?
若因小失大,该如何向天下百姓交代?”
敦亲王冷哼一声,语气坚定地说道:
“这倭人的野心,早就有了!
延海地区的渔民一直受到倭人的骚扰,这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如
今他们竟然还敢暗中勾结不法商人,企图渗透我大清内地,
这分明是对我大清的挑衅!”
弘昌微微点头,目光如剑般扫过全场:
“诸位大臣,今日之事,关系到我大清的安危,绝非小事。
朕决定让人出海,查明真相,同时加强沿海防御,严防倭寇的侵扰!
你们可还有其它的建议?”
年羹尧 “皇上,微臣觉得应该让人研究改进大 炮还有出海的船只
咱们还是要早做防备,提升我们的海防力量。
倭国的野心已经暴露,我们不能再坐以待毙。
只有在武器和装备上占据优势,才能在海上保卫大清的疆土。”
弘昌微微颔首,目光坚定:“年羹尧所言极是。
这事朕会安排人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