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章 老曹想圈钱还能圈不到?(1/1)

“嗯,这事儿是个大事,但是江东现在就是一片和睦,往来商人怎么说,你们可知道?”曹操又开始了。

“额,还请陛下直言。”荀攸无语了,一天到晚哪里学的这个腔调。

“志才说,大家认为江东现在!比文景之治还要更甚!”曹操说道。

“不可能!这绝对不可能!如此重商!如何能将一国治理的如此之好?”大帐的几个世家代表当场就翻脸了,这怎么可能,他们是不相信的,他们必须不相信,嗯,是这样的,不可能相信的。

“目前志才准备在襄阳进行改革,一切学习江东的治理手段......”曹操话才说了一半,就被下面的人打断了。

“戏军师这是魔怔了啊!怎么可以学习江东啊!这是要将大魏的基业葬送啊!”

“对啊,这可使不得,何况是一些贱民,哪能享受这么好的待遇,贱民就该好好种地,读什么书!”

“对啊对啊!”

“住嘴!你们一个个的,就知道自己的利益,怎么了,大魏何时亏待过你们吗???”曹操拍桌子打断了众人的发言。

看着下面的众人,曹操冷笑一声,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当年兖州之乱,是谁给你们拨的粮草稳住族地?昔日匈奴南下,又是谁调的兵马护你们家眷周全?如今不过是要学江东,让百姓能识字、能做买卖,你们就像被剜了心头肉似的,这就是你们口中的‘基业’?”

坐在左侧首位的颍川陈氏家主陈群终于忍不住开口,语气带着几分恳切,又藏着几分固执:“陛下息怒,臣等并非贪图私利。只是江东那套法子,实在离经叛道。百姓若都去经商,谁来种地?粮草若断了,大魏拿什么抗衡周围诸国?再说,士农工商,本就该有尊卑秩序,若让贱民与士族平起平坐,岂不乱了纲常?”

他这话一出,帐内顿时响起一片附和声,“陈大人说得对”“纲常不能乱” 的声音此起彼伏。曹操看着眼前这群食古不化的臣子,只觉得胸口堵得发慌,他深吸一口气,正要开口反驳,荀攸知道,他该站出来了,他先是对着曹操躬身行礼,随后转头看向众人,目光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诸位大人所言,攸不敢苟同。江东并非只重商不重农,他们在沿江之地兴修水利,推行‘耕商并举’之策,去年的粮食产量,比我大魏荆州之地还高出三成。至于百姓识字,更非乱纲常之举,当年文景之治,不也广设书馆?百姓知礼义、明法度,才能更懂君臣之道,何来‘乱纲常’一说?”

陈群立刻反驳:“军师这是被江东的表象迷惑了!那些商人唯利是图,今日能给百姓好处,明日便可能勾结外敌,此乃隐患!”

“隐患与否,当看制度如何约束。”荀攸将手中的文书递到曹操面前,又转向众人,“志才军师已在襄阳拟定了《商律》《农桑令》,商人需登记在册,缴纳商税以补国库;农户若愿弃农经商,需预留自家口粮田,不得荒废耕地。至于办学,也只教《论语》《孝经》与律法,绝无半句离经叛道之言。诸位大人若不信,可去襄阳一看,看看那里的百姓,是乱了纲常,还是比往日更敬朝廷。”

帐内瞬间安静下来,世家代表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没人再敢轻易开口。曹操接过文书,翻开几页,眼中渐渐露出赞许之色,他抬头看向众人,语气重新变得威严:“志才的法子,朕看可行。襄阳改革之事,就这么定了!谁敢再阻挠,休怪朕不念旧情!”

“当然,大魏从来不会亏待每个世家,士族若是想要行商,头三年商税减半,士族子弟拥有推荐入仕的权力。另外,士族若是有什么需求,及时跟朕说就行。”曹操为了安慰手下的士族,也是大声说道。

“陛下英明。”帐下众人也是没办法了,只能是应承道。

“但是志才还说了,改革需要钱,如今十万铜钱都不够听个响的,他让朕给他支援点钱,朕愁啊,上哪整这么多钱啊。大魏四战之地,到处在交战,到处需要钱。哎......”曹操在那不听的叹气。

曹操的叹息声在大帐里绕了几圈,帐下原本还算平静的气氛瞬间又紧绷起来。世家代表们刚因“商税减半”“推荐入仕”的承诺稍稍松口,一听到“要钱”二字,脸色又齐刷刷沉了下去,方才还挂在脸上的“陛下英明”,此刻早被藏得没了踪影。

颍川郭氏的家主郭缊悄悄拽了拽陈群的衣袖,两人交换了个眼神,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警惕。郭缊清了清嗓子,率先开口,语气带着几分为难:“陛下,非是臣等不愿为改革出力,只是近来族中开支实在吃紧。去年为支援前线,我郭家已捐了三千石粮食、五百匹布帛,如今府中连子弟求学的束修都要精打细算,实在拿不出多余的铜钱啊。”(郭缊,太原阳曲(今山西太原市)人,东汉时期大臣,大司农郭全之子。出身太原郭氏。举孝廉出身,官至雁门太守,卒于任上。长子郭淮,魏国名将,官至车骑将军、雍州刺史,封阳曲侯,追赠大将军。剧情需要,让他乔迁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他这话像是打开了话匣子,其他世家代表纷纷附和。

“是啊陛下,我家去年修缮族中祠堂,又给边境的子弟送冬衣,家底早已空了大半。”

“臣家中还有几位老弱需要供养,实在是有心无力啊!”

更有甚者,直接垂下头装起了可怜,仿佛再提“出钱”二字,就要当场哭穷。

曹操看着这群人惺惺作态的模样,心里冷笑连连。他何尝不知道,这些世家表面哭穷,实则家中金银堆积如山,不过是不愿把钱花在“贱民”相关的改革上。他正要发作,一旁的荀攸却轻轻拉了拉他的衣袖,上前一步说道:“诸位大人不必急着推辞,志才军师早料到资金会有难处,已拟定了几个筹钱的法子,正要请陛下与诸位商议。”

这话让世家代表们顿时安静下来,纷纷抬头看向荀攸,眼神里满是探究。荀攸继续说道:“其一,可效仿江东,在襄阳、许昌等繁华之地设‘商市税卡’,凡过往商队,除常规商税外,可额外征收‘改革捐’,但只针对交易额超过百贯的大商队,小商贩无需缴纳;其二,可将宫中闲置的珍宝、绸缎拿出一部分,交由专人变卖,所得钱财全部归入改革专款;其三,便是向世家募集,但并非强征,凡捐款超过千贯的世家,可在《襄阳改革名录》中留名,往后襄阳的商铺租赁、土地开垦,可优先获得资格。”

陈群听完,眉头微微舒展,他最在意的便是世家的脸面与利益,“留名”与“优先资格”恰好戳中了他的心思。他沉吟片刻,看向曹操:“陛下,荀军师所言的‘募集’,若真是自愿,且能有这般好处,陈氏愿先捐两千贯,为改革尽一份力。”

有了陈群带头,其他世家代表也松了口。郭缊紧接着说道:“臣郭家也愿捐一千五百贯!”“臣愿捐一千贯!”一时间,帐内响起此起彼伏的捐款声,虽然数额有多有少,但总算没人再一味哭穷。

曹操看着这一幕,脸上露出了几分笑意,他接过荀攸递来的《改革筹款方案》,翻了几页后,对众人说道:“好!既然诸位都有这份心,朕也不能小气。宫中闲置的珍宝,朕明日便让人清点变卖,争取凑出五千贯。另外,朕再从国库中拨出三千贯,算朕对改革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