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5章 朝廷百姓是一体(1/1)

回到太极宫。

大臣们想要开口问,可又不知道问什么

只有李世民不停的敲击着龙椅,似乎在想什么。

而黑家众人已经被安排到了另外一个宫殿和楚二这群海军一起用膳。

良久之后,李世民开口道:“戴胄,朝廷如今每年能结余的银钱是多少?”

忽然被点名,戴胄起身拱手道:“回禀陛下,大概有五百万贯。”

群臣震惊。

朝廷是富裕了,都有结余了?

看来他们要更努力了。

前几年,朝廷不欠债都不错了,如今有结余了,戴胄腰板子都挺起来了。

李世民听后,依旧是蹙眉道:“大家今日已经看见铁甲舰了吧?”

群臣对视一眼,点点头。

可不理解如今大唐有如此大杀器,为何陛下还是蹙眉,表现的有些不满。

而李世民的下一句话让众人明白了。

“太子刚才跟朕说,一艘铁甲舰建造需要两百万贯,每一年花费的钱款需要一百万贯,诸位怎么看?”

“什么?”大臣们直接惊呼出声。

建造一艘这样的铁甲舰需要两百万贯,一年花费一百万贯。

这建造贵也就算了,可这每年花费为何如此贵?

房玄龄立即起身问道:“陛下,这每年花费一百万贯,是不是贵了些?”

这话问到了李世民的心坎里,眼神看向了李承乾。

后者李承乾撇嘴,起身解释道:“父皇,铁甲舰是航行在海中,铁甲舰是由钢铁制造,时间久了,海水中的一些藤壶就会附着在铁甲舰的底端,若不清理,时间久了哪怕是钢铁也会被侵蚀。”

闻言的大臣面面相觑,闻所未闻。

房玄龄蹙眉道:“就算太子殿下所言,需要清理,那也不必花费如此巨大吧?”

一百万贯,相当于什么概念?

特区如此富裕之地一年三分之一的赋税,大唐三十分之一的赋税了。

若是大唐刚建立那会儿,一年才千万贯的赋税,怎么养得起如此庞大的家伙。

“邢国公,首先铁甲舰庞大,不能弄到岸上清理,只能在水下清理,需要找一些水性好的人,非常的危险。这就要高价聘请,若出事,也需要安置齐家属,给一笔不菲的赔偿金。”

“另外铁甲舰不能只停着看,肯定是需要出海巡航,一旦起航,就需要烧煤炭,能驱动如此庞大的舰,每时每刻需要烧多少煤炭,邢国公可知?”

“这......”房玄龄怎么可能知道。

李承乾看房玄龄噎住之后,继续道:“然后就是几百名士卒在海上所需要的食物,出海不是一月两月的事情,时间长的可能需要半年之久,也就是说每次出海需要准备半年的口粮,还有用水。”

“海军也需要从府兵制改为募兵制,毕竟不是任何一个兵上了铁甲舰就能熟悉操作,每月有需要一笔开支。”

“铁甲舰若是遇到了不测,舰船受损还需要修缮维护,铁甲舰由各种螺丝结构组成,一颗螺丝的松动可能不要紧,但是两颗三颗螺丝松动,很有可能导致整艘铁甲舰身葬大海。”

“两百万贯的建造铁甲舰,你们难道就看着他们这样身葬大海吗?”

“这......”房玄龄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了。

按照李承乾这样花费,确实有花一百万贯的可能性。

熟悉操作,那肯定是要募兵制。

募兵制每个月就要有固定的俸禄。

庞大的十万海军,固定俸禄,每月花费确实是庞大的。

李世民见此,挥挥手:“好了,关于建造费用和运行的费用就不必争议了,朕相信太子殿下不会欺骗诸位。”

“如今是考虑建造多少的问题。朕询问过太子殿下,若只护佑大唐海域,需要三至五艘铁甲舰,若是要征服整个海域,则需要百艘铁甲舰......”

“百艘?”群臣尖叫出声。

完全失态,且乱套了。

“百艘铁甲舰,把大唐卖了也造不起啊。”

“是啊,这两百万贯一艘,百艘要多少银钱?”

“这肯定不行,三五艘大唐国库都要掏空,每年结余五百万贯,全部补贴给海军吗?”

。。。。。。

刚挺直腰板的戴胄欲哭无泪,有种想辞官归故里的想法。

这安生日子没过两天,怎么就又过回苦日子了。

朝中官员不停的换着岗位,唯独戴胄未动,加了俸禄,但依旧是户部尚书。

理由也很简单,李承乾的主意。

如今户部不是随便换一个尚书就能接手的,那些业务都需要无比的熟悉。

戴胄就这样被焊在了户部尚书的位置上。

听着百官们的议论,李世民也是烦躁不已。

看向李承乾道:“太子,若是建造五艘,国库恐怕......”

“无妨。”李承乾起身,全场大臣瞬间安静,他对着李世民拱手道:“父皇,户部可以向民间发布债券。”

“债券?”李世民不解的问道。

李承乾颔首:“没错,就是债券,也可称之为国债。证券商行有上市的证券,朝廷亦可让证券商行发布债券。”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一年债券,两年债券,三年债券。”

“当然是需要支付利钱,今年借明年还,或者两年三年之后再还。”

“也就是朝廷可向百姓借一千万贯,债券到期后,百姓可拿着债券前往证券商行连本带利的换回本钱和利钱。债券名,我们可以称之为国防债券。”

“铁甲舰本就是大唐的国防,想必百姓为了巩固大唐的国防,肯定会慷慨解囊,以解朝廷为难。”

大家听明白了,说白了是朝廷向百姓借钱。

世家众人闻言,眼神如同淬了毒。

从前朝廷缺银钱,首先考虑是向世家借,世家从中获取好处。

如今太子有了大唐集团,时不时会帮助朝廷。

可现在大唐集团顶不住,太子也不愿向世家低头,情愿向百姓借,给百姓利钱。

李世民一听,眉头皱的更紧了。

向百姓借钱?

“太子,万万不可啊。”长孙无忌是最懂李世民的,看李世民的表情就猜测到了几分。

连忙站出来反对道:“太子殿下,若是按照你所说的,向百姓借钱,那百姓会如何想朝廷?”

“是啊,朝廷向百信借钱,闻所未闻。”

“谁说不是,太子殿下这是怎么想的。”

“不行,肯定不行,若是朝廷向百姓借钱,那朝廷的信誉何在?”

。。。。。。

听着一群人反对,李承乾也不急。

而是面对长孙无忌微笑道:“齐国公,为何不能向百姓借钱?如今百姓的生活好了,不都是朝廷的政令好吗?之前就说过民富国强,现在民富了,那是不是国要强,百姓也要出一份力?”

“再说了百姓会如何想朝廷?铁甲舰就停在渭水码头,百姓过去看看,难道不够证明大唐的强盛吗?大唐的强盛难道不就是让百姓安居乐业,商贾能够有一个安全的环境做生意吗?”

“既然如此,百姓借给朝廷钱,朝廷来年还给他们有何不可?”

“而且债券也不是一次性的,百姓能够信任大唐钱庄,同样也会相信朝廷,不是显而易见的吗?”

听着李承乾举的例子,长孙无忌反驳道:“可这些也不能和朝廷跟百姓借钱相比。”

“只有朝廷救济百姓,哪有百姓救济朝廷之理?”

“谬论。”李承乾对长孙无忌这种独大的言论非常的鄙夷,看向李世民道:“父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不是您提出来的?”

“是。”李世民承认道。

确实是他提出来的,虽然这个观点在七国乱世就有人提出来,可是在他李世民这里发扬光大的。

李承乾颔首道:“好,既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那么朝廷是舟,如同铁甲舰一般,没有百姓的支持,哪怕是铁甲舰,也需要水来承载。”

“难道还不能说明百姓的重要性?百姓会如何看朝廷?”

“只要朝廷一心向着百姓,朝廷困难的时候,相信百姓也会义无反顾的支持朝廷。”

这句话说到了李世民的心坎里。

眼前一亮,细细琢磨着这番话。

魏征这个时候也站出来道:“陛下,臣附议太子殿下的话。若百姓和朝廷是一体的,那么朝廷困难百姓自会站出来,若朝廷重视百姓,那么也该向百姓告知朝廷的困难。”

“而不是和百官在内廷商议。”

“众人拾柴火焰高,大唐是千千万百姓的大唐,不是在座百官的大唐。”

一句话堵得百官面红耳赤。

有魏征这个喷子站出来,虽然不在朝堂多年,可依旧是没人敢去触魏征的霉头。

而且这事跟他们关系并不大。