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1章 雁门危机(1/1)

整顿完毕,林焱带领锦衣卫星夜兼程赶往雁门关。一路上,他不断思考着这场惊天阴谋的始末,以及接下来可能面临的挑战。若王俊真带领五千精兵,再加上游牧部落的骑兵,雁门关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三天后,一行人终于抵达雁门关。这座雄伟的边关要塞巍然屹立,守卫着大周北疆的安宁。城墙之上,旌旗猎猎,士兵严阵以待,显然已经收到了朝廷的警讯。

雁门关守将程虎威亲自出城迎接:"林大人,何大人,你们总算来了。边关已接到陛下密旨,全力备战,严防敌军入侵。"

林焱直入主题:"王俊部队可有消息?"

程虎威神色凝重:"斥候昨日回报,发现一支约四千人的武装队伍正向雁门关方向行进,距离约百里。按照行军速度,预计明日黄昏抵达。更令人担忧的是,游牧部落的铁骑也在集结,数量约万余,似乎准备与王俊部队会师。"

"情况比想象的更严峻。"林焱皱眉,"我们的兵力如何?"

"雁门关常驻兵力三千,加上前日陛下急调来的两千精兵,共有五千人。"程虎威回答,"若单对王俊的四千人,我们尚有把握。但若加上游牧部落的万余铁骑,恐怕难以支撑。"

何忠忧心忡忡:"陛下已调集大军前来支援,但至少还需十日才能抵达。我们必须坚守十日,等待援军。"

"十日?"程虎威苦笑,"若敌军合围猛攻,恐怕撑不过三日。"

林焱沉思片刻:"不必悲观。雁门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只要我们布置得当,未必不能坚持到援军到来。况且,我已派人带着姚文华的首级前往王俊军中,证明姚文华已死。或许能动摇他们的军心。"

"这个办法好。"程虎威眼前一亮,"姚文华是整个阴谋的主谋,他一死,王俊未必还有继续进攻的决心。"

"不可掉以轻心。"何忠提醒道,"王俊身为前朝皇室后裔,若真有复辟之心,岂会轻易放弃?我们还是要做好应战准备。"

"何大人说得对。"林焱点头,"我们一边备战,一边尝试瓦解敌军军心。程将军,立刻加强城防,尤其是北面和西面,那是游牧部落可能的进攻方向。"

程虎威领命而去,立刻调兵布防,加强薄弱环节。林焱和何忠则登上城墙,亲自查看地形,研究防御策略。

雁门关三面环山,只有北面是开阔地带,是历代游牧部落入侵的必经之路。城墙高大坚固,城下有深沟,沟中布满尖桩,极难攀爬。城内储备充足,足以支撑半月之久。唯一的弱点是西北角一段城墙年久失修,若敌军发现,可能成为突破口。

"必须加固西北角城墙。"林焱指着那段薄弱处,"调集所有民夫,日夜施工,争取在敌军到来前完成。"

何忠表示赞同:"同时,在城外挖掘陷阱,设置拒马,增加敌军进攻难度。"

正当二人商议时,一名斥候匆匆赶来:"报!发现一支小队从北方快速接近,人数约百人,旗号不明。"

"敌军斥候?"何忠警觉道。

"未必。"林焱沉思道,"若是敌军斥候,不会如此明目张胆。让弓箭手警戒,但不要轻举妄动。"

不多时,那支小队已接近城下。为首之人手持白旗,高声喊道:"雁门关守军听着,我等乃游牧部落使者,前来商议大事,请放我等入城!"

城墙上众将面面相觑,不知如何应对。林焱示意大家稍安勿躁,亲自上前询问:"尔等何人?有何事商议?"

为首之人抬头答道:"在下乌兰部落副首领拓跋力,奉大首领之命,前来与大周使者会面。"

"大周使者?"林焱心中一动,"你们要见的是何人?"

"大首领说,若林大人在城中,请让我们见他。"拓跋力回答。

林焱与何忠对视一眼,两人都对这个突然到来的"使团"保持警惕。但考虑到对方人数不多,且是打着和谈旗号前来,拒绝也不妥当。

"放他们进来,但只准首领带五人入城,其余人在城外等候。"林焱下令。

片刻后,拓跋力带着五名随从被引入城中议事厅。林焱与何忠、程虎威等人早已等候在此。拓跋力身材高大,面容刚毅,一看就是沙场老将。他向林焱等人行了一礼,开门见山道:"林大人,我奉大首领之命前来,想与大周议和。"

"议和?"林焱挑眉,"你们不是正准备与王俊会师,攻打雁门关吗?"

拓跋力神色复杂:"确实如此。不过,昨日我们收到消息,姚文华已死。此人原本与我们约定,助他复辟成功后,归还我族祖先的领地。如今他已身死,这个约定自然作废。"

"那王俊呢?"林焱紧追不舍,"他不是已经在向雁门关进发了吗?"

"王俊......"拓跋力叹了口气,"他确实在率军北上,但我族对他并无太多了解。姚文华向我们保证,王俊是前朝皇室正统后裔,有资格复辟。但如今姚文华已死,我们对王俊的承诺也就不再有效。"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林焱沉思片刻,突然明白了什么:"所以,你们是来表明态度,不再支持王俊的复辟计划?"

"正是。"拓跋力点头,"大首领认为,与大周保持和平对双方都有利。我们愿意撤回军队,不再介入中原事务。作为交换,希望大周能恢复与我族的互市贸易,并增加马匹和铁器的交换份额。"

何忠插话道:"此事关系重大,需请示朝廷。不过,若你们确实撤军,我们可以先行恢复互市,其他条件日后再议。"

拓跋力摇头:"不行。我们需要立即得到承诺。否则,大首领很难向族人交代为何突然放弃这次行动。"

林焱见状,决定冒险一试:"这样吧,我以内阁首辅的身份,代表朝廷答应你们的条件。互市恢复,马匹和铁器的交换份额增加三成。但作为交换,你们不仅要撤军,还要帮我们一个忙。"

"什么忙?"拓跋力警惕地问。

"王俊部队行进到哪里了?"林焱问道。

拓跋力回答:"据我所知,已经接近白草原,距离雁门关约七十里。"

"很好。"林焱点头,"我希望你们能派人前往王俊军中,告诉他,乌兰部落已经撤回支持,不再参与复辟行动。同时,把姚文华已死的消息传给他的部下,动摇他们的军心。"

拓跋力思索片刻,终于点头:"可以。不过,我们只负责传递消息,不参与任何军事行动。若王俊执意进攻,我们不会阻拦。"

"这就足够了。"林焱满意地说,"请向大首领转达我的谢意。大周与乌兰部落世代友好,此次合作,必将进一步加深两国友谊。"

达成协议后,拓跋力离开雁门关,返回部落传达消息。林焱与何忠、程虎威商议接下来的行动。

"若乌兰部落真的撤回支持,王俊只剩四千人,我们完全有能力击败他。"程虎威信心满满。

何忠却保持谨慎:"不可轻敌。王俊部队虽然人数不多,但据说都是精锐,而且有前朝遗留下来的一些特殊武器。我们还是要做好万全准备。"

"何大人说得对。"林焱点头,"继续加强城防,同时,我有一计,可以进一步瓦解王俊军队。"

"什么计策?"两人同时问道。

林焱解释道:"王俊军中必有不少人是被他以'复辟前朝'的名义招募而来,这些人未必真心追随。若我们能让他们知道姚文华已死,复辟计划已经失败,或许能动摇他们的决心。"

"如何让他们知道?"程虎威问。

"放飞信鸽,散发传单。"林焱胸有成竹,"同时,派出精通前朝语言的人,在夜间靠近敌营,高喊'姚文华已死,复辟无望,速速离开,免遭大祸'之类的话,扰乱军心。"

"此计甚妙!"程虎威拍案叫好,"我这就去安排。"

当晚,雁门关守军按照林焱的计划行动。数百只信鸽带着写有"姚文华已死,复辟无望"字样的小纸条被放飞;同时,数支小队悄悄靠近已经抵达白草原的王俊军营,在四周高喊警示,然后迅速撤离。

次日清晨,斥候回报:王俊军中果然出现骚动,有部分士兵已经悄悄离开,军心明显不稳。

"计策奏效!"程虎威大喜,"照这样下去,王俊的军队可能不战自溃。"

"不要高兴得太早。"林焱提醒道,"王俊若真有决心复辟,不会轻易放弃。我们还是要做好迎战准备。"

正说话间,又一名斥候匆匆赶来:"报!王俊军队突然加速行军,放弃辎重,轻装前进。按照这个速度,今日黄昏前就能抵达雁门关!"

"这是要孤注一掷!"何忠惊道,"看来王俊已经知道我们在动摇他的军心,所以决定速战速决。"

"全军戒备!"林焱当机立断,"各就各位,准备迎敌!"

雁门关立刻进入最高警戒状态。城墙上,弓箭手、弩手依次排开;城内,战士们全副武装,随时准备登城作战;城下,已经挖好的陷阱和设置的拒马成为第一道防线。

太阳渐渐西斜,远处尘土飞扬,王俊的军队终于出现在众人视野中。他们放弃了常规的行军阵形,而是以冲锋的姿态直扑雁门关。为首一人身着金甲,手持长枪,正是王俊。

"大周守军听着!"王俊高声喊道,"我乃前朝皇室后裔王俊,今日率军收复故土,恢复前朝基业!识相的,立刻打开城门投降,可免一死!否则,待我军攻破城池,鸡犬不留!"

城墙上鸦雀无声,没有人回应。

王俊见状,怒喝一声:"既然如此,那就别怪我不客气了!全军听令,攻城!"

随着王俊一声令下,四千士兵呐喊着冲向雁门关。他们架起简易的攻城梯,试图攀爬城墙;同时,几架投石机被推到前线,开始向城内抛射石块和火油包。

"弓箭手,放箭!"程虎威一声令下,成千上万的箭矢从城墙上倾泻而下,如雨般落向进攻的敌军。

第一波攻击被成功击退,但王俊军队很快发起第二波冲锋。这次,他们带来了更多的攻城器械,包括云梯、撞车和更大型的投石机。城墙受到猛烈撞击,发出不祥的声响。

"守住西北角!"林焱发现敌军似乎掌握了城墙的薄弱环节,正集中兵力攻打那里。

何忠迅速调派一支精锐部队增援西北角防线。双方在那里展开激烈交战,箭矢如雨,喊杀声震天。

就在守军全力防守西北角时,敌军突然在东面发起猛攻。原来这是一个声东击西的计谋!东面城墙上的守军措手不及,一时间被敌军攀爬上来的士兵冲乱了阵脚。

"东面告急!"一名士兵惊慌报告。

林焱沉着冷静:"程将军继续坐镇西北角,我亲自带人增援东面!"

林焱带领一队锦衣卫火速赶往东面城墙。敌军已经有数十人爬上城头,正在与守军激战。林焱拔剑在手,冲入敌阵,亲自斩杀数名敌兵,稳定了军心。

"不要慌,有序应战!"林焱指挥道,"弓箭手继续射击,步兵上前阻击已经爬上来的敌人,不要让他们站稳脚跟!"

在林焱的指挥下,东面防线很快稳定下来。敌军的第二波攻击也被击退,但城墙已经受到不小的损伤,若再遭受几次类似的攻击,恐怕难以支撑。

夜幕降临,王俊军队暂时撤回营地休整,准备次日再战。林焱召集程虎威和何忠商议对策。

"今日虽然击退了敌军,但我军伤亡不小,城墙也受到损伤。"程虎威忧心忡忡,"若明日敌军再次集中攻打西北角,恐怕难以守住。"

何忠补充道:"更令人担忧的是,敌军似乎对我们的防御部署了如指掌,每次都能找到薄弱环节发起进攻。我怀疑城内有内应。"

"内应?"林焱皱眉,"立刻彻查可疑人员,尤其是近期加入的士兵和民夫。"

正当三人商议时,城外突然响起一阵号角声,随后是震天的喊杀声。

"怎么回事?"林焱大惊,"敌军夜袭?"

一名士兵匆匆跑来报告:"报告大人,不是敌军攻城,而是敌军营地混乱,似乎有人在袭击他们!"

三人连忙登上城墙查看。只见远处王俊的营地火光冲天,人影晃动,一片混乱。隐约可见一支骑兵正在营地中冲杀,旗号正是乌兰部落!

"乌兰部落出手了!"程虎威惊讶道,"他们不是说只传递消息,不参与军事行动吗?"

林焱眼中精光闪烁:"也许是王俊做了什么激怒了他们。无论如何,这是个好机会,我们应该乘胜追击。程将军,立刻集结精锐,准备出城支援!"

程虎威领命而去,很快集结了一千精锐,准备出城交战。就在此时,城下突然出现一队人马,为首一人高喊:"雁门关守军听着,我乃乌兰部落首领拓跋烈,特来告知:王俊已被我族生擒,其部下多数投降,少数顽抗者已被歼灭。请开城门,让我等面谈!"

林焱与何忠对视一眼,决定亲自出城查看情况。在严密防护下,二人来到城下,果然看到拓跋烈和他的卫队押着一个被绑得严严实实的人——正是王俊。

"大首领,这是怎么回事?"林焱问道,"你们不是说不参与军事行动吗?"

拓跋烈解释道:"原本确实如此。但我派人传达消息后,王俊不但不听劝,反而杀了我的使者,并扬言攻下雁门关后要血洗我族。这是对我族的严重挑衅,我们不能坐视不理,所以发动突袭,将其生擒。"

林焱仔细打量着被擒的王俊。这个前朝皇室后裔看起来年纪不大,约莫二十七八岁,面容俊朗,眼神中透着倔强和恨意。

"王俊,"林焱直视着他,"姚文华已死,乌兰部落撤回支持,你的复辟计划彻底失败。识相的话,就交代出所有同谋,或许还能保全性命。"

王俊冷笑一声:"林焱,你以为抓了我就能结束一切?前朝皇室血脉绵延不绝,迟早有一天会重回大统!"

"痴人说梦。"林焱摇头,"前朝已亡百年,国祚已尽。你们这些所谓的皇室后裔,不过是被野心家利用的工具罢了。"

王俊怒视林焱:"你懂什么!我祖先创下的基业,岂能让你们这些篡位者窃据?我虽败,但复辟大业不会就此终结!"

林焱懒得与他争辩,转向拓跋烈:"多谢大首领出手相助。王俊乃朝廷要犯,请将他交给我们处置。"

拓跋烈点头同意:"这人确实该由你们处置。不过,我们擒获他是付出了代价的,希望大周能适当补偿。"

林焱沉思片刻:"互市恢复,交换份额增加五成,如何?"

拓跋烈大喜:"如此甚好!"

就这样,王俊被移交给大周军队,押入雁门关内严加看管。拓跋烈也兑现承诺,将剩余的叛军一并交给大周处置。至此,雁门关危机总算解除。

林焱立刻派人向京城报捷,同时加紧审讯王俊,希望从他口中得到更多关于复辟阴谋的细节。但王俊态度顽固,始终不肯开口。

"这人心志坚定,恐怕难以撬开嘴。"何忠无奈道。

林焱不以为意:"无妨。主谋姚文华已死,王俊被擒,复辟阴谋已经破产。至于其他同谋,我们可以从缴获的文件中慢慢查证。"

三日后,朝廷派来的大军终于抵达雁门关。领兵大将不是别人,正是兵部尚书李乾。

"林大人,何大人,辛苦了!"李乾见到二人,抱拳致敬,"陛下得知你们平定叛乱,生擒王俊,龙颜大悦,特命我前来接应,并带着一道圣旨。"

李乾取出圣旨,当众宣读。圣旨中,萧瑾高度赞扬了林焱和何忠的功绩,命令将王俊押解回京,公开处决,以儆效尤。同时,嘉奖程虎威和雁门关将士,各有升赏。

宣读完毕,李乾又对林焱说:"陛下还有一道密旨,命林大人尽快返京,参与变法大计的制定。"

"臣遵旨。"林焱应承道,随即吩咐手下准备启程。

处理完雁门关的善后事宜,林焱与何忠、李乾一同返回京城,押解着王俊这个重要囚犯。一路上,林焱不断思考着这场惊天阴谋的始末,以及它对未来变法进程的影响。

姚文华和王俊的复辟计划虽然失败,但它揭示了一个重要事实:变法必然会触动既得利益者的神经,引发强烈反弹。这次是前朝皇室后裔借机作乱,下次可能是其他势力。变法之路,注定荆棘满布。

但林焱并未因此动摇。相反,这场危机更坚定了他推行变法的决心。只有通过变法,才能使国家真正强大起来,抵御内忧外患。

返京途中,林焱收到了唐山长从江南发来的信,汇报明理学院的最新进展。在苏明远的支持下,江南明理分院已经开始初步运作,招收了第一批学生,开展实学教育。同时,唐山长还提到,在调查姚文华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了一些有关姚文华早年经历的线索,可能与前朝复辟阴谋有关。

林焱对这些发现非常感兴趣,决定回京后立即安排人手彻底调查姚文华的背景。这个前朝皇室后裔能够隐藏身份数十年,逐步爬上高位,背后必定有一个庞大的支持网络。尽管主谋已死,但这个网络可能仍然存在,随时可能再次对朝廷构成威胁。

十日后,一行人终于抵达京城。萧瑾亲自在宫中接见了林焱和何忠,听取了他们平定叛乱的详细经过。

"辛苦了,爱卿们。"萧瑾龙颜大悦,"这场危机总算平定,朕可以放心推行变法了。"

林焱恭敬道:"陛下,臣认为,这次危机虽平,但暗流仍在。姚文华和王俊背后很可能还有其他支持者,我们需要继续追查。"

"爱卿言之有理。"萧瑾点头,"朕已命锦衣卫彻查姚文华和王俊的人际关系,务必将其同谋一网打尽。不过,变法大计不能因此拖延。林爱卿,你立刻着手拟定变法方案,尤其是科举改革和地方治理两方面,朕要在三个月内开始实施。"

"臣遵旨。"林焱领命,随即提出一个建议,"陛下,变法涉及方方面面,仅靠朝中现有官员恐难成事。臣建议从明理学院选拔优秀学生和教习,组成一个专门班子,协助制定和推行变法方案。"

"此议甚好。"萧瑾欣然应允,"朕会下旨让唐山长和苏雨尽快返京,带上他们的优秀学生,共同参与变法大计。"

离开皇宫,林焱回到自己府邸,开始着手准备变法方案。这次平定姚文华和王俊的叛乱,使他对变法的必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唯有通过变法,才能使国家真正走向富强,避免重蹈前朝覆辙。

但他也清楚,这条路不会平坦。守旧派虽然元气大伤,但仍会竭力阻挠;地方势力也会为保住自己的利益而抵制变革;甚至朝中支持变法的官员,也可能因利益受损而转变立场。

变法之路,注定充满挑战。但林焱已经下定决心,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坚定不移地推行下去。因为他深知,这不仅关系到大周的兴衰,更关系到千千万万百姓的福祉。

正思索间,一名侍卫匆匆进来:"大人,锦衣卫指挥使何大人求见,说有紧急军情!"

"请他进来。"林焱放下笔,站起身来。

何忠很快进入书房,神色凝重:"林大人,北方边境再起战事!游牧部落联军突然撕毁协议,大举进犯雁门关!"

林焱闻言大惊:"拓跋烈不是已经与我们达成和解了吗?怎会突然变卦?"

"据边关斥候报告,"何忠解释道,"拓跋烈已经被族内反对派软禁,现在由其弟拓跋勇掌权。此人一向主战,认为兄长与大周和解是软弱的表现,所以发动政变,重新集结军队进攻雁门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