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9章 国子监改制(1/1)

"大人,国子监改制的奏折已经拟好。"赵全将一卷厚厚的文书呈递给林焱,"按照您的指示,增设了算学、天文、水利、机械四科,并修改了选拔标准。"

林焱接过奏折,快速浏览起来。这份改制方案是他筹划多时的心血,旨在彻底改变科举取士的传统模式,为朝廷培养更多实用型人才。

"很好。"林焱满意地点头,"这次国子监改制,是我们推动文教兴盛的关键一步。"

萧瑾正好来到林府,听到这话,立刻表示关切:"林焱,国子监改制之事如此重要,为何不早些告诉朕?"

林焱拱手行礼:"陛下,臣本想将方案完善后再呈上,没想到陛下今日驾临。"

"拿来朕看看。"萧瑾接过奏折,认真阅览。片刻后,他脸上露出赞许之色:"好啊!增设算学、天文等实用学科,打破八股取士的传统,这正是朕所期待的改革。"

"陛下明鉴。"林焱恭敬道,"传统科举虽然也能选拔人才,但过于侧重文辞,忽略了实用之学。我大昌若要强盛,必须广纳各类人才,尤其是通晓算学、天文、水利等实用之学的人才。"

萧瑾边看边点头:"这里提到要从民间选拔工匠子弟入学,更是破天荒之举。"

"正是。"林焱解释道,"那些工匠世家虽地位卑微,但手艺精湛,若能将其知识系统化,对我大昌实力提升大有裨益。"

萧瑾放下奏折,神色凝重:"此议甚好,但必定会引起保守派反对。他们一向视工匠为贱业,如今要让工匠子弟与士族并肩入学,恐怕难以接受。"

"陛下所虑极是。"林焱沉声道,"所以臣建议分步实施。先设立试验班,择优录取,待成效显着后再全面推广。同时,可从江南士族中选出开明者参与其中,以减少阻力。"

萧瑾沉思片刻:"还有一事,这改制需要大量钱财支持,朝廷目前财政紧张..."

"臣已有安排。"林焱胸有成竹,"西域商路改革后,税收大增。仅这一项,每年就能为朝廷增加近百万两银子。加上盐铁改革的收益,足以支撑国子监改制所需。"

萧瑾眼前一亮:"林卿考虑周全。朕准了!明日早朝上,朕亲自宣布此事。"

国子监祭酒方正学得知改制消息后,立刻赶来林府求见。

"林大人,下官听说国子监要大改制,可有此事?"方正学面色凝重。

"确有此事。"林焱直言不讳,"陛下已经同意,明日早朝将正式宣布。"

方正学面露难色:"大人,国子监乃国之学府,肩负培养栋梁之责。若贸然改制,恐有损教化之本..."

"方大人。"林焱打断他,"正因为国子监责任重大,才更需要与时俱进。当今天下,不仅需要通晓经文的士人,更需要精通算学、天文、水利的实用人才。"

"可是工匠子弟入学,有违祖制..."

"方大人可知道,北疆和西域诸国,近年来为何国力日渐强盛?"林焱正色道,"就是因为他们重视实用之学,广纳百家技艺。若我大昌还固守旧制,不思变通,迟早会被他们超越。"

方正学沉默片刻:"大人所言不无道理。只是改革太急,恐怕难以推行..."

"所以我们会分步实施。"林焱解释道,"第一步只在国子监设立专门班级,不影响原有教学。方大人可亲自监督,确保教学质量。"

方正学犹豫道:"若真如大人所说,确实值得一试。只是保守派那边..."

"有陛下支持,无需担忧。"林焱信心十足,"明日早朝,陛下会亲自宣布此事。到时候还请方大人鼎力支持。"

方正学拱手告退。林焱转向赵全:"传令下去,让江南书院院长尽快进京,我要亲自与他商议改制细节。"

赵全领命而去,很快又回来报告:"大人,边境传来消息。大首领已经到达北境,三日后可抵京城。"

"正好赶上国子监改制之事。"林焱微微一笑,"安排妥当,给他个体面的接待。毕竟他此次来京,是向朝廷示好,我们也要给足面子。"

皇宫中,萧瑾正在与几位重臣商议国子监改制事宜。

"陛下,此事万万不可啊!"礼部尚书张德容激动道,"国子监乃圣人之学,岂能容工匠杂技混入其中?"

"张爱卿。"萧瑾平静道,"朕问你,我大昌为何近年来战事频频处于下风?"

张德容一时语塞。户部尚书李明道插话:"陛下,这与教育无关,是因为兵器落后,物资匮乏..."

"正是如此!"萧瑾斩钉截铁,"我们的兵器为何落后?物资为何匮乏?就是因为朝廷长期轻视实用之学,导致人才匮乏。若国子监能培养出精通算学、机械的人才,这些问题不是迎刃而解了吗?"

老太师在旁缓缓道:"陛下所言极是。老夫近年来游历各地,发现民间确有不少奇才,只因出身卑微,无缘入学,实为可惜。此次改制,正可广纳贤才,为国储才。"

有了老太师支持,反对声音顿时弱了许多。萧瑾趁机宣布:"此事就这么定了。明日早朝,朕会正式颁布国子监改制诏令。"

次日早朝,萧瑾果然颁布了国子监改制诏令,引起朝野震动。

诏令宣布后,保守派大臣果然纷纷上奏反对。礼部尚书张德容更是声泪俱下,称此举"有违祖制,恐伤风化"。

眼见朝堂争论激烈,林焱上前一步:"陛下,臣有一言。"

"林卿请讲。"

"陛下,诸位大人。"林焱环视众人,"国子监改制,并非要废弃传统,而是要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增设新科。原有的经义、诗赋等科目一概保留,只是增加了算学、天文等实用之学。我们的目标是培养更全面的人才,而非否定传统。"

"林大人此言差矣。"张德容反驳道,"工匠之事,本就低贱,何必纳入国子监?若人人都去学这些下作之术,谁还会研习圣贤之道?"

"张大人此言偏颇。"林焱正色道,"工匠之术,何曾低贱?修桥铺路、兴修水利、制造器械,哪一项不是利国利民的大事?若无这些'下作之术',我们如何安居乐业?如何抵御外敌?如何强国富民?"

张德容语塞,一时无言以对。

"再者,"林焱继续道,"此次改制只在国子监设立专门班级,不影响原有教学。有志研习圣贤之道者,仍可专攻经义诗赋。这是增加选择,而非强制改变。"

听林焱这么一说,许多原本反对的大臣也开始动摇。老太师适时开口:"陛下,老臣以为可先行试点,选拔一批学生尝试新制。若成效显着,再行推广;若有不妥,及时调整。如此稳妥行事,应无大碍。"

萧瑾立刻顺势而为:"太师所言极是。就依此办理。林卿,你与方祭酒一起,尽快拟定具体实施方案,一个月内开始招生。"

"臣遵旨。"林焱拱手应命。

朝会结束后,林焱立刻着手准备实施方案。他召集了国子监祭酒方正学、江南书院院长吴子默,以及几位朝中开明大臣,共同商议。

"国子监改制,首要之事是招生标准。"林焱开门见山,"我们要打破门第限制,真正做到唯才是举。"

方正学犹豫道:"若完全不顾门第,恐遭反对..."

"我们可以分配名额。"林焱解释道,"一半名额面向各州府推荐的优秀士子,一半名额通过公开考试选拔。这样既照顾了传统,又给寒门才子机会。"

吴子默深以为然:"此法甚好。不过考试内容如何设置?若仍以经义诗赋为主,实在难以选出精通算学、天文的人才。"

"考试分科进行。"林焱解决道,"算学科考察数理推演,天文科考察天象观测,水利科考察地理水文,机械科考察器械设计。各取所长,不必强求全能。"

众人纷纷点头称是。林焱又道:"为确保教学质量,我们需要聘请名师。江南有不少精通算学、天文的隐士,可请吴院长代为延揽。"

吴子默应允:"在下愿为国子监延揽良师。江南确有不少隐士,精通实用之学,若能为国效力,想必乐意从命。"

方正学提出疑问:"学舍如何安排?若与传统科目混杂,恐怕..."

"可在国子监旁边另辟校舍。"林焱解释,"既属国子监管辖,又相对独立,不会相互干扰。"

经过一日激烈讨论,国子监改制方案初步成形。林焱将方案整理成册,次日呈交萧瑾过目。

萧瑾细读方案后赞许道:"此方案考虑周全,既照顾传统,又勇于创新,堪称绝佳。林卿,朕有个想法,这新设的学科,不如就叫'博士科'如何?"

"博士科?"林焱眼前一亮,"此名甚好!博学多才,正是我们期望培养的人才特质。"

萧瑾满意地点头:"那就这么定了。从今日起,国子监正式设立博士科,开创我大昌文教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