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9章 未来走向(1/1)

"殿下说,事关明理学院的未来走向,请大人务必前往一叙。"

林焱思索片刻,点头道:"既然殿下相邀,我自当前往。请稍候,容我更衣。"

片刻后,林焱随谢明礼乘轿直奔东宫。一路上,林焱心中盘算:太子此时相邀,必有深意。明理学院今日大获全胜,太子想分一杯羹也在情理之中。只是该如何应对,需要谨慎。

到了东宫,太子已在书房等候。见林焱进来,太子亲自上前相迎:"林爱卿辛苦了,今日明理学院大获成功,实在可喜可贺。"

林焱拱手行礼:"多亏殿下支持,明理学院才能顺利通过考验。"

"坐吧,"太子指着案几旁的椅子,"今日叫你来,是有要事相商。"

待二人分宾主落座,太子打开话题:"林爱卿,你认为明理学院的未来如何?"

林焱谨慎回答:"明理学院既得陛下支持,又有诸位大臣襄助,未来当能培养出大批实学人才,为国家富强做出贡献。"

"说得好。"太子点头,眼中闪过一丝精光,"不过,富贵险中求,林爱卡如今已站在风口浪尖,明理学院虽得陛下支持,却得罪了以礼部为首的保守派。尤其是张德容,这次当众出丑,必定不会善罢甘休。"

林焱不动声色:"殿下教诲甚是。下官已有防备,不会让他们有机可乘。"

"防备是必要的,但光靠防备是不够的。"太子意味深长地说,"明理学院要想长远发展,需要强大的政治靠山。"

话已至此,太子的意图已经再明显不过。林焱决定不再兜圈子:"殿下的意思是?"

太子直言不讳:"明理学院应当归入东宫管辖。朕可以派得力干将协助管理,确保其平稳发展。作为回报,明理学院培养的人才,可优先为东宫所用。"

林焱心中一凛:果然如此。太子是想将明理学院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为将来储君之争增添砝码。

"殿下厚爱,下官感激不尽。"林焱委婉道,"不过明理学院乃陛下钦定的国家最高学府,与国子监并立。若贸然归入东宫管辖,恐有不妥。"

太子脸色微沉:"林爱卿是在拒绝朕的好意?"

"下官不敢。"林焱不卑不亢,"只是此事关系重大,非下官一人能决断。需请示陛下,并与唐山长、徐正道等人商议。"

"你很谨慎。"太子意味深长地说,"不过要记住,明理学院能否长久,关键在于人心向背。朕今日只是提议,并非命令。你好好考虑吧。"

"下官谨记殿下教诲。"林焱不卑不亢。

二人又寒暄几句,林焱告辞离去。刚走出东宫,一名黑衣人悄然靠近:"林大人,我家殿下有请。"

林焱一眼认出对方是二皇子的心腹高元。看来今晚注定不得安宁。

"殿下在何处?"

"就在附近的一处别院,请林大人随我来。"

林焱跟随高元来到一处偏僻的别院。二皇子正在院中独饮,见林焱进来,笑着起身相迎:"林大人来了,请坐。"

寒暄过后,二皇子单刀直入:"林大人刚从东宫回来吧?想必太子已经向你提出了某些要求。"

林焱心中一惊,表面不动声色:"殿下消息灵通。"

二皇子冷笑:"太子欲将明理学院纳入东宫管辖,这事我早有耳闻。林大人不必有顾虑,但说无妨。"

"殿下明鉴。"林焱承认道,"太子确有此意,但下官并未应允。"

"很好。"二皇子满意地点头,"林大人果然明智。明理学院乃国家重器,岂可为一人所有?本王有个提议,不知林大人可愿听听?"

"殿下请说。"

"明理学院应当保持独立,不偏不倚。"二皇子正色道,"本王可以在朝中为明理学院奔走,争取更多支持。同时,本王愿意捐资助学,帮助那些有才无资的学子入学深造。不知林大人意下如何?"

林焱心中了然:二皇子是想与太子争夺明理学院的影响力,但采取了更为巧妙的方式。表面上是支持明理学院独立,实则是想通过捐资获得话语权。

"殿下厚爱,下官感激不尽。"林焱谨慎回应,"殿下的提议确实符合明理学院的发展方向。不过此事涉及重大,下官需与唐山长等人商议后再作决定。"

"自然,自然。"二皇子爽朗一笑,"本王不急于一时。林大人尽可从长计议。不过——"他语气一转,"太子那边,林大人怎么回复的?"

"下官以同样的理由暂时搁置,称需与学院诸位长老商议。"

二皇子满意地点头:"林大人果然老练。此事确实需从长计议。明理学院今日大获全胜,实乃国家之幸。本王衷心希望它能保持独立,为国家培养真才实学。"

二人又聊了一些闲话,林焱告辞离去。回府路上,林焱一直在思考太子和二皇子的不同态度:太子想直接掌控,二皇子则采取迂回策略。无论哪种方式,目的都是将明理学院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

回到府中,林焱发现唐山长、徐正道和苏雨已在等候。

"诸位怎么来了?"林焱有些意外。

唐山长神色凝重:"今晚月华书院的山长来访,透露了一个重要消息:礼部正在联合各大书院秘密准备一份奏折,列举明理学院的种种'不妥'之处,准备再次上奏陛下。"

林焱冷笑:"礼部还真是不死心。不过陛下今日已经表态支持明理学院,他们这份奏折怕是难有效果。"

"不仅如此,"徐正道忧心忡忡,"据说礼部已经派人前往各地,调查明理学院录取的学生背景,试图找出把柄。"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林焱不以为意,"明理学院选人唯才是举,问心无愧。他们就算调查,也难找出真正的把柄。"

"还有一事。"苏雨开口道,"今日有几位女学生回报,说在回家路上被人跟踪,甚至有人出言不逊,质疑她们有辱女德。"

林焱眉头一皱:"这是明显的恐吓。"沉思片刻后,他吩咐道:"从明日起,派人护送女学生往返,确保她们安全。同时,提前准备女子宿舍,有需要的女学生可以直接住校,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商议完这些事,林焱又将太子和二皇子的提议告诉三人,问道:"两位殿下各有打算,你们有何看法?"

唐山长忧心忡忡:"若选边站队,必会得罪另一方。明理学院初创,经不起这样的内耗。"

徐正道捋须沉思:"老朽以为,明理学院应当保持独立,不偏不倚。毕竟我们的目标是为国培养人才,而非为某一方势力效力。"

苏雨点头赞同:"明理学院既然是国家重器,就应当超脱派系之争,专注学术本身。"

"诸位所言极是。"林焱欣慰地说,"明理学院的根本使命是培养实学人才,为国家富强服务。若卷入派系之争,不仅会影响学院发展,更会辜负陛下厚望。"

徐正道犹豫片刻,又道:"不过,若两位殿下都对明理学院有所期待,若完全不予理会,恐怕也会招致不满。"

"此言有理。"林焱思索片刻,忽然露出笑容,"不如这样,我们可以邀请两位殿下成为明理学院的'名誉赞助人',允许他们捐资助学,但学院内部事务仍由我们自主决定。如此一来,既给了两位殿下面子,又保持了实质上的独立。"

唐山长眼前一亮:"此计甚妙!两位殿下若真心支持实学,必会欣然接受;若只是想控制明理学院,此法也能让他们难以发作。"

"就这么定了。"林焱拍板,"明日我就去向两位殿下说明。另外,关于礼部可能的新一轮攻击,我们也要未雨绸缪。"

"如何防范?"苏雨问道。

"首先,加紧教学进度,争取尽快出成果。"林焱条理清晰地说,"其次,邀请朝中重臣定期来明理学院视察,了解实学价值。最后,组织学生下乡实践,将实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让百姓亲眼见证实学的价值。"

众人纷纷表示赞同。安排妥当后,三人告辞离去。林焱独自一人,思索着明理学院的未来发展。

明理学院虽然今日获得了陛下的支持,但前路依然充满挑战。礼部的暗中使绊、两位皇子的争相拉拢、保守派的持续反对...这些都是不容忽视的威胁。唯有办好明理学院,培养出真正的实学人才,创造出真正的实学成果,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次日清晨,林焱刚到明理学院,就看到院门口已聚集了不少百姓。有的是送子女来上学的家长,有的是慕名而来的观众,还有的是想了解实学的普通民众。

"没想到明理学院这么受欢迎。"林焱对迎上来的赵全说。

赵全笑道:"昨日陛下亲临,再加上实学展示的震撼效果,已经引起了不小轰动。今早城中就传开了,说明理学院要革新天下学问,培养真才实学。"

林焱心中一喜:"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只要我们真心实意为民办事,自然会得到支持。"

赵全又道:"不过也有不好的消息。国子监的一些老学究们正在散布言论,说明理学院教的都是下等技艺,不登大雅之堂。劝那些名门子弟不要前来就读。"

"无妨。"林焱不以为意,"明理学院本就不是为了名门子弟设立的。我们要培养的是有真才实学的人才,不论出身。那些老学究若想抱残守缺,就让他们去吧。"

走入院内,只见庭院已被布置成教学区域。各科学生按照不同专业分区而坐,正在认真聆听老师讲解。教学氛围严肃而活跃,不时有学生提问,老师详细解答。

林焱走到算学区,只见苏雨正在向学生讲解一种复杂的计算方法。她讲解得清晰明了,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特别是那几位女学生,眼中满是钦佩和向往。

"苏教习教得不错。"林焱轻声对身旁的唐山长说。

唐山长点头赞许:"苏姑娘不仅才学出众,教学方法也很有独到之处。尤其是她编写的教材,浅显易懂,初学者也能很快掌握。"

林焱又走到天文区,郑天机正在演示天象变化的计算方法。他用一套精巧的仪器模拟日月星辰的运行,直观形象地展示了天文学原理。

"林大人,"郑天机看到林焱,兴奋地说,"我正在教学生们如何预测日食。下月初六将有一次小规模日食,我已经让学生们尝试计算具体时间,看谁最准确。"

林焱眼前一亮:"这是个好主意。实战演练是检验学习成果的最好方式。"

最让林焱满意的是格物致知区。徐正道正带领学生们观察各种自然现象,引导他们思考背后的规律。这正是实学的核心——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自然规律,并应用于实际。

"教学进展如何?"林焱询问徐正道。

徐正道捋须微笑:"比预期的要好。这些孩子们虽来自各地,但都聪明好学,对实学充满热情。尤其是那些来自民间的能工巧匠,虽然没有科举功名,但实际能力却常常令人惊叹。"

"这正是明理学院的价值所在。"林焱感叹,"发掘民间才智,为国家所用。"

正说话间,赵全匆匆赶来:"大人,工部尚书李大人来访。"

林焱连忙迎出大门,只见李乾正在门口查看校舍建设。

"李大人,"林焱拱手道,"有失远迎。"

李乾摆摆手:"林大人不必客气。老夫是来兑现承诺的。这位是我工部的总工匠白老,精通水利机械,今日特来协助明理学院教学。"

林焱转向白老,恭敬行礼:"白老先生肯来,是明理学院的荣幸。"

白老是个满头银发的老者,精神矍铄,双眼炯炯有神:"林大人客气了。老朽听闻明理学院重视实学,心甚向往。能来此教学,是老朽的荣幸。"

"白老不仅技艺精湛,更难得的是愿意毫无保留地传授技艺。"李乾介绍道,"朝廷多年想请他出山授徒,他都婉拒了。这次听说明理学院招生,竟主动请缨,要来教授水利机械之术。"

"白老高义。"林焱真诚地说,"明理学院正需要白老这样的大师指导。请随我进去,我为您介绍水利机械科的学生。"

将白老安排妥当后,林焱又与李乾在院中漫步,交流实学发展的想法。

"林大人,"李乾忽然压低声音,"昨日礼部那一出,陛下虽然震怒,但恐怕并未就此罢休。您要多加小心。"

"多谢李大人提醒。"林焱点头,"我已有所防备。"

"不仅是礼部,"李乾继续道,"听说太子和二皇子都对明理学院很感兴趣,都想将其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林大人在这方面,也需谨慎应对。"

林焱微微一笑:"李大人明察秋毫。昨晚两位殿下确实都派人来探过口风。不过明理学院作为国家重器,应当超脱派系之争,专注于培养实学人才。"

"林大人深谋远虑。"李乾赞许地点点头,"若能保持中立,明理学院必能行稳致远。"

二人正说话间,一名侍卫匆匆走来:"大人,有紧急情况!城南发生大火,已有多处民居被烧毁,百姓死伤惨重!"

林焱和李乾对视一眼,立即前往事发地点。到了城南,只见浓烟滚滚,火势凶猛。几条街道已被烧毁,无数百姓惊慌失措地四处逃命。

"情况如何?"林焱询问现场指挥的官员。

"回大人,火势蔓延太快,普通方法难以扑灭。"官员焦急地回答,"我们已经调集了大量人手,但依然控制不住火势。"

李乾皱眉道:"若火势继续蔓延,恐怕半个城南都会被烧毁!"

林焱思索片刻,突然想到一个人:"赵全,立刻去明理学院,请李水先生带上他的水利模型和学生们前来!"

李水是明理学院水利科的主教,曾经设计过多种水利系统。赵全领命而去,不到半个时辰,李水带着十几名学生赶到,还带来了几架简易的水泵装置。

"李先生,"林焱急切地问,"可有办法控制这场大火?"

李水观察了火势,沉思片刻:"常规方法确实难以奏效。不过,我们可以试试这个。"他指着带来的水泵装置,"这是我和学生们最近研发的高压水泵,可以将水柱喷射到很高的地方,直接浇灭火源。"

"快试试看!"李乾催促道。

李水立刻指挥学生们架设水泵,连接附近的水源。很快,几股有力的水柱喷射而出,直达火势最猛的区域。水柱所到之处,火势明显减弱。

"效果不错!"林焱欣喜地说,"多架设几台,应该能控制住火势。"

在李水的指导下,学生们迅速架设了更多水泵。随着水柱的不断喷射,火势渐渐得到控制。与此同时,李水又指挥部分人挖掘隔火沟,防止火势蔓延。

经过两个时辰的奋战,大火终于被扑灭。虽然已有不少房屋被烧毁,但总算避免了更大的灾难。

"多亏了李先生的水泵,"李乾由衷地说,"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林焱也深有感触:"这就是实学的价值——解决实际问题,造福百姓生活。"

李水谦虚地说:"这只是实学的一小部分应用。明理学院的目标,是培养更多懂得实学的人才,为国家和百姓创造更大价值。"

正说话间,一队禁军骑士疾驰而来。为首之人是宁远,萧瑾的贴身侍卫。

"林大人,李大人,"宁远翻身下马,"陛下听闻城南起火,特命我前来查看情况。"

林焱拱手行礼:"请宁大人转告陛下,火势已经控制住了。多亏明理学院李水先生带领学生们研发的高压水泵,才避免了更大的灾难。"

宁远眼中闪过惊讶:"明理学院的学生解决了这场大火?"

"正是。"李乾指着那些水泵装置,"这是他们最近研发的新设备,专门用来灭火。若没有这些设备,恐怕今日城南会化为灰烬。"

宁远仔细查看了水泵装置,赞叹不已:"妙哉!这若能大规模应用,将大大提高我朝的防火能力。我这就回去向陛下禀报。"

宁远离去后,林焱转向李水:"李先生,这水泵装置可否改良,使其更加便携易用?"

李水思索片刻:"当然可以。我和学生们会继续研究,争取做出更好的版本。"

"很好。"林焱满意地点头,"这次大火虽然造成了损失,但也让人们亲眼看到了实学的价值。明理学院的使命,正是将这样的实用知识普及开来,造福天下。"

回到明理学院,林焱将今日的事迹告诉了唐山长和徐正道。二人闻言大喜:"这正是向世人展示实学价值的绝佳机会!"

林焱点头赞同:"是啊,再多的言辞也不如一次实际应用来得直观。这次李水先生的水泵装置立了大功,相信很快就会传遍全城,甚至全国。"

徐正道捋须沉思:"明理学院若想真正立足,还需更多这样的实际贡献。老朽建议,各科都应当制定实践计划,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此议甚好。"林焱拍板,"请各科教习即日起制定实践计划。同时,我会向陛下建议,允许明理学院的学生和教师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将实学知识付诸实践。"

正当三人商议之际,赵全急匆匆跑来:"大人,太子派人来了,说是要当面感谢明理学院救火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