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6章 忠臣末路(1/1)

赵匡胤黄袍加身,登基为帝,建立宋朝,改元建隆。

他的宝座并非稳如泰山。

大周旧臣中,不乏忠于柴氏、或是对其篡位行径深感不齿的强硬派。

两位手握重兵的节度使,昭义军节度使李筠、和淮北道节度使李重进,纷纷率兵抵抗。

李筠镇守潞州(今山西长治),性情刚烈,战功赫赫,对周室感情深厚。

听闻赵匡胤篡位,他怒不可遏,当即扣押了赵匡胤派来的使者,并于建隆元年(960年)五月,毅然起兵讨逆!

为增强实力,李筠不惜北联北汉刘钧,甚至向辽国暗送秋波。

初时声势颇大,连克数州,震动汴梁。

赵匡胤对此早有预料,他采纳了薛居正等人的建议,一方面分化三位宰相,对范质、王溥、魏仁浦明升暗降,逐步将其调离枢要职位或使其主动请辞。

范质等人见大势已去,为保全身家与清誉,也确实陆续上表求退,彻底掌控中枢。

另一方面,他御驾亲征,命石守信、高怀德为先锋,率精锐禁军急速北上,迎击李筠。

赵匡胤的宋军士气正盛,装备精良,绝非李筠的仓促之师可比。

双方在泽州(今山西晋城)以南展开激战。

李筠虽勇,但其联合的北汉军队心存疑虑,作战不力,很快便被宋军击溃。李筠被迫退守泽州城。

宋军围城猛攻,李筠困守孤城,外无援军,内乏粮草。

他登上城楼,看着城外如林的宋军旗帜和城内疲惫不堪的士卒,心中涌起无限悲凉。

“陛下!先帝!臣李筠尽力了!”他望着汴梁方向,泪流满面,“只恨臣无能,未能铲除国贼,恢复周室!辜负皇恩!”

部将劝其突围,或许可往北汉再图后举。

李筠惨然一笑,拒绝了:“我乃周臣,岂能终身臣事刘氏小儿(指北汉主)?今日兵败,有死而已!”

最终,眼见城破在即,李筠不愿受辱,回到府中,举火自焚。

熊熊烈火吞噬了他的身躯,也宣告了北方这场短暂而激烈反叛的终结。

几乎在李筠于北方举起反旗的同时,淮北的李重进便在蔡州厉兵秣马,誓不与赵匡胤这篡位之贼共戴天日。

作为周太祖郭威的外甥,他与郭威一族血脉相连,荣辱与共,对后周社稷的忠诚刻入骨髓。

赵匡胤的篡逆,于他而言不仅是国仇,更是家恨!

不同于李筠的联合外援,李重进自始至终都抱着孤忠抗节的决心。

他迅速集结麾下所有能调动的兵马,加固蔡州城防,准备与来犯之敌决一死战。

他深知己方势孤,但他宁愿战至最后一兵一卒,也绝不愿向那背弃君恩的赵匡胤低下高傲的头颅。

赵匡胤在平定李筠后,毫不迟疑,立即调遣得胜之师,以石守信、王审琦等猛将为先锋,浩浩荡荡南下,直扑蔡州。

赵匡胤的目的很明确,必须以雷霆手段,彻底碾碎任何敢于挑战新朝的势力。

宋军精锐如潮水般涌至蔡州城下,发起了昼夜不息的猛攻。

李重进亲冒矢石,登上城楼指挥,身先士卒。

每一次击退敌人的进攻,都伴随着惨重的伤亡。

城中粮草日渐匮乏,箭矢消耗殆尽,但守军的意志在李重进的感召下,依旧顽强。

然而,实力悬殊实在过大。

外无援兵,内乏粮械,蔡州城在宋军持续不断的猛攻下,防线逐渐崩溃。

城破前夕,残阳如血,映照着残破的城墙和遍地的尸骸。

李重进甲胄破碎,血染征袍,被残存的十数名亲兵护卫着,退至已是废墟的节度使府邸。

他望着身边这些忠诚却疲惫不堪的面孔,再看向城外如林的大宋旗帜,一股巨大的悲怆涌上心头。

他想起了当年在姑父郭威麾下效力的岁月,那时君臣一心,匡扶皇室,何等快意!

想起了与表兄柴荣并肩作战,北伐契丹,平定内乱,那是何等的豪情万丈!

而那时,赵匡胤不过是一员冲锋陷阵的勇将,一个需要仰视他们的低级指挥使……

“哈哈……哈哈哈!”

李重进忽然仰天大笑,笑声中却充满了无尽的悲凉与嘲讽。

“苍天无眼!世道何公!先帝!陛下!臣重进无能啊!!”

他猛地转向北方汴梁的方向,那是宗庙所在,是柴荣陵寝所在,他仿佛用尽全身力气,发出泣血般的嘶吼。

“臣愧对太祖皇帝(郭威)知遇之恩!愧对世宗皇帝托付之重!未能诛杀国贼,克复社稷,臣万死难赎其罪!”

这吼声,是他对命运的控诉,也是对旧日王朝最后的诀别。

言罢。

他目光决绝,扫视身边亲兵:“尔等皆有家小,不必随我赴死。散去各自逃命吧。” 然而,仍有数名死士愿誓死相随。

李重进不再多言,转身走入满是狼藉的大厅。

他命令亲兵将早已准备好的火油泼洒在梁柱门窗之上。

“赵匡胤!你想得到一座完整的蔡州城?妄想!我李重进,连同我对大周的忠魂,你一丝一毫也休想得到!”

火把被掷出,烈焰瞬间升腾,迅速吞噬了整座府邸。

烈火之中,隐约可见李重进按剑而立的身影,直至被熊熊火焰完全吞没。

举族自焚,玉碎珠沉。

李重进以这种最为惨烈、最为决绝的方式,践行了他对郭威、对柴荣、对后周王朝至死不渝的忠诚,在蔡州写下了一曲令人扼腕叹息的悲壮挽歌。

他的死,也让赵匡胤彻底清除了内部最具分量的反对者,但其铮铮铁骨与悲壮气节,却长久地留在了历史记忆之中。

随着李筠、李重进这两位最具实力的藩镇节度使相继败亡,其他心怀异志的势力或被震慑,或被赵匡胤以各种手段提前安抚、瓦解。

曾经的大周三相,范质、王溥、魏仁浦,或病故,或彻底退出权力中心,赵匡胤得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组建新的中枢班子,大量提拔心腹将领和文臣。

建隆元年的烽火,以赵匡胤的全面胜利而告终。

他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和高超的政治手腕,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扑灭了所有公开的反抗火焰。

此刻,坐在汴京皇宫的龙椅之上,赵匡胤才真正感到,这皇帝的宝座,算是初步坐稳了。

然而,北方的契丹、北汉,西面的后蜀,尤其是南方那个吞并了南唐、实力急剧膨胀的“江南国主”李从嘉,都如同一把把悬顶之剑,提醒着他。

大宋王朝的征程,才刚刚开始。天下的棋局,因为他和李从嘉这两个变数的存在,走向变得更加扑朔迷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