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章 田赋(1/1)

“臣要弹劾忠勇侯!”

而就在此时,韩琦却是眉头微微一皱,站了出来。

“嗯?”

孙志高当即转头看了过去。

目光当中带着冷意。

虽然经过兖王反叛之事,孙志高心中对于其还算佩服。

可如果这老登!

立场不够坚定的话,孙志高还是不会心慈手软,连对方也捶上一顿。

“哦?”

仁宗也是眉头微微皱起。

摆了摆手……

对着韩琦问道:“不知?韩相又所为何事啊!?”

“臣要弹劾!”

“老夫同那司马光可不是一类人!”

“忠勇侯斥责司马光可以,可却不能殃及池鱼。”

“老夫觉得!”

“自己遭受了无妄之灾!”

韩琦话音一落。

本来满脸欣喜,认为自己得到韩琦支持的司马光,面色再次变得极为难看。

错付了!

错付了啊!

“……”

而仁宗同样是一阵错愕。

他还以为……

韩琦是要帮着司马光说话呢!!

可谁承想……

居然是这种局面?

“……”

孙志高同样是心中无语。

这幸亏是在朝堂之上,不能随意的动刀动枪,不然的话,怕是就只能厚葬友军了。

你说说你……

你这说话大喘气的行为,不好!十分不好啊!

不过,他也明白。

自己刚才那番话,多有不妥之处,虽然言语当中也有找补。

可却依旧极为得罪人。

当即眨了眨眼,朝着韩琦拱手行礼道:“韩相还请莫要生气,乃是本侯失言了。”

“还有……”

“诸位同僚!乃是本侯失言了!本侯只是针对司马御史一人,对于诸位忠君爱国的同僚,并无冒犯之意。”

“嗯。”

韩琦捋了捋胡须,满意的点了点头。

相较于韩琦老神在在的样子。

其余朝堂官员,除了少数的几人,可不敢如同韩琦一般摆架子。

当即朝着孙志高拱手道:“忠勇侯言重了!”

“嗐!”

“无碍!!无碍!”

“忠勇侯乃是性格率直之人,无心之言罢了。”

“我等岂会放在心上。”

当即,就有一众大臣,纷纷朝着孙志高行礼。

“官家!”

“奸臣误国!奸臣误国啊!”

场中只有司马光受伤的朝堂格局达成了。

目光扫在一众朝臣身上。

司马光觉得自己前所未有的孤独,痛,简直是太痛了。

“好了!”

“关于岁币之事,不是早就已经商定了?”

“司马御史为何要旧事重提呢!”

仁宗眨了眨眼。

好嘛!

自己本来还有些为孙志高担忧呢!

可现在看来……

显然是多此一举了。

朝中还是忠臣多啊!忠臣多啊!

“……”

遭到仁宗呵斥的司马光,只能无奈的选择了闭嘴。

官家遭奸佞之臣蒙蔽。

大宋苦矣!

“介甫啊!”

三司衙门当中,孙志高将王安石找了过来。

“怎么?”

“侯爷,为何事烦扰啊!”

王安石最近为了福彩的事情,简直是忙的脚不沾地。

不过……

对于这种劳累的生活,王安石心中还是极为高兴的。

眼见国库一天天充盈起来。

王安石是相当高兴的,完全可以说是甘之若饴。

不得不说,对方可以说是大宋朝廷之上,最为勤勤恳恳的老黄牛了。

“如今国库当中虽然钱财充盈。”

“可这粮食……”

“却是依旧没有增高啊!”

“全靠钱粮弥补,不光要枉耗钱财,而且终究是入不敷出啊!”

国力这种东西,无非就是钱粮二字。

有粮无钱不行。

有钱无粮同样不行。

要是无钱无粮的话,那无论是任何一个政权,都只有一个崩塌的下场。

“唉!”

“确实如此啊!”

王安石闻言同样也是叹气。

三司衙门的檐角挂着未化的残雪,孙志高的手指在青瓷茶盏上轻轻叩击。

“今年江淮米价又涨了三成。”

王安石从袖中取出两枚铜钱,叮的一声按在茶汤晕染的账册上。

继续说道:“市舶司的船队从占城运回的稻种,全被转运使换成了南海明珠。”

“唉!”

“这粮税实在是难以收缴上来。”

“如果想改变这种局面,必须得改田赋。”

王安石伸出手指,蘸着冷透的茶在案上画圈“把折银纳粮改回实物税,再设常平仓……”

随后,在桌面上画出一方田垄:“分三等田亩计税。上等水田每亩纳粮两斗,中等旱地一斗,下等坡地半斗——但要按市价折成铜钱。”

孙志高瞳孔微缩。

这分明是把“青苗法“与“方田均税法“揉在了一起。

当年在史书上读到的熙宁变法,竟被提前端上了仁宗朝的桌案。

“常平仓需用新制。”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王安石的话语还在继续。

突然折断案头珊瑚笔架,碎碴在江淮地图上划出九道刻痕。

“每路设监察御史,收粮时以特制铜斗为准——”他捡起半片珊瑚,“就像这断口,谁要刮斗斛上的火漆,就得留下痕迹。”

“……”

孙志高有些沉默。

王安石所说的这些,他有些听不懂。

唉……

奈何啊!

“介甫啊!”

“这改革田赋可行吗!”

“你说的这些!不怕你笑话,我有些难以明悟。”

“只是,如今大宋的土地,几乎全都被士绅豪兼并。”

“我大宋律例!”

“身有功名之人,可以免去粮税,故而这些人都拼了命的兼并土地。”

“甚至……”

“有务农之民主动将田地挂靠在这些士族豪绅名下,得以减免赋税。”

“唉!”

“难啊!”

“为何如此!”王安石皱了皱眉。

“我朝田赋并不算重,那些百姓何至于如此啊!”

“如果你我作为县尉!”

“一县之田地的数量是固定的,为此每年需要收缴的粮税也是固定的。”

“可实际上呢!”

“这些土地有一部分掌握着士族豪绅手中。”

“他们是免税的!”

“那这部分的土地,就收缴不上来粮税,那这些缺失的部分,由谁去填补。”

“自然是由那些百姓。”

“那要收到足够赋税,这些百姓就要缴纳更多的份额。”

“久而久之……”

“这些百姓缴纳的赋税,甚至比去士族豪绅之下做长工都要不划算。”

“那你我作为百姓的话,面对这种情况当如何?”

士绅豪族兼并土地这种事情。

各朝各代屡见不鲜。

为此,各个朝代,一般都不会出现太过长久的政权。

一般随着土地兼并不断严重,朝廷政权就会开始蹦乱。

宋朝同样严重。

不同于唐代门阀的世袭特权,宋代士大夫通过科举获得的“免役权“如同金钥匙。

元佑年间福建路某县,七十二户进士竟隐匿田产达全县六成。

更讽刺的是,这些新贵往往在及第当日就收到地方豪强“投献“的地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